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

不久前,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院長段清波來到「一席」演講。作為一名曾在秦始皇陵工作了十年的考古隊長,他為大家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秦始皇。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

我來自西安,曾經在秦始皇陵做過十年的考古隊長。今天,我來為大家講述通過考古所看到的秦始皇,以及秦始皇所代表的那個時代。

這麼多年來,我們對秦始皇的認識基本上是這樣的:秦始皇是一位殘暴的暴君,在位時大興土木、勞民傷財,老百姓動輒被關進監獄。但是,一直有個問題我們沒有想通:這麼一個不堪的人,他對那個社會做了那麼多負面的破壞,為什麼時至今日人們談起秦始皇仍是那麼津津有味,而沒有把他罵臭?

我覺得這可能和我們對秦始皇的理解和認識不到位有關係。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做了些什麼事情?他對以後的中國帶來了哪些影響?其實我們知道得不多。

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理論框架,就是我們對文明的認識。所有的文明都是由三部分構成的:一是社會治理體系,二是宇宙觀,三是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就是那個時期形成的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的最大共識。中國人和印度人、日本人之所以不同,除了長相和語言不同之外,就是因為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不同。

秦始皇在他39歲統一中國後的那段時期,基本上完成了對中國文明的建構。只有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因為歷史賦予他的時間太短了,所以他沒有完成。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

一個妖魔化秦始皇的過程

關於秦始皇的描述,最原始的文獻是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說:「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游。」

幾十年的考古發現證明,秦始皇陵與司馬遷的記載之間有很大的契合度,司馬遷所寫的秦始皇陵的事情基本上是靠譜的。按照司馬遷的說法,秦始皇陵前前後後修建了將近40年,「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

但經過這麼多年的考古,我們也認識到,司馬遷對修建秦始皇陵的描述多少又有一些誇大其詞的成分,這可能是因為司馬遷想給漢武帝獻諫言:您老人家不能大興土木,不能勞民傷財,不能這麼建陵墓,您看看秦始皇就這麼乾的,結果導致了帝國的滅亡。

這其實是一個妖魔化秦始皇的過程。

這個過程從秦滅亡就開始了,一直到司馬遷集大成。批判秦始皇的人當中,有幾個著名的人物:賈山、賈誼、陸賈、董仲舒、司馬遷。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背景,都是儒生,都是儒學出身。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

秦始皇陵里的水銀代表什麼

上世紀80年代和本世紀初,我們對秦始皇陵的墓室進行過兩次科學的探測。因為司馬遷在《史記》里說,秦始皇陵的地宮是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達到了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這麼一種設計。

那是不是如此呢?秦始皇陵里是不是有水銀呢?

經探測,秦始皇陵地宮裡確實存在大量的水銀,並且這些水銀和陵墓的封土是完全一致的。這說明水銀不是土壤本身所攜帶的,而是從地宮裡揮發出來的。

很多人認為秦始皇在地宮裡放水銀,一是為了長生不老,防止屍體腐爛,二是為了防止盜墓。還有人誇張地說,也許有朝一日把秦始皇陵發掘了,秦始皇還安然無恙地躺在地宮裡。其實這都是拍腦袋的說法,在秦始皇的時代,人們根本不知道水銀有這些用途。當時,水銀除了用於鎏金鎏銀之外,就是一種治癬的中藥原料。

水銀的劇毒和防腐功能,是在後世才被逐漸認識的。當時秦始皇在地宮裡放水銀,其實只有一個功能:以水銀為江河大海。那麼為什麼要用水銀來模擬江河大海呢?因為水銀是一種水德的標誌。

戰國後期,為了找到社會發展變化的法則,以鄒衍為代表的一派學人發明了五行相剋說。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剋相生,每一個朝向代表一種德,五行對應了「五德」。秦人認為自己到了水德,水德可以代替周人的火德,所以在秦始皇地宮裡以水銀來代替水,這其實是一種水德的標誌。

這是秦朝建立帝國和秦始皇執政合法性的一種證明和支撐。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

他帶走的是一套國家政治體制

去參觀過兵馬俑的人都知道,秦始皇陵最著名的就是陪葬坑,目前發現的陪葬坑有200多座。

這些陪葬坑,如果裡面出現兵馬俑就是兵馬俑坑,出現馬和車就是馬廄坑。我在那裡工作的時候就想:這麼多坑是幹什麼用的呢?過去我們認為秦始皇比較貪婪,他要把生前所擁有的一切都帶到地下。

