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華茲生:讓蘇軾走進英語世界

華茲生:讓蘇軾走進英語世界

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其作品折射出的中華傳統文化魅力,至今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美國翻譯家、漢學家伯頓·華茲生(Burton Watson,1925—2017)選用西方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譯介蘇軾作品,他翻譯出版的《宋代詩人蘇東坡選集》(Su Tung-p』o:Selections from a Sung Dynasty Poet)經修訂後多次再版,是較為大眾化和普及性較強的蘇軾作品英譯本,可以說華茲生的譯作讓蘇軾的作品走近了英語世界的普通民眾。

選譯題材契合西方讀者心理

華茲生選譯了116篇蘇軾作品,包括詩、詞、賦和書信,以詩為主,收錄在新版《蘇東坡詩歌選集》(Selected Poems of Su Tung-p』o)中。他在此書的導讀部分簡要介紹了蘇軾的生平、歷史貢獻、文學創作風格以及宋代的社會經濟情況等背景信息,選譯篇目按蘇軾人生歷程的五個階段展開,主要涉及兩大主題:一是蘇軾的宦遊生涯,因為其所具有的漂泊性和無根性特點與拓荒者精神有著相通之處,更能引起美國讀者的共鳴;二是蘇軾的樂觀精神,其堅韌執著、超然達觀、追求自由、傲視苦難的特質深受美國民眾敬佩和推崇。

華茲生深受美國個人主義思想的影響,在選譯蘇軾作品時側重能夠彰顯蘇軾苦中作樂的生活智慧以及曠達脫俗的詩性人格追求的作品,主要從蘇軾的文學藝術造詣、深沉的人生感悟以及獨特心性方面勾勒其形象,迎合了美國文化所倡導的個人奮鬥傳統。此外在華茲生的青年時代,美國曾經興起了一場質疑和反叛基督教主流文化價值觀的運動,一些青年學者希望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獲取思想養分,以應對西方社會日漸顯露的各類問題,重建健全的人生信念和價值取向。有關社會思潮和意識形態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華茲生的選譯題材。

然而,與其他一些西方漢學家的文化傾向一樣,華茲生忽視了蘇軾憂國憂民的歷史使命感和擔當精神,較少選譯能夠體現蘇軾心繫社稷、胸懷天下的精神的作品。蘇軾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之一,其作品滲透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涵,千百年來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因此一般而言,中國的翻譯家更加註重選譯能夠突出蘇軾思想價值的篇目,以期能夠讓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走進西方社會,與西方文化的價值觀互融共生,取長補短。

使用直譯和直譯加註傳情達旨

情感相通是文化交流的紐帶。為了引導目標語讀者產生深層情感認同,華茲生在翻譯過程中首選直譯,強調字對字的意思表達,以真實傳遞原作的實際意思為先。蘇軾在入世和出世之間尋求平衡,雖因屢遭貶謫而顛沛流離,卻心懷釋然,常常在對自然景物的觀察體認中做出哲理性的思考。他所創作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融合自然意象和人生感悟的千古名篇。蘇軾在該詞中既抒發了對胞弟蘇轍的手足之情,也表達了自己建功立業的宏願。他因月生情,以月明理,感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因其形態變化與人間聚散相通,在許多文學作品中,月亮都代表人們羈旅思鄉的情懷。華茲生用「griefs and joys, togetherness and separation」表達「悲歡離合」,用「dark and clear times, roundings and wanings」 再現「陰晴圓缺」,恰切傳達自我寬解和順應缺憾之意,反映蘇軾的豁達自適心境以及中國人對明月的深情。他的這種翻譯方式突破時空界限,由景生情,由情至境,既有助於尊重原作意旨,又保留了中國文化特色。

當直譯不足以傳達原作的文化內涵和言外之意時,華茲生會使用直譯加註的方式來減少文化差異導致的理解困難。注釋是一種文外補償的手段,有助於進一步闡釋原文的文化背景和隱喻意義。蘇軾歷經宦海浮沉,卻始終平和淡然。《寒食雨二首》就是他這種生存和精神狀態的寫照。該詩創作於冬春交替之際,通過描摹寒食風雨、海棠凋零之景,表達了詩人珍惜年華,面對人生風雨卻泰然處之的心境。華茲生將「寒食雨」直譯成「rain at the time of Cold Food」,並在注釋中說明,按照當時的習俗,在寒食節這天家家都要禁火,只吃冷食。當時蘇軾謫居黃州,夜間獨自卧聽雨打海棠,看到嬌艷的花瓣紛紛飄零墜落,令人倍感心冷如秋。「暗中偷負去」形象描繪出夜雨摧殘海棠的情形。華茲生將其直譯成「Of forces that steal things away in the dark」,並在注釋里借《莊子》中「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的故事說明了海棠的命運。

通過適當改寫展示作者原意

華茲生還充分考慮讀者的接受程度,在尊重作者原意的基礎上,通過適當改寫使原文含蓄隱晦的意境顯化。他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從事中國學研究,蘇軾作品選譯是該大學「東方經典翻譯工程」的組成部分,旨在用淺白平朴的現代英語為美國民眾提供了解中國文化的通俗譯本,改寫就是使原文意義明晰化的有效手段之一。蘇軾為悼念亡妻而作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哀婉蘊藉、情真意切,特別是「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一句,令人回味無窮。華茲生將「腸斷」譯為「break my heart」,點明「心碎不已」之意,展現了蘇軾夢想長眠於黃土之下的人生知己此時也在眷戀親人、柔腸寸斷的情形,突出了濃濃思念之情。「明月夜」實指明月朗照下的墳塋,用「the moonlit grave」表達,清楚明了。

此外,華茲生還會在譯詩形式上進行適當改動,既保留中國古詩言約意深的特徵,又遵循美國主流的詩歌創作傾向。他使用自由詩體翻譯,不拘泥於韻律。在詩行排列上,每行譯文基本對應一行原文,譯文各行與原文各行的長度大致相當。

在翻譯技巧上,華茲生盡量使用非謂語動詞代替較為冗長的分句,用現在時營造一種在場氛圍,並常省略某些冠詞和動詞以體現古詩的模糊、靈動之美。尤為獨特的是,他使用破折號、逗號、冒號等標點符號代替連詞或分句,使譯文短小精悍。七言律詩《江上看山》的英譯就很有代表性。該詩是蘇軾在旅途中創作的,描寫了在江上乘船前行,所見群山如萬馬奔騰的磅礴景象,暗含人生易逝之感慨。「船上看山如走馬」以及「仰看微徑斜繚繞」被譯成 「From the boat watching hills—swift horses」 以及「I look up: a narrow trail angles back and forth」 。在這裡,現在時的使用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現在分詞「watching」 使句式更簡約。破折號起到了分句的作用,既刻畫了船速之快以及蜀地群山的連綿不絕,又表達出了蘇軾想要揭示的世間萬物瞬息變化,人們應當適應這種變化的道理。冒號引出將要陳述的內容:從江上仰望,只見山上小徑迂迴盤旋,連接雲天,神奇縹緲。

華茲生兼顧漢語和英語詩學規範,為現代英語詩歌注入了中國古詩的形式元素。他選譯的蘇軾作品雅俗共賞,在展現蘇軾的詩意人生境界、實現精神超越等方面獨具特色。雖然其譯介還存在某些曲解和不妥之處,但華茲生為如何以更具親和力的方式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提供了多維參照。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紀江明:人工智慧技術治理的潛在風險及其應對策略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