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載人登陸火星:2033年「不可能」

美載人登陸火星:2033年「不可能」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大獵鷹火箭」(BFR)的藝術圖。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大獵鷹火箭」(BFR)的藝術圖。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來源:科技日報

  美國總統特朗普曾於2017年簽署白宮1號太空政策指令,重啟登月計劃,要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準備將宇航員送上月球,「隨後將人類送往火星和其他目的地。」特朗普強調,重返月球是登陸火星的前奏。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5月18日報道,前不久,NASA將美國載人登陸月球和火星的時間修改為2024年和2033年。但專家和業內人士表示,美國「非常不可能」在2033年實現載人登陸火星。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艱難程度不亞於美國在上世紀60年代進行的「阿波羅項目」,美國有可能在2039年甚至2060年左右才能實現載人登陸火星。


  預算或政治問題


  NASA局長吉姆·布里登斯廷4月初曾宣稱,希望在2033年將宇航員送上火星。

  NASA此前曾專門委託美國科技領域權威智庫——科技政策研究所(STPI)就美國2033年載人登陸火星開展研究,最終形成《2033年載人火星探測任務評估報告》並提交美國國會參考。


  該報告認為,按照NASA制定的任務路線圖——先依靠太空發射系統(SLS)運載火箭和「獵戶座」飛船建立月球軌道空間站(Gateway),再通過深空轉運飛船將宇航員由月球空間送往火星——即使沒有經費限制,也無法在2033年開展載人火星探測任務。


  無獨有偶,對於NASA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NASA所屬約翰遜航天中心未來太空棲息地開發實驗室的負責人羅伯特·霍華德也表示悲觀。


  他說,美國載人登陸火星面臨的最大障礙並非技術或科學上的,而更多的是預算和政治意願問題。


  他說:「許多人希望我們再有一個『阿波羅』時刻,讓現在的總統像肯尼迪總統一樣站起來說,我們必須這樣做,整個國家都會因此而團結在一起。但我認為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在2037年前登陸火星都是一件幸事。」

  霍華德說,如果悲觀一點,並假設政治上總是左右搖擺,猶豫不決,那麼,「美國載人登陸火星可能會推遲到21世紀60年代」。


  一系列「攔路虎」


  研究人員指出,載人登陸火星面臨一系列挑戰。從設計、製造、測試火箭和宇宙飛船,到學習生菜的最佳種植方法等,所有基礎工作都有待完成。


  此外,火星和地球之間距離遙遠,任何往返火星的航天任務至少需要兩年時間,單到達火星就需要6個月;而到達月球僅需3天。而且,只有當火星與地球位於太陽的同一側時,才能發射火星探測器,進行火星往返。這種情況大約每26個月發生一次,因此,2031年、2033年、2035、2037年……是載人登陸火星的最佳時機。


  另外,NASA國際空間站首席科學家朱莉·羅賓遜說,一個關鍵任務是找到方法防止宇航員長期暴露在太陽和宇宙輻射下。

  她補充說:「第二個關鍵任務是我們的食物系統,目前工廠食物的包裝、便攜性等都差強人意,無法帶到火星。」


  接下來是處理醫療緊急情況的問題,宇航員需要能夠在發生事故時自己處理。NASA行星科學家詹妮弗·赫爾德曼補充說:「我認為,這件事非常重要。」


  當然,宇航員的裝備也是個大問題。執行「阿波羅任務」的宇航員的主要抱怨之一就是他們的手套:手套膨脹得太厲害,使他們做事很不方便。


  據悉,NASA宇航員仍在使用幾十年前的老式太空服。批評人士稱,這種太空服非常笨重,宇航員很難「鑽進去」。NASA正在開發新的太空服,這是40年來的首次,這套太空服被稱為「xEMU」。但它可能還需要多年,才能在國際空間站亮相。

  此外,火星上的灰塵將比月球上的灰塵更麻煩。「阿波羅」宇航員曾將大量月球塵埃帶回地球,因此要在火星上度過數月,將火星灰塵排除在棲息艙之外至關重要。


  還有一點非常關鍵:利用火星資源提取人類生活所必需的水、氧氣和燃料的技術尚不存在,這些技術必須在本世紀20年代之前在月球上進行測試。


  最後還有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一群人如何應對兩年完全與世隔絕生活的心理壓力?


  執行火星任務的宇航員不可能與休斯頓任務控制中心實時通信,因為行星之間的單向無線電通信需要4—24分鐘。NASA計劃未來幾年內在國際空間站上測試延遲通信技術。


  此外,還必須開發人工智慧協助和指導宇航員。


  STPI的巴瓦亞·拉爾表示:「美國實現載人登火星,不僅跟預算有關,也跟組織能力有關,NASA可以同時做多少事情呢?」


  在拉爾看來,更現實的時間是2039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20世紀最重要醫學發現之一,它的故事你一定要知道
「我是科學家」第十一期:中國製造的「國之重器」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