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朝鮮人民軍的勝利,事實證明他們遠比大韓民國的軍隊強大

朝鮮人民軍的勝利,事實證明他們遠比大韓民國的軍隊強大

作者:[美]羅伯特·M.奇蒂諾

譯者:小小冰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僅僅五年便爆發了朝鮮戰爭,這場戰爭爆發時,朝鮮人民軍展開了強大突擊,跨過三八線進入朝鮮南部。

初期戰鬥中的朝鮮人民軍是個兇猛的對手,事實證明他們遠比大韓民國的軍隊更強大,就連美軍也難以抵擋他們的攻勢。朝鮮人民軍的七個前線師(番號為1-7)構成了其打擊力量的核心,這些師配備了蘇制武器,並接受蘇聯顧問的訓練。而且,這支軍隊並非首次參加戰爭。朝鮮人民軍的編製採用了傳統的三三制,即每個師轄3 個團,每個團轄3 個營—全師約1.1萬人。此外,每個師都配有完整的支援武器。一位分析人士認為他們與二戰初期的蘇軍師非常相似。朝鮮人民軍每個師擁有12門122 毫米榴彈炮、24 門76 毫米火炮、12 門SU-76 自行火炮、12 門45 毫米反坦克炮與36 支14.5 毫米反坦克步槍。另外三個師(第10 師、第13 師、第15 師)是戰爭爆發前剛剛組建的新部隊,主要由朝鮮共青團的應徵入伍者組成。非師級部隊包括1 個獨立步兵團(第766 團),1 個摩托車偵察團(第17 團),以及朝鮮人民軍精銳部隊:坦克第105 旅—該旅配有120 輛蘇制T-34/85 坦克,平均分配給三個團(第107 團、第109 團和第203 團)。此外,坦克第105 旅還配備了一個機械化步兵團,總兵力為6000 人。另外還有30 輛T-34 也將參加初期戰鬥,因此,朝鮮人民軍共掌握了150 輛坦克。而且,朝鮮人民軍還有一支實力雄厚的邊境警察部隊—共5 個旅,1.8 萬人。另外,朝鮮人民軍也有一小股戰術空中力量,共180 架蘇制飛機,其中三分之一是教練機。朝鮮人民軍的參謀人員和指戰員具有高度積極性,在複雜地形從事現代戰爭的裝備也很精良,這13.5 萬名將士即將在戰爭中證明自己的能力。

面對從北面而來的初步猛攻,大韓民國軍隊的力量完全不足。這支軍隊由八個小師組成(第1 師、第2 師、第3 師、第5 師、第6 師、第7 師、第8 師和「首都」師),其配置幾乎純粹是為邊防和內部保衛任務。雖然每個師的編製為1 萬人,但只有四個師接近這個標準—有些師有3 個團,有些師只有2 個團,第5 師有2 個團又1 個營。而且,韓國人沒有坦克,沒有中型火炮,也沒有戰鬥機或轟炸機—韓國空軍只有用於聯絡和訓練的22 架飛機,他們的快速力量也僅僅是27 輛裝甲車。美國人一直幫助韓國人訓練部隊,威廉·L. 羅伯茨將軍率領的一個美國駐朝鮮軍事顧問團駐紮在韓國,他們必須為即將發生的事情承擔部分責任。韓國軍隊1949 年年末便要求美國軍事顧問團提供189 輛M-26「潘興」式坦克,但由於朝鮮複雜的地形,以及道路和橋樑糟糕的狀況,羅伯茨拒絕了這一要求。

鑒於這種力量對比,北朝鮮人民軍初期贏得決定性勝利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1950 年6 月25 日星期日晨,從東海岸到西海岸,朝鮮人民軍大規模跨過三八線。從表面上看,這是兩個軍團一場簡單的推進:西面的第一軍團攻向漢城和大田,東面的第二軍團沿半島中部而下,穿過春川和原州,最終目標是半島東南角的釜山港。實際上,與極其破碎的地形相符的是,朝鮮人民軍發起的主要推進不下六個,每個推進必須沿主要的南北向走廊穿過山區。第一軍團戰線上,第6 師第14 步兵團和一個邊防警察旅進攻瓮津半島,而四個步兵師和第105 坦克旅組成的另外兩股隊列則從西北面和東北面攻往漢城。第二軍團戰線上,另外兩支隊列(各轄1 個師,分別是第2 師和第7 師)在中央地帶展開衝擊,前者直奔春川,後者繞過春川趕往洪川。另外一場推進則沿朝鮮東海岸而下,太白山脈將之與人民軍的主要突擊群隔開,這個突擊群編有第5 步兵師、第766 獨立團和第17 摩托車偵察團。在第一軍團(譯註:第二軍團)作戰地域內,人民軍甚至以第766 獨立團部分力量和人數不詳的游擊隊對江陵和三陟發起兩場小規模兩棲登陸,這些游擊隊很快進入山區,對該地域的韓國守軍實施騷擾。

