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孿生」地球的悲慘命運:為什麼火星最終淪為一顆紅色死星

「孿生」地球的悲慘命運:為什麼火星最終淪為一顆紅色死星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可以訂閱哦!

想像一下幾十億年前的太陽系。當時的太陽溫度和亮度遠不及現在,但至少兩顆行星(地球和火星)的大部分地表被液態水覆蓋。由於大量溫室氣體的存在,無論是地球還是火星都沒有完全凍結。它們的年輕海洋都可能孕育出原始生命,為生物友好型未來鋪平道路。過去幾十億年,兩顆行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火星淪為一顆紅色的死星,地球則是一番生機勃勃的景象。為什麼會這樣?

過去幾十億年,火星和地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出於某些原因,地球成為一顆溫度適中且富含氧氣的星球,孕育出五彩斑斕的生命,火星則淪為一顆死星。火星的海洋消失蹤影,失去了大氣層,同時沒有發現任何生命跡象。火星為什麼走向死亡,而地球卻是一番生機勃勃的景象?圍繞這個問題,科學家進行了數十年研究,最終找到答案。

地球的一個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生命的演化史被寫進化石記錄。在數億年的歲月變遷中,無數生物在陸地和海洋的沉積層留下各種印記,幫助科學家了解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在地球的所有沉積岩中,石灰岩的比例在10%左右。這種沉積層中經常發現海洋生物的遺迹,例如珊瑚、變形蟲、海藻、浮游生物和軟體動物。石灰岩主要由碳酸鈣構成,某些石灰岩還存在鎂和硅。

碳酸鹽普遍存在於地球的石灰岩以及富鎂白雲石等海洋沉積礦物。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導致了碳酸鹽岩的形成。地球上的石灰岩還有生物學和地球化學源頭,讓它們成為地球表面最為豐富的岩石之一。科學家普遍認為早期地球的二氧化碳,大部分最終進入地表石灰岩。

大量證據證明火星曾是一個水世界,不僅兩極存在季節性冰,地表的一系列盆地和隕坑也有水冰的存在。類似干河床的地貌特徵(通常呈U字形,與地球上的河床類似)遍布火星。此外,科學家還在火星上發現大量證據,證明遠古水流導致了巨大海洋盆地的形成,甚至還出現了潮汐韻律層。

雖然這些地貌揭示了古代火星曾出現液態水,但當前的火星卻是另一番景象。現在的火星幾乎沒有大氣層,絕大多數地區不可能存在無污染的純凈液態水,地表的壓力也不足以形成液態水。

在向火星派遣探測車前,科學家就發現了強有力的證據,證明火星曾是一個水世界。隨著對火星表面展開勘測,這樣的證據像雨水春筍般不斷出現。「機遇」號火星車發現了赤鐵礦球,某些球似乎彼此相連。如果不是液態水,我們很難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火星一度擁有與地球類似的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氣層。因此,科學家認為會在火星上發現石灰岩或者其它碳酸鹽岩。但無論是「海盜」號登陸器還是「旅居者」號、「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都沒有發現這些岩石的蹤跡。

直到「鳳凰」號著陸器登陸火星,我們才在這顆星球發現碳酸鈣,但數量仍少的可憐。這些碳酸鈣可能是不斷蒸發的水體在最後階段的產物。地球上的碳酸鹽岩深度達到數百米,某些區域甚至超過1000米,火星上則沒有這樣的特徵。

這是困擾科學家的一大謎團。20年前,科學家普遍認為火星失去二氧化碳的方式與地球相同,即被海洋吸收,而後被禁錮在碳酸鹽岩中。但火星車的發現推翻了這種假設。它們不僅沒有發現碳酸鹽,反而發現了更令人吃驚的東西——富硫礦。「機遇」號發現的黃鉀鐵礬完全改變了火星研究。

這些發現讓科學家描繪出一幅與地球截然不同的火星圖畫。在地球上,海洋的PH值基本呈中性,非常有利於碳酸鹽岩的沉澱析出。即使在富含二氧化碳的環境,碳酸仍能導致較高的PH值,足以讓碳酸鹽析出,進而讓石灰岩和白雲石遍布地球的每一個角落。

但硫卻讓整個故事發生戲劇性變化。如果早期火星的大氣層不僅富含二氧化碳,同時還含有大量二氧化硫,地表水不僅受到碳酸的影響,同時還受到硫酸的影響。如果海洋擁有足夠的酸性,便會產生與地球相反的反應,即陸地的碳酸鹽被吸入海洋,留下富含硫的沉積物。

這能夠解釋火星的海洋和地表化學特徵,但這同時也意味著科學家需要找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機制,解釋火星大氣層的最終歸宿。一些科學家指出火星大氣可能逃逸到深空。

曾經的火星可能與地球非常相似,也擁有磁場,保護它免遭太陽風侵襲。不過,火星的直徑只有地球的一半,地核的密度和個頭也不及地球。隨著火星的冷卻,一度活躍的磁場發電機陷入沉寂。這可能是火星命運的一個轉折點。失去了防護性磁盾,沒有任何東西能夠保護火星大氣層免遭太陽風粒子的屠戮。

「機遇」號發現的佩森脊(Payson Ridge),如何形成仍是一個不解之謎

這種假設是否成立?火星是否以這種方式失去大氣層,進而剝奪火星支持地表液態水存在的能力,淪為一片冰冷的荒漠?美國宇航局的MAVEN任務希望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MAVEN任務的目標是測算太陽風剝離當前火星大氣層的速度,進而推算火星歷史上的大氣層損耗速度。

太陽風雖然威力巨大,但二氧化碳等分子擁有很大的重量,很難將它們加速到逃逸速度。磁場的消失和太陽風襲擊「雙管齊下」是否能形成一種可行的機制,讓火星從一個富含大氣和地表液態水的世界淪為現在的荒蕪之地?

磁場保護地球免遭太陽風侵襲,火星沒有磁場,大氣層不斷被太陽風剝離

根據MAVEN任務的研究,平均每秒有100克火星大氣逃逸到太空。發生耀斑時,太陽風的強度超過正常水平,導致逃逸的大氣數量增至20倍。如果大氣層更為緻密,同等強度的太陽風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剝離大氣。

在沒有磁場抵禦太陽風的情況下,只需1億年就能讓一顆火星級星球的大氣層損耗殆盡。在火星的歷史上,可能有長達10億年時間,地表存在大量自由流淌的液態水。但隨著火星環境發生劇烈變化,這顆原來擁有適居性的星球最終淪為荒漠。

火星和地球的早期大氣層都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地球的二氧化碳被海洋吸收,禁錮在碳酸鹽岩中。由於海水酸性過高,火星無法做到這一點。二氧化硫的存在導致火星海洋富含硫酸。硫酸導致了火星車和著陸器發現的火星地貌特徵。太陽風則是火星大氣層消失的罪魁禍首。

在MAVEN任務的幫助下,科學家描繪出火星的悲催歷史。40億年前,火星的地核陷入沉寂,磁場消失,導致太陽風不斷剝離火星大氣層。由於磁場的保護,地球得以披上一件藍色的外衣,在可預見的未來仍舊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但對於火星這樣的小個子行星,它們的生命在很久以前就已經終結。

來源:漫步宇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的精彩文章:

CME頻掃射 大磁暴臨地球
最強火箭材料竟然就在你家廚房?

TAG: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