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大環境」與「小生態」,我們的無奈與選擇

「大環境」與「小生態」,我們的無奈與選擇

「大環境」與「小生態」,我們的無奈與選擇

有一次和一位朋友言談之間,提到建設「小生態」的問題。我想,「小生態」應該是相對於「大環境」而言的。事實上,我們每一個都會受制於「大環境」,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還是「大環境」的產物。但是,正如人的獨特之處在於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我們無力改變「大環境」,但是,我們卻可以建設我們自己的「小生態」。

我們都是生活在特定的人際關係之中,人際關係就像一張網,又像是一座「圍城」,我們的一生都難以擺脫這張網,也難以走出這座「圍城」,我們遇見的人,經歷的事,都會將我們置於特定的時空,接受「大環境」的塑造。在我步入律師這一行,對「大環境」的體會尤深。我內心的那一種抗拒讓我在這個世道上手足無措。

經過這幾年的曲折磨難,我越來越覺得,其實,我們大可以不用理會「大環境」帶給我們的困惑,甚至是遭遇的不幸。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命運嘛,休倫公道,幸運與不幸,都需要有人來承受。久而久之,你會對「大環境」麻木或者無視,但是你卻不能失去自己內心的渴望。就像作為一名教師,如何教書育人,換得桃李滿天下,作為一名律師,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盡顯專業的魅力。必須有一種向上,向善的力量支撐著你。

我想,這就是建設我們的「小生態」。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圈子」,建設「小生態」實際上就是凈化自己的「圈子」,此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小生態」既有縱向的傳承,又有橫向的發展。什麼樣的家庭會塑造什麼樣的人,而你的家庭又會塑造著你的下一代人。而一個人立於世,有會形成不同的圈子,例如,「朋友圈」,也會極大地影響著我們「小生態」的建設。

記得,柏楊先生曾說道我們的社會就像是一個「醬缸」,由此產生的文化也就是「醬缸文化」,如何「出醬缸而不染」,這就是一個極大的問題。但令我感到欣慰的在於,即便如此,這世間仍不缺乏具有「出淤泥而不染」之品質的人。在我們周圍也是如此,我們仍然能夠看到有原則,有操守,有光明的人,或者,至少大多數人不作惡。

我在想,所謂的「小生態」可能最終還是落在人際關係之內,通過「熟人」之間的道德監督與相互信賴的原則不斷地實現「小生態」的凈化與鏈接。例如,讀書分享會,就是一個很好的連接點,一個人公開地表達,會讓自身受其表達的規制,公共空間的發達是可以促進人的觀念趨向於善,進而作用於行動。我們現在實踐的讀書分享會與行走的書店,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與其空言改變「大環境」,還不如建設我們的「小生態」,讓我們自己的生活正直而善良。

作者:秋水長天居士,立志於從事律師職業,分別獲得2015年、2016年、2017、2018年年度影響力法律博客博主。踏踏實實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來源:北大法律信息網

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賬號的觀點與看法。

免責聲明:文字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以作處理。本聲明未涉及的問題參見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當本聲明與國家法律法規衝突時,以國家法律法規為準。

「大環境」與「小生態」,我們的無奈與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