朝鮮人民軍對漢城的進攻明確且恰如其分,是戰役的重點突破。西北集群轄第1、第6 步兵師(後者欠第14 團,該團正參加瓮津的作戰行動)和第105 坦克旅編成內的第203 坦克團,其行進路線依託平壤—漢城鐵路線,穿過高麗王朝的古都開城,然後到達汶山裡,最後沿與漢江大致平行的方向直奔漢城。而從東北面展開向心推進的集群編有第3、第4 步兵師和第105 坦克旅余部,他們將沿不同的道路趕往議政府,穿過這條「議政府走廊」奔向漢城。總之,朝鮮人民軍四個經驗豐富的步兵師和幾乎所有坦克力量都將攻向漢城。雖然這是一場寬正面進攻,北朝鮮人意圖在戰役頭幾日儘可能多地粉碎虛弱的韓國軍隊,但還是擁有精心構思和出色策劃。

這場入侵令韓國軍隊和指導他們的美軍顧問團猝不及防。當日清晨4 點,從西部的瓮津到東海岸,北朝鮮軍隊的進攻幾乎在各處都取得了成功。黃海將瓮津與韓國本土隔開,在那裡,朝鮮人民軍第6 團迅速解決了韓國守軍(「首都」師第17 團)。次日夜幕降臨前,第17 團丟下一個105 毫米炮兵營,經海路疏散。第6 團將半島防禦任務交給第3 邊境守備旅,自己迅速歸建,朝漢城而去。向韓國首都發起的第一路推進穿過開城,該城位於三八線以南2 千米處,北朝鮮人前一天晚上悄悄修建了鐵路,朝鮮人民軍第6 師一部搭乘火車徑直攻入城內,這使他們從韓國守軍(第1 步兵師第12 團)後方進入開城,與第6師其他部隊的正面衝擊相配合—沒過5 小時,開城便落入朝鮮人民軍手中。一位西方軍事分析家認為這是朝鮮人民軍慣用的戰術:

北朝鮮人一次次重複使用一種非常有效的辦法:他們直接對固定敵陣地展開正面衝擊或火力打擊,然後派部隊從兩翼迂迴。若有可能,他們就包圍敵人,將其逼入一個小小的環形防禦圈後予以殲滅,或迫使對方投降;若不成功,他們便在敵後方設置路障,切斷其後撤路線或阻擋援兵的到來。

打擊韓國軍隊的這種戰術幾乎在各處都奏效,即便不成功(例如遂行輔助突擊的朝鮮人民軍第1 師和第203 坦克團對高浪浦里直接發起進攻,未能達成突破)也無關緊要。由於戰線其他地段倉促後撤,就算一些韓國軍隊想要堅守也無法做到。總的說來,韓國第1 師已被拉伸得太過薄弱,導致在延安—開城—高浪浦里這條約56 千米長的戰線上只有兩個團的兵力。

決定性突破發生在議政府走廊。在那裡,朝鮮人民軍的兩支隊列(獲得第107坦克團支援的第4 師,獲得第109坦克團支援的第3 師)沿兩條道路衝下,朝議政府匯聚—位於其前進道路上的是韓國第7 步兵師。在遭到坦克和火炮的猛烈打擊後,無力抵抗的韓國第7 步兵師向後退卻。韓國陸軍參謀總長蔡秉德6 月26日下令發起反衝擊,也以慘敗而告終——他計劃以第7 師趕往東豆川公路,新開到的第2 師前往抱川公路,但後者轄內卻幾乎沒什麼部隊(該師2 個營可以從32 千米外的漢城趕來,但余部仍在大田,此時正用火車向北運送)。蔡秉德下令,不管怎樣都要發起進攻。韓國第7 師確實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第2 師不肯投入進攻,只是以2 個營就地據守—很難因此而指責該師師長,因為這種進攻本來就是一場自殺。結果,朝鮮人民軍第3 師在坦克強有力支援下展開猛烈衝擊,一舉粉碎第2 師設在議政府前方的防線。面對陷入包圍的威脅,韓國第7 師不得不匆匆撤往漢城。通往韓國首都的道路就此敞開。

