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產父母除了把孩子送入名校,還有別的路可走嗎?

中產父母除了把孩子送入名校,還有別的路可走嗎?

最近連續看到了幾個事,在我的內心引起了一波小地震。

第一個,來自大陸的富豪們。

山東某製藥公司的趙董事長,花了4400萬人民幣,把完全不懂帆船的女兒趙Yusi,包裝成一個帆船運動的高手,送入了斯坦福大學

撒幣第二的,也是一位中國女生Sherry Guo,父母花了808萬人民幣,把女兒偽造成了中國女足國青隊員,順利進了耶魯大學

最扎心的部分來了,Yusi zhao在進入藤校後,得意洋洋地跑去鬥魚直播,大談她「從前只能考30分,如今卻憑裸考進入了斯坦福,成為美國高考狀元」,「高智商並不是進入名校的決定因素」,「我真的非常幸運」

作為一個普通家長,我忍不住被名媛的「幸運論」氣笑了。

事實證明,條條大路通羅馬,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羅馬,只要父母肯撒幣,就不怕兒女是傻X。

第二個,來自香港的中產。

一個紀錄片《沒有起跑線》跑上了熱搜。

這部片子記錄了在全民精英教育下的氣氛里,中產父母的掙扎和雞血

比如一個二胎媽媽,第一胎的時候決定搞寬鬆教育,快樂童年,結果等孩子1歲半需要上幼兒園的時候,才發現,別人的孩子半歲上早教班,而她的孩子什麼都不會,面試里慘遭淘汰。

等她懷上二胎的時候,總結了第一個產品的失敗教訓,決定一定要讓二胎贏在子宮裡

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香港不少競爭激烈的幼兒園,只招收1-4月出生的大月份寶寶,所以許多父母甚至要計算好排卵期,爭取贏在射精前

第三個,來自一位關注者的私信。

他說,活到三十多歲,愈發迷惑。

他家裡條件不怎麼好,所以他一直堅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

從小到大他都沒鬆懈過,一路從小縣城考到了一線城市,又進了名企,畢業工資就比別的同學高。

可現在,公司發展越來越緩,可能會撤裁部門,前兩年有了孩子後,生活的壓力更大了。

反倒是他從小不學無術的弟弟,沒考上大學。

一開始在縣城裡做點小生意,後來生意越做越順,在省會買了三套房,開著百萬級的賓士。

而且還不用加班,整天和一群朋友吃吃喝喝到處旅遊,比他的日子過得爽很多倍。

他說,有時候真的在問自己,一路這麼勤奮,為什麼越過越差了?

我沒有辦法回答他,因為我自己也沒有答案。

我最近一直在反思這個問題:

是不是因為我們家長的人生經歷,反而局限了孩子的眼光?

中產家長,大多數都有著近似的成長史。

不論家境如何,我們的父母都重視教育,我們從小勤奮努力,每一次考試排名都緊張兮兮。

在小升初、中考、高考中每一個淘汰環節都不能掉鏈子,一路踩著「學渣」的人頭往上爬。

成功擠上了獨木橋後,在大學裡就開始對未來有了規劃,參加什麼社團,要不要進學生會,讀個雙學位還是考研,大幾開始考GRE……這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在畢業時,能拿出一份足夠漂亮的簡歷。

在企業的宣講會上,當聽到宣講人在結束時說:

「211的簡歷放這一堆,非211的人放那一堆。」

准中產們內心是滿滿的竊喜。

深夜守著手機心神不寧,等待一輪又一輪複試的消息。

入職培訓時,聽著同事們一一介紹自己畢業於哪所學校,心裡是一種高山流水的快樂——我們努力了18年,不就是為了和優秀的人共事嗎?

然後呢?

