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端午節為何被稱為「女兒節」?相傳和女皇武則天的媽媽感龍而孕有關

端午節為何被稱為「女兒節」?相傳和女皇武則天的媽媽感龍而孕有關

農曆五月初五,傳統節日——端午節。

起源與中國,這裡劃重點。

端午節,最早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

因為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盡,人們也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而後逐漸形成了如今端午節的文化風俗:吃粽子、賽龍舟,喝黃酒......

端午節的稱謂最多,據專家統計,多達二十餘個。

比如說也叫五月節、端陽節、重五節、龍舟節、地臘節、浴蘭節、女兒節等等。

每一個名稱都有不同的來歷,都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我們今天重點說說「女兒節」。

相傳,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五月初五,蜀地利州(今屬四川廣元)一艘官船正行駛在嘉陵江上。

船內管弦齊奏,載歌載舞之際,天空頃刻間烏雲密布,電閃雷鳴,江上狂風大作,波濤洶湧。

人們發現,江心處有一條金龍(一說黑龍)騰空而起,在天空中狂舞一陣,忽然撲向官船。

正在官船端坐的利州都督武士彟[yuē]夫人楊氏被當場嚇暈,楊氏醒來的時候,江上早已風平浪靜,陽光明媚。

此次事件發生不久,楊氏便懷了身孕,後來生下了一個女嬰。

這個女嬰被父母取名武媚娘,就是後來聞名天下的一代女皇武則天。

利州百姓為了紀念楊氏感龍而孕,生下了武媚娘,特在利州江潭邊上的烏龍山建造了皇澤寺,稱江潭為金輪感孕所。

此後,每年的端午節,利州婦女都會身著節日盛裝,聚集在嘉陵江兩岸。

乘船至江潭,輕歌曼舞,希冀金龍再現,再次發生感龍而孕事件,為利州人生出更多的優秀女兒。

這一習俗一直沿襲至今,被稱作廣元女兒節。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把端午節稱作女兒節,是源自於出嫁女回娘家探望父母的歸寧習俗。

明朝學者沈榜在《宛署雜記》一書中記載:「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農曆的春節,出門拜年訪客是男人們的專利,女人不能隨意出門走動。

而到了端午節,也就是女兒節這一天,母親給未出閣的小女兒頭戴石榴花,掛著葫蘆、小辣椒等「長命縷兒」,打扮得花枝招展,出門扔災祈福。

已經出嫁的女兒,在這一天也可以名正言順出門,回到母親身邊,參與「扔災祈福」活動,與家人們一起度過溫馨的節日,共享天倫之樂。

農曆的五月初五也被稱為「老閨女節」,七月初七為「小閨女節」,九月初九為「已嫁女節」。

除了端午(五月初五),還有好幾個女兒節:上巳節(三月初三)、七夕節(七月初七)、重陽節(九月初九)也是女兒節。

因為古代的成婚女子,是不可以輕易回娘家的,這個傳統陋習在幾十年前的農村還普遍存在。

而古時的九月初九這天,成為了出嫁女子的「特權日」,可以自由回娘家。

七夕女兒節和重陽女兒節的區別就在於:一個是閨中少女,說的是愛情;一個是出嫁人婦,注重的是骨肉親情。

另外,1988年,廣元市政府恢復了這一曾經中斷了的民間節日,並定名為 「女兒節」,節期定在公曆9月1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周讀書 的精彩文章:

元代名畫《人騎圖》,收藏印記接近了200方
如此呆萌可愛的貓頭鷹,為什麼成了古人眼中的不祥之鳥?

TAG:漢周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