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特郎普,越看越像乾隆爺了

特郎普,越看越像乾隆爺了

有網友在「知乎」上提問:「特朗普的行事風格與中國古代的哪位君王很相似?」這個問題要是我來回答,我會說,大清乾隆爺啊。

文 | 吳鉤

01

理由有三。

第一,特朗普是商人出身,商人習氣濃厚。乾隆雖然不是商人,卻有商人情結,他在圓明園之內布置了一條買賣街,每年春節期間開市,「凡古玩、估衣以及茶館飯肆,一切動用諸物悉備,外間所有者無不有之,雖至攜小筐賣瓜子者亦備焉」,過一把王健林開萬達廣場的癮。當然,在買賣街做生意的、購物的,全都是內廷太監、宮女、皇族、官員,嚴格來說,是模擬交易。

第二,特郎普特別愛出風頭,而乾隆爺大概也是古代中國最愛出風頭的帝王之一,別的不說,就說他一生「創作」的詩歌數目吧,超過4萬首,規模足以媲美《全唐詩》,一個人要不是高度自戀、熱愛作秀,是不可能寫出這麼多首詩歌的。

第三,特郎普對國際貿易不太感冒,上任後,又是退出TPP群,又是揚言要跟別國打貿易戰,砌起關稅壁壘。巧的是,乾隆爺雖然喜歡在皇家園林內搞點虛擬的買賣,對動真格的海外貿易卻心懷警惕,大清王朝原來實行「四口通商」,西洋商船可抵粵、閩、浙、江四海關通商,乾隆爺乾脆將「四口通商」改成「一口通商」,只允許西洋商人在粵海關交易。

當然,任何類比都是蹩腳的。特郎普當然不可能是乾隆。好在我的本意也不是要論證特郎普與乾隆爺的相似度,而是想說,現在特郎普想做的事情——自外於世界貿易體系,從前的乾隆爺已經做過了,後果呢?還真應了今日流行的一句大白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02

事情得從1792年,即乾隆五十七年說起。

大家都知道,這一年,英國派了一個以馬戛爾尼為首的使團,不遠千里,來到中國,代表英王喬治三世向乾隆皇帝拜壽。當然,拜壽只是一個禮節性的名義,英王派遣馬戛爾尼使華,另有盤算,這個盤算就是希望說服乾隆皇帝開放門戶,加入近代世界貿易體系。

大家也都知道,在承德避暑山莊,馬戛爾尼晉見乾隆皇帝時,雙方發生了禮儀方面的爭執:清廷要求馬戛爾尼向皇帝雙膝下跪,行叩首禮;馬戛爾尼則只同意單膝下跪,不叩頭。其實,放在歷史長河中,這點禮儀爭執並不重要,馬戛爾尼入鄉隨俗也好,乾隆皇帝主隨客便也好,都不影響歷史的發展。

影響歷史發展的是什麼?是馬戛爾尼向乾隆提出的請求,以及乾隆對英人請求的回應。

那麼馬戛爾尼具體提出了哪些請求?《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收錄有兩封乾隆寫給英王的敕諭,敕諭上乾隆提到:

爾國王表內懇請,派一爾國之人住居天朝、照管爾國買賣;

爾使臣稱,爾國貨船將來或到浙江寧波、珠山及天津、廣東地方收泊交易;

爾使臣稱,爾國買賣人要在天朝京城另立一行,收貯貨物發賣;

爾使臣稱,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島一處,商人到彼,即在該處停歇,以便收存貨物;

據稱,撥給附近廣東省城小地方一處,居住爾國夷商,或准令嶴門居住之人出入自便;

又據稱,英吉利國夷商自廣東下嶴門,由內河行走,貨物或不上稅,或少上稅;

爾國使臣之意,欲任聽夷人傳教。

據此敕諭可知,馬戛爾尼在承德避暑山莊向乾隆皇帝提出了七條請求,其中前六條都跟通商有關,為方便理解,我先翻譯成大白話:

1、請允許英國派遣大使駐於京師,照管英商對華貿易;

2、請開放寧波、珠山(即舟山群島)及天津、廣東等口岸,允許英國商船靠岸貿易;

3、請允許英國商人在京師設立商行,收貯商貨;

4、請批准英國商人租住舟山一處小海島;

5、請允許在廣州城附近選擇一處地方作為英商的居留地,並允許嶴門(即澳門)的英商自由出入廣東;