我們好像也走入了死循環。

從地獄模式突圍而出的我們,已經親身驗明了,這是一條可以ping得通的路徑,

我們的孩子,也得走這條相同的路,至少能保證他/她以後的生活不會滑落。

在所有中產父母都唯恐落後的推娃競賽中,努力是只有下限,沒有盡頭的。

香港的父母在培養每個孩子的花費上是103萬港幣,教育成本是全球的兩倍。

可即便這樣,仍有三分之二的家長擔心自己沒有為子女做到最好。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有意思的分析。

為什麼香港和上海,是兩個全中國教育孩子最下成本,最打雞血的城市。

因為這兩個城市的歷史中,有一種「買辦」的文化基因。

在當時,成為外商的高級僱員,拿著高額的薪水,出入體面的洋行酒會,是普通老百姓最艷羨的一種工作。

這種價值觀延續到現在,就成了上一代對下一代的一種殷切希望。

努力讀書,畢業於名校的人,才有資格,在跨國名企、巨頭公司CBD的寫字樓里,擁有一張體面的寫字檯,擁有五星酒店、商務艙、白金卡等成功人生的標配。

一舉在身份和階級上,與那些走卒販夫劃清界限。

這種價值觀換個地方可能就不靈了。

在國營集體氛圍最濃的東三省,甭管你在哪個大公司上班,都別瞎顯擺,你只是個合同工,不是鐵飯碗。

在官本位思想最濃的山東,你在北上廣的外企和BAT混得再人模人樣,一回老家,都不如桌上的公務員來得尊貴。

到了小商貿文化最濃的江浙、廣東一代,你說我是某某公司的總監,對方也不會肅然起敬,只會茫然地「哦」一聲,因為在他心裡,你只是個「打工仔」。

有一年回國,同學聚會。

酒至三旬,照例要盤問彼此最近在幹嘛。

當年成績最好的那撥同學,大都出國留了學,讀的不是計算機就是金融、會計、統計。

畢業進了美國公司,過上了一棟房子兩個娃,兩輛車子一條狗的標準美國中產生活。

年薪看著十來萬,扣了稅和醫保,吃干抹凈也發不了大財。

武漢是個碼頭文化濃厚的城市,當年成績不好的那幾位玩咖,讀書時沒上過心,開店倒是一把好手。

家裡幫襯著出資起步,開個火鍋店、棋牌室、網吧茶吧酒吧,如今荷包充盈,美眷如花,小日子過得美滋滋,臉上都洋溢著發自內心的幸福。

如果CCTV記者現場採訪「你幸福嗎」,這批滿面紅光的小老闆們的幸福指數,應該是能勝過焦慮到脫髮的中產精英們。

今天我和一個朋友也探討了這個問題。

她碩士畢業,月薪5萬,已經是人精中的人精。

但她竟然最羨慕她的老闆——一個連學位都沒拿到的,年紀比她還小兩歲的年輕人。

她總結說:

比起學歷,一個人的眼界、情商、嗅覺和執行力更重要。

這些個案都是倖存者偏差,只有成功者的故事,才會被世人傳頌。

我們唯一有把握的,只是一些大數據:

在2018年大學生就業藍皮書中顯示,本科畢業生的平均月薪是4774元,

在「中外合資/外資/獨資」單位就業的月收入最高,均值為5313元,

而高職高專的學生,月薪只有3868元。

中產父母除了把孩子送入名校,還有別的路可走嗎?

四顧茫然,好像也無路可走。

勒緊褲腰帶買個學區房還勉強,但實在沒有能力一砸千金,給孩子坐上「藤校電梯」。

埋頭苦讀出身的父母,也不敢賭上孩子的未來,讓他們去走一條父輩沒有通關的險路。

以一己之力努力雞娃,讀名校,進名企,考公務員,不能大富大貴,也算衣食無憂,相比之下,也算達到了帕累托最優。

每當各位中產父母摔著作業本,大聲吼著:「看你以後怎麼辦!」的時候,其實我們內心也陣陣發虛,莫非我們的現在,就是孩子的以後嗎?

可我們終究還是太樂觀了,聽說那位花了4400萬讀斯坦福的趙小姐,她的理想也和咱們中產差不多:學成之後,回國報考公務員,改變不平等的現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留學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去美國看看留美的孩子學習和生活

TAG:美國留學媽媽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