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劉鋒 呂乃基:互聯網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之爭

劉鋒 呂乃基:互聯網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之爭

當前,學術界和產業界對互聯網的未來發展出現了分歧。隨著谷歌、亞馬遜、Facebook、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的不斷強大,亦即「中心化」愈演愈烈之時,一些人對互聯網的中心化趨勢表達擔憂,反彈的聲音也越來越大,人類社會的有識之士希望解決這個問題,甚至也包括萬維網之父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他希望推翻自己發明的技術,重塑互聯網的未來。區塊鏈隨比特幣發展起來,其「去中心化」的特點與上述反彈聲浪一拍即合。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究竟哪個方式更適合互聯網的未來?中心化還是去中心化已經成為一個問題,未來究竟如何選擇?

從技術視角看中心化與去中心化

互聯網的發展歷史上有5個重要的節點:互聯網的誕生、TCP/IP的發明、萬維網的推出、社交網路的興起、移動通信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其中萬維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發明,不但20年後雲計算的產生與它的B/S結構有關,大數據的興起與它的超鏈接和超文本技術也有直接的關係,甚至引發巨大爭議的區塊鏈技術,也是因為在一個方面有可能對抗萬維網的影響力,因此被世界關注。

萬維網是20世紀90年代伯納斯·李在歐洲核物理實驗室(CERN)推出的。在20世紀80年代,互聯網已經開始成長為世界科技、軍事、政府機構中信息共享的巨大網路,但由於技術架構的問題,互聯網的信息像被鎖在一個個箱子里的寶貝一樣,獲取時需要密碼和鑰匙,箱子之間的寶貝也無法相互獲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伯納斯·李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萬維網架構,這個架構有兩個重要的特點:第一個是超文本和超鏈接,它的誕生為後來互聯網大數據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第二個是B/S,也就是中心型架構,包括谷歌、Facebook、騰訊、阿里巴巴、亞馬遜等世界科技巨頭和數千萬個網站都在採用這個架構。到21世紀,B/S隨著互聯網科技巨頭的出現逐步演變成雲計算,成為互聯網寡頭壟斷的代表與核心。

這種變化對於伯納斯·李是一種意外,也是他無法容忍的一種狀況。2018年3月,在萬維網誕生29周年的日子裡,伯納斯·李撰寫公開信,對Facebook、谷歌等大型互聯網公司進行了批評,他指出這些公司利用人們的個人數據的同時,擴散了虛假信息。他表示,自己越來越擔心的是少數公司控制和擁有越來越多的信息和個人數據。

針對互聯網巨頭壟斷數據資源的狀況,伯納斯·李試圖親自扭轉這一局面,創立於2017年的Solid項目,希望能讓用戶管理自身的個人數據,而不用像過去一樣把數據儲存於各家公司的數據中心內。透過這個軟體,用戶可以把自己的數據存在個人的「Solid POD」內,除非得到用戶允許,不然其他公司都拿不到該用戶的個人數據。這並不是萬維網之父伯納斯·李一人意識到的問題,更大的一個群體正在通過區塊鏈技術試圖對抗互聯網巨頭的壟斷地位,這是利用20世紀90年代對等式網路與密碼技術組合形成的新的技術框架,同樣希望用去中心化的方式解決互聯網面臨的問題。中心化與去中心化,關係到互聯網的未來。

從歷史視角看中心化與去中心化

如果我們回顧過去50年互聯網發展的歷史,會驚奇地發現,互聯網與諸多前沿科技並不是雜亂無章、你死我活的競爭與無序發展。種種跡象表明,它們都可以看作一個不斷發育和成熟的互聯網大腦架構的一部分(如圖所示)。其中,雲計算對應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物聯網對應感覺神經系統的發育;工業4.0、雲機器人、智能駕駛、3D列印對應運動神經系統的發育;邊緣計算對應神經末梢的發育;大社交網路、混合智能、雲群體智能和雲機器智能對應類腦神經元網路的發育;移動通信和光纖技術對應神經纖維的發育等。

