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薦讀】蔣勛:為什麼要讀詩?

【薦讀】蔣勛:為什麼要讀詩?

【薦讀】蔣勛:為什麼要讀詩?

有時候我會問自己:為什麼要讀一首詩?在現實生活這麼多的壓力下,文學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文學不是現實,文學是照進單調貧乏的現實生活的一束陽光,一種嚮往。

台灣的歌謠一直到現在都還有一種奇怪的流浪感。你可以在《港都夜雨》里感受那種漂泊不定、前途未卜的命運,以及風雨交加的夜晚的孤獨感,有一點雨,有一點江湖,有一點流浪。是不是因為我們有特殊的歷史背景,才產生了這一類的歌?早期可能因為有移民,再去聽聽民歌、流行歌,那種特別喜悅、穩定、開闊的東西,很少很少。可是,比如安徽的民歌《鳳陽花鼓》,本來是乞丐唱的歌,講述荒年旱災,活不下去,要離開故鄉逃荒,甚至要把兒子賣掉才能活下去,分明是哀傷的歌,可是你在「左手鑼,右手鼓」中感覺不到哀傷。有一首山東民歌講的是車夫趕車勞苦,但還不忘調情,很開心,也是輕快的調子。所以台灣並不見得是物質狀況不富裕,而是心情不穩定,最後形成一種哀傷文學。

民間文學中含有活潑、強烈的東西

【薦讀】蔣勛:為什麼要讀詩?

如果把漢樂府里的幾首詩拿來作對比,會發現《飲馬長城窟行》在形式上已經很平順,它的形式太完美,已經超過了內容。這樣的詩是危險的,因為想再對它進行創作就很難。這是我自己很喜歡的詩,可是我知道它不能夠再創造,有點像崑曲或京劇,你要動它一點點都不行,它已經過了千錘百鍊,太完美了。可是歌仔戲是可以動的,黃俊雄他們改變了《廖添丁》,很成功,因為他沒有形式上的限制。黃俊雄的東西非常有趣,把世界各地的東西都放進來了,還加入了各種奇怪的面具,連威尼斯的面罩都敢用,因為他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就是民間。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談漢代民歌的時候,有一種很大的快樂,因為民歌是再創作的源泉。

如果你喜歡文學,喜歡創作,我建議你多去接觸民間的東西,因為民間的東西才方便你再創作。你越碰《紅樓夢》,越不敢寫東西,它只會讓你沮喪,因為它實在太偉大。它完美的形式和成熟的語言,會把你綁住。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當它太過成熟,形式接近完美的時候,就要回到民間,因為民間是很粗糙的,這樣的東西你才有機會繼續打磨。就像李白、杜甫,當他們的詩詞達到巔峰,你就動它不得,文字完美到驚人的地步。所以文學革命最後一定是重新回到民間,從街頭的語言開始。這一點使得漢詩有很高的地位,因為它是從民間語言開始的。

我一直推薦大家看司馬遷的《史記》,這是中國歷史學最早的經典。司馬遷是怎麼寫《史記》的?很多地方都是田野父老的語言,他把它們直接寫進來。他走過楚漢相爭時的田野,聽到那些還活著的老鄉親告訴他,當年項羽怎麼來打仗,怎麼走過這條路,劉邦怎麼過的蜀道。他用聽到的這些民間語言去寫《史記》,所以《史記》里有非常活潑、強烈的東西。可是《古詩十九首》全是文人創作,民間的剛烈之氣與活潑的創造力已消失殆盡。

【薦讀】蔣勛:為什麼要讀詩?

《史記》里的荊軻、豫讓等都是典型的民間人物,可是到了東漢,就是「生年不滿百,長懷千歲憂」,「夜晚不能寐,攬衣起徘徊」。晚上睡不著覺,披著衣服起來東走走西走走,全部是失眠的人。這些東西絕對是文人的。民間再哭再鬧也還是要睡覺,不會有文人的這種憂傷。

為什麼要讀詩?

有時候我會問自己:為什麼要讀一首詩?在現實生活這麼多的壓力下,文學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文學不是現實。「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這樣一種自信自在,在文學裡是難能可貴的。可是文學如果變成要去談功利、談理論的時候,就已經不再是很好的文學了。好的文學裡一定存在過生命,無論是那個渡河而死的人,還是採蓮的女子,也不管是秦羅敷,還是因為丈夫到遠方打仗而在床上輾轉不能成眠的婦人,都讓我們感覺到有尊嚴的生命形態,讓我們有剎那間的動情,感覺到生命的真實,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特別不習慣在文學裡加入比較世俗或是現實的東西,恰恰相反,是文學把你從現實裡帶出來。我很喜歡義大利的作家卡爾維諾講過西方一個著名的故事:在寒冷的冬天,有一個面貌醜陋的掃煙囪的老太太,一輩子都在掃煙囪。可是某一天,她忽然可以騎著掃把飛起來。卡爾維諾說,創造了一個童話的作家是偉大的,他使幾百年來活在寒冷之地的人忽然覺得生活不那麼單調。文學本來就不是真實的,那個掃煙囪的老太太從來沒有飛起來過。可是所有的孩子,甚至大人,在某段時間內都相信過這個故事。

文學是照進單調貧乏的現實生活的一束陽光,注入一種嚮往,這與現實生活無關。那個「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的女子,現實里有大大小小數不清的痛苦,可是在黎明看見太陽時,她可以說:「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那一剎那她的生命是華麗的。一部文學作品可以流轉上千年,是因為當中有一個生命讓我們覺得親近,好像身邊的朋友。閱讀的時候,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喜悅、哀傷、孤獨、希望,這是文學最大的力量,也是文學在人類文明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薦讀】蔣勛:為什麼要讀詩?

附詩二首

《飲馬長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

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

他鄉各異縣,展轉不相見。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盡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意何如?

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文章來源:《蔣勛說文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