雖然朝鮮人民軍受到一些阻擋,但戰役頭兩天的行動非常成功。韓國軍隊在各處都遭到重創,缺乏協同的反擊也以失敗告終。個別韓國部隊打得很出色,在春川,韓國第6 師第7 團依託預有準備的暗堡阻擋住了朝鮮人民軍第2 師的衝擊,並給對方造成嚴重損失。朝鮮人民軍隨即調來第7 師,並以少量T-34 坦克提供支援,這才決定了韓國守軍的命運。總的說來,若只遭到步兵進攻,韓國部隊通常會實施頑強抵抗,但只要北朝鮮人的坦克一出現,韓國部隊便會驚慌逃竄。韓國第1 師師長白善燁將軍在他的回憶錄中也承認了這一點,並談及似乎令他的部下們深感痛苦的「T-34症」:「這種疾病的癥狀很明顯,只要一聽見『坦克』兩個字,他們便會陷入恐慌狀態。」

接下來的幾天,一種恐慌情緒籠罩了漢城。許多居民開始向南逃亡,導致可供援兵使用的幾條公路嚴重堵塞。朝鮮人民軍嫻熟的進攻打垮了城市北面的幾個韓國師,儘管一些韓國部隊仍在以不協調的行動抗擊入侵者,但北朝鮮第1 師、第3 師、第4 師和第105 坦克旅轄內部隊構成的一道強大弧線正向漢城匯聚。這是自老毛奇時代以來便廣為人知的戰役級作戰:從相隔甚遠的作戰基地而來的部隊實施向心機動,直至決定性戰場才匯合到一起。

事實證明,韓國軍隊正在崩潰。當被擊敗的部隊撤入漢城時,其指揮控制(正如先前戰鬥表明的那樣,這並非韓國軍隊的強項)土崩瓦解。韓國政府和韓軍司令部決定放棄漢城,後者於6 月27 日離開漢城,沒有通知美國駐韓軍事顧問團。韓軍高級指揮部門和美軍顧問團早已擬定一份詳細計劃,一旦漢城遭受攻擊便實施爆破、布設街壘和障礙物,但在當時混亂的情況下,這項計劃未能實施。

7 月27 日傍晚前,朝鮮人民軍抵達漢城郊外,顯然準備發起突擊。8 月28 日凌晨,漢城的恐慌情緒達到最高潮,這是因為韓軍工兵引爆了布設在漢江公路橋下的炸藥,這座大橋通往漢城南面,橋上擠滿了逃難的平民和士兵,炸毀這座大橋導致仍在漢城的所有韓國軍隊的退路遭切斷。究竟是誰下令炸毀橋樑,這個問題至今仍存有爭議,所有相關負責人否認是自己下的命令。不管怎樣,後撤已變成一支軍隊的解體。三五成群的士兵們不得不設法游過漢江,他們的裝備、車輛和重武器悉數落入北朝鮮人手中。當日上午晚些時候,朝鮮人民軍佔領漢城。雖然被擊敗的韓軍師長們在接下來的幾天設法在漢江南岸收容他們的殘部,但戰爭頭三天對韓軍造成的影響卻深具災難性。這支軍隊6 月25 日有9 萬人,到6 月底就只剩下了2.2 萬人。這是北朝鮮人在朝鮮半島形成的戰役級作戰的狹窄範圍內實現的一場閃電戰,是這種作戰樣式的傑作。

經過短暫休整和補充,朝鮮人民軍位於漢城的各個師向南進攻,渡過漢江攻往大田。整條戰線上,韓國軍隊驚慌逃竄。至此,北朝鮮與南朝鮮之間的這場內戰已告結束。當月月底,全世界的目光投向朝鮮。

本文摘自《從閃電戰到沙漠風暴:戰爭戰役層級發展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甲午海戰:黃海大東溝海戰戰後中國軍艦照片分析
蘇芬戰爭中最著名的戰鬥:蘇奧穆薩爾米之戰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