回顧過去數億年生物大腦的進化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在生物腦出現早期,腦的形態是一種彌散的神經網路,現在的水母和海葵依然如此,如果用IT科技的概念來表述這個時期的腦結構,它可以看作一種去中心化的類似區塊鏈的模式。但隨著生物進化,腦的構造越來越複雜,繼續進化到魚腦、兩棲動物腦、爬行動物腦、哺乳動物腦,最後到人腦,腦的中樞神經系統越來越複雜,智能越來越高,應對自然挑戰的能力也越來越強。

無論是從數億年生物腦的進化,還是從互聯網50年的進化,我們似乎看到中心化的、中樞神經式結構的出現是互聯網發展的必然。用去中心化的技術和結構,瓦解和推翻中心化中樞神經式技術結構,很可能不符合未來趨勢。生物界有海克爾的生物重演律,技術(人工自然)的演化再現生物進化的足跡,生物整體是這樣,局部如神經系統由網路到中心化亦然。

中心化與去中心化共存的可能

與工業時代的科技巨頭不同,谷歌、亞馬遜、Facebook等互聯網巨頭因為其跨地域、跨行業、跨國家的特徵,很難被拆分,這是人類歷史從沒有出現過的企業形式。總而言之,我們能夠得出三個結論:1.互聯網的神經中樞化符合歷史趨勢;2.人類逐漸意識到不能讓自己的神經中樞被少數人和公司掌控;3.互聯網巨頭難以被拆分。這三個結論似乎是一個死結。在假定不應用去中心化的基礎徹底顛覆互聯網架構的情況下,一條可能的路是,這些互聯網巨頭的股權在未來逐步被使用者或人類社會共同擁有。

中心化,意味著谷歌、亞馬遜、Facebook等世界互聯網巨頭進入某種壟斷狀態。全人類的數據、信息、服務、行蹤、情緒、隱私、知識財富都被少數幾家公司控制,整個人類社會的中樞神經系統被這樣的組織形式掌控,明顯也會引發越來越大的反彈。我們應創造條件,促使人工智慧在世界各地以去中心化、民主化的方式發展。像其他資源一樣,我們不能讓人工智慧最終僅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或國家)手中。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也許在那時發揮真正的價值,對人類社會共同的互聯網巨頭進行監控和監督,也就是說在需要對社交網路、搜索引擎、電子商務等巨頭的重大事項進行投票決定時,區塊鏈技術是目前最佳選擇之一,可以有效防止投票被大規模控制。

從區塊鏈和雲計算的技術特徵看,在未來的人類社會的科技格局中,中心化技術和科技巨頭在如何為人類提供具體服務上,將佔據主導地位;但在如何發展、如何分配利潤等問題上,人類可以通過區塊鏈等去中心化技術進行投票決策,從而對中心化技術和科技巨頭進行有效管控。它們的互補將使得互聯網更為穩健和靈活地向未來發展,釐清它們的關係也許可以避免誤判帶來的重大損失。此外,現在的世界互聯網巨頭之間也可能構成彼此制約的多中心。

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是,生物重演律和技術重演律之異同。在前者的情況下,「重演」的對象是作為完整和統一之生物個體。個體的所有器官、細胞和組成部分,完全「聽命於」整體之需,這既是生物大腦中心化的基礎,也是中心化的目的。在後者的情況下,現在的互聯網,人類幾十億個體,各有自己的隱私、利益和價值追求,彼此間甚至離心離德,這些個體是否聽命於整體、無自我意識的「細胞」?即使如此,在「重演」接近最高階段腦和意識之後,沒有了「再現」的母版,技術的發展可能另闢蹊徑。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二者的博弈或/與合作,將是未來互聯網和人工智慧發展的一條主線。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東南大學文學院)

精彩推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星排版編輯:劉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孫彩平:談當代青年的奮鬥
聚焦新時代文化產業學學科體系建設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