秦始皇可能真的很喜歡馬,而馬也在大秦走向帝國的過程中扮演著對秦文明很重要的角色。但是,為什麼在秦始皇陵的里里外外,以及墓室周圍都有大量的馬?這講不通。

後來我們發現,這些陪葬坑可能是秦始皇想讓後人知道,秦始皇和他之前的中國古代帝王是完全不同的。這一個個的陪葬坑,象徵著一個個的中央政權下屬機構,這個中央政權就是皇帝專治下的中央集權郡縣制。

這一套政治體制和以前有什麼不同?在秦之前的古代帝王都採取貴族分封制,這種以血緣為基礎的國家終於走向了末路。春秋戰國550年,群雄割據,打來打去,到了秦始皇,終於確定了中央集權制度。秦始皇把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的稱號合而為一,號稱「皇帝」。從此,皇帝便成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所以說,過去所有的帝王去另一個世界時,帶走的是和他個人生活有關的東西,秦始皇則不然,他帶走的是一套國家的政治體制。

中國古代帝王陵墓的墓室,就相當於一間卧室。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就是把一個秦國的版圖放到墓室里去,放到卧室里去。

秦始皇從他39歲統一中國到50歲去世,這十多年裡幹了太多的事情。我們所熟知的事情包括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車轍等等,這些都是基礎性的工作,但其實最重要的是建立社會治理體系。

秦始皇生前對這套政治體制充滿了無限信心,所以他死後到了地下,也想讓帝國的江山從始皇帝一直傳下去,傳至千秋萬代。在《史記·秦始皇本紀》 里有這麼一段話:「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在秦始皇陵中,我們發現這麼多的陪葬坑,其實就是秦始皇的百官系統。百官就代表了一套中央集權制度。

從秦始皇之後,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在中國延續了2000多年的漫長時間。時至今日,它依然對我們的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

秦始皇所構想的帝國

之前提到,由於在位時間不長,秦始皇對於秦文明的核心價值觀的構建顯得比較倉促。

這種需要達成共識的思維方式就是:人們在一套新的中央集權制度下,彼此應該怎麼相互交流、共處。這種價值觀一直到了200多年以後,經過「王莽改制」才漸漸統一起來。

在中央集權制度下,中央政府其實就是求大、求實。因此,整個秦始皇陵的設計也是仿照都城的樣式,氣勢恢宏。

秦始皇陵里的瓦直徑有半米長,每一塊瓦上都蓋有一個章。這個章上是工匠的名字,讓製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瓦上面,這也許和我們今天的質量標準管理體系相類似。

秦始皇陵里還有一項非常高明的工程——阻排水渠。因為整個秦人地區是南面高北面低,除了地表水,地下水也是從東南流向西北。為了防止地表水和地下水進入墓室,秦人在墓葬的東、南、西面挖了一個水渠,再用青膏泥把水渠堵起來,然後把水排走,再把它堵起來,形成一個水壩。

前幾年修建北京國家大劇院的時候,也遇到地下水的問題,地基挖開後,發現地下水源源不斷地湧出來。怎麼辦?後來採取的解決辦法,和2200年前修秦始皇陵的工程師所用的方法一模一樣。

秦始皇陵中還有一個封土建築。據文獻記載,秦始皇陵的封土高度是116米,116米有將近40層樓高,但沒有建成。後來遇到農民起義,實際封土高度為55米。即便如此,55米也是中國古代陵墓中最高的。這個高度體現了所謂的「非壯麗無以重威」。

而秦始皇陵的封土不僅達到了最高的高度,而且在封土裡還有一層建築。這個建築在地面以上,遍布墓室周圍,高出地面30米。它是水平的,然後外側呈九層台階狀。台階上面還有廊坊,屋面上有瓦,這是供秦始皇的魂靈登高望遠用的。這個建築的設計方案很可能來自於波斯帝國的摩索拉斯總督,修建於公元前350年左右的摩索拉斯陵墓,是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蹟之一。

從秦始皇陵的地宮、陪葬坑以及一些高等級的建築中,我們可以看到秦始皇所構建創造的一個新時代。在秦之後,又漸漸形成了中國漢文明的形態和框架。按我的理解,其實所謂的漢文明,就是以漢字為交流語言、以天地陰陽為宇宙觀、以對立變通為思維方式、以講求規矩為行為處事方式的文化體系。

這也就是秦始皇所構想的帝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周海嬰掀開魯迅之死的迷霧
袁世凱用銀票和女伶搞定奕劻 重獲北洋軍權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