6、請允許英國商船通過內河自廣東進入嶴門,並減免關稅。

最後一條是請求允許傳教,因為不涉本文宗旨,略過不談。

對馬戛爾尼提出的這六條通商請求,乾隆爺逐條作出拒絕,理由是「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在敕諭的最後,乾隆爺還跟英王推心置腹地說:「以上所諭各條,原因爾使臣之妄說,爾國王或未能深悉天朝體制,並非有意妄干。……今爾使臣所懇各條,不但於天朝法制攸關,即為爾國代謀,亦俱無益難行之事,茲再明白曉諭。爾國王當仰體朕心,永遠遵奉。

兩封敕諭都寫得辭嚴義正,但了解近代史的朋友應該知道,乾隆皇帝對通商的拒絕,實際上是錯過了近代貿易體系的邀請函,自外於世界潮流而不自知。半個世紀後,1840年,英國改用野蠻手段,以堅船利炮轟開了大清的國門。

在此之前,大清皇帝能理解並且欣然接受的,是朝貢貿易。在馬戛爾尼使團到來之前的順治十一年(1653),荷蘭曾以朝貢的名義遣使來華,向順治帝行三跪九叩之禮,請求朝廷接受貢品並給予回賜。順治帝批複:「荷蘭國慕義輸誠,航海修貢,念其道路險遠,著八年一次來朝,以示體恤遠人之意。」荷蘭因此獲得了跟大清國開展朝貢貿易的機會,每八年來華一次,每次可帶商船四艘。

03

說到這裡,如果你以為乾隆爺代表了中國的傳統:閉關鎖國、對海外貿易缺乏興趣,那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在明清之前,傳統中國一直是開放的,從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闢,到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都印證著中國的開放性,及與世界的交流。

宋朝時,尤其重視海外貿易,紹興年間,有一位叫蒲亞里的阿拉伯商人娶了中國女子為妻,在廣州定居下來,宋高宗便諭令地方政府「勸誘亞里歸國」。是宋朝不歡迎外商嗎?不是。是因為蒲亞里在中國定居後便不再從事外貿了,宋政府希望他回國去招攬蕃商,「往來干運蕃貨」。

宋政府也鼓勵中國海商在出洋貿易時,順道招徠蕃商來華做生意:「蕃商有願隨船來宋國者,聽從便」。而對於傳統的朝貢貿易,宋朝則有意加以限制,宋高宗曾下令出海商船不得「擅載外國入貢者」,否則將處以「徒二年,財物沒官」的懲罰。由此可以見出宋王朝輕朝貢、重通商的政策傾向。

04

有人以為,宋朝國力衰敗,沒有幾個國家入貢,所以才對朝貢貿易不感興趣。此話不對,事實上,與宋朝保持朝貢貿易的國家很多,如朝鮮、交趾、大食(阿拉伯帝國)、注輦(印度半島古國)、三佛齊(蘇門答臘)、闍婆(爪哇)、占城(印度支那古國)、丹流眉(馬來半島古國)、渤尼(汶萊)、古邏(奎隆)、摩迦(麥加)等國。

但對中國來說,朝貢貿易在經濟上是得不償失的,因為按照慣例,朝廷回賜的商品價值遠大於入貢的商品價值。通商貿易則不同,不但貿易國雙方可以互通有無、帶動工商業發展,而且政府也能從貿易中抽稅。這才是宋王朝輕朝貢、重通商的主要原因。

為開拓海外貿易,宋政府先後在廣州、泉州、杭州、明州、密州等重要港口設立「市舶司」(類似於海關),在秀州、溫州等港口設立二級機構「市舶務」,在一些沿海縣鎮設置三級機構「市舶場」。整個大宋國的海岸線,北至膠州灣,中經杭州灣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廣州灣,再到瓊州海峽,都對外商開放,與南洋、西洋諸國發展商貿。

宋政府又在廣州、泉州等港口設立「望舶巡檢司」,在海面上布置寨兵(類似海上救護隊),以打擊海盜,保護海上貿易與商人安全。來華的商船到達廣東海域,即有「寨兵有酒肉之饋,並防護赴廣州」。廣州、泉州等有蕃商聚居的港口城市,還建設了蕃坊,供外國商民居住;又有「蕃學」,供蕃商子弟入學讀書。後來馬戛爾尼使團向大清乾隆爺提出的請求,完全沒有超過宋代已經施行的開放政策。

所以我們忍不住假設:假如馬戛爾尼使團到訪的是大宋,中國與西歐的全面通商會不會提前數百年呢?

來源|南都周刊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都周刊 的精彩文章:

沈巍大師能當網紅主播,法國的15隻綿羊可不可以呢?
生不生孩子,女人說了算

TAG: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