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終於等到這款戰機?國產新型艦載機衛星照曝光,疑似已小批量生產

終於等到這款戰機?國產新型艦載機衛星照曝光,疑似已小批量生產

迄今為止,人類發展過的最為強大的航空母艦就是美國的10萬噸級超級航母。得益於10萬噸級航母寬大的甲板和機庫,其艦載機聯隊得以配置種類和功能最為全面的各型戰機,相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海軍航母的艦載機配置都是其他國家追趕和學習的對象。在這一點上,我們也是如此。

近日,一張解析度不高的國產戰機照片出現在網路上,該機疑似殲-15艦載機的一個亞型。從照片上看,可以勉強分辨出靠近機頭部分的鴨翼,加上其標誌性的蘇27系列外形風格,可以肯定該機屬於殲-15系列。但與普通的殲-15有所不同的是,該機翼尖位置有兩個明顯較粗的柱狀物,而不是細長的翼尖掛架,從尺寸上看也不像空空導彈。不出意外的話,這應該是兩個小型電子戰吊艙。

如果該機確實攜掛的是吊艙的話,那說明這並非是普通的殲-15,而是傳聞已久的雙座型殲-15D電子戰機。眾所周知,國內研發的首款固定翼艦載機是殲-15,其屬於單座多用途戰機。隨後,殲-15發展出了雙座型的殲-15S,但至今為止尚未有殲-15S上艦起降的畫面流出。因此,很多人都懷疑殲-15S只是一個試驗機型,或是為了發展為其他型號而提供的平台。目前看來,殲-15S很可能就是為今天的殲-15D所準備的平台。

之所以從單座型殲-15發展到雙座型殲-15D的過程中,會出現殲-15S這樣的過渡,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殲-15D的機身與專用電子吊艙的發展速度並不完全匹配,即殲-15S在等待專用吊艙完成研發,然後才能變身為殲-15D電子戰機。眾所周知,航空母艦及其艦上裝備在海上面臨著高濕高鹽的使用環境,需要完善的防鏽、防濕和防腐蝕處理,而極為精密的電子戰吊艙則更是如此。

對電子戰吊艙進行各種防腐防鏽處理時,並非用特殊材料製造和刷上一層防鏽漆就能簡單完事的,軍工人員需要對其進行各種性能的再測量,以重新確定其各項數據。待所有實驗都完成後,吊艙才能被掛到戰機上進行實機試飛和試用。因而,此前我們看到的沒有攜掛吊艙的雙座型殲-15S在試飛,很可能就是因為專用電子戰吊艙尚未完成研發或實驗室試驗。

值得注意是,這架翼尖掛有專用吊艙的殲-15已經噴塗上了制式的海軍灰塗裝,而非此前試飛狀態時的黃色出廠塗裝。這意味著該機至少已經獲得了部隊的小批量試用,同時也是處於小批量生產階段。從美國海軍的艦載機配置上看,其每艘航母會搭載4架左右的EA-18「咆哮者」電子戰機,我們或也將模仿美軍,為航母配備數量相仿的電子戰機。

首艘國產航母已下水一年多,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該艦就將正式交付。屆時,這款終於到來的新型殲-15D重型電子戰機也將迎來登上甲板的時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情堡 的精彩文章:

即使換裝同款雷達,三代機依然難以對抗四代機,根本性差距在哪?

TAG:軍情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