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將校園變成課程館

將校園變成課程館

一所好的小學可以是什麼樣的?

人們一直以不同的方式回應這個沒有標準答案的追問。有人將其描繪成「兒童的樂園」,有人將其建成圖書館的樣子,有人將其定義成「美好事物的聚集地」,而湖北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洪山小學則將其發展成一個由眾多課程館組成的體驗園。

洪山小學的校園裡有一個叫「童心牧場」的地方,這是來自孩子們的命名。牧場里養了一隻羊,每天孩子進校的第一時間就是到「童心牧場」看一看,中午休息時間也總有孩子圍在柵欄邊給羊喂草或樹葉。因為餵食的孩子多,羊總是吃得肚子圓圓的。校長葉丹說,經常有孩子問她「校長,它是不是懷孕了」「這隻羊的夥伴在哪裡」「它可以活多少歲」……各種問題,有時候問得她啞口無言。

羊在學校生活一年後,有不少教師和孩子覺得它太孤單了,於是學校又物色了一隻比較小的山羊。孩子們的問題又一次接踵而至:「老師,這隻小羊是不是大羊的寶寶啊」「這隻小羊幾歲了」?

對於孩子來說,「童心牧場」里的兩隻羊已經成為他們的牽掛。像這樣讓孩子流連忘返、產生無限想像和問題的場景,校園裡還有很多。葉丹說,她一直想把校園變得更好玩,變成一個無聲的「教科書」,各個角落都有能激發孩子求知慾的風景。

後來,學校將這樣的校園景觀梳理成「校園十景」,將其拍成了系列微課程,並將課程的二維碼張貼在景觀旁,孩子們可以即掃即看,隨時學習。校園裡一景一課程或一景多課程,這便是洪山小學的第一間課程館,即校園文化課程館。

將校園文化景觀製成微課程,源於4年前體育教師柳田牛利用互聯網所做的一次探索。為了讓體育課更好玩,柳田牛收集、整理了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的體育遊戲,並將遊戲與微課程結合,開發了一套「體育遊戲100集」。他還利用業餘時間,請學生把遊戲一個一個進行演示,然後將錄製視頻上傳到網路,一方面指導孩子玩,另一方面向同行分享經驗。2017年,他創編的「碼書」《體育創意遊戲100個》正式出版。

在這本書里,每一個遊戲生成一個二維碼,再加上學生手繪的遊戲插圖,附上遊戲方法與規則介紹,就成了一本「碼書」。「碼書」承載的是「碼課」,學生哪裡不會掃哪裡、想玩什麼掃什麼,開創了互聯網時代新的學習體驗。

早在2014年,洪山小學便啟動了好玩課程的開發。柳田牛走紅網路則加速了洪山小學教師開發課程的進程,越來越多的教師加入課程開發隊伍中。目前,全校30多位教師開發了自己的課程,比如《音樂創意遊戲100個》《「紙」愛首飾》《陶的世界》等,兩位教師出版了自己的「碼書」。

可是,課程開發到一定程度,新的問題又來了:這些課程什麼時候用,怎樣使用?開發的微課程不是存在教師的電腦中、發布到網路上,或是結集成書、宣傳冊就可以了,而是要將它落實到教育教學中,落地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中來。

2018年,在一次頭腦風暴中,「課程館群」的概念漸漸清晰。於是,從第一間課程館校園文化課程館出發,他們又建設了第二間課程館,即體驗式培養課程館,將學校教師的課程、聯盟校開發的微課程、技術類微課程、應用類課程等生成二維碼,並將其融入課程海報中,海報就布置在研究室的四周。學校在課程館裡設置平板電腦,並給平板電腦安裝各類App,如微信、QQ、美篇、訊飛語記等,用於教師、學生的各類培訓。比如,某個班的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合作技能培訓就可以到課程館內,讓學生手持平板電腦,掃碼學習《合作學習36計》,邊看邊練習,掌握技能後再回到班級訓練,從而形成技能。

第三間課程館是「創客空間」,有800平方米,這裡原來是「創客夢工廠」,現在則成了「科藝課程館」,分為科技、藝術兩大類。學生在這裡能隨時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感興趣的內容,即學即練。

第四間課程館是動態的節日課程館。學校每年都會舉辦各種節日體驗課程。

比如,「最美人間四月天語文節」活動。「語文節」每年一個主題,2017年的主題是「詩歌」,2018年的主題是「紅色經典」,學生通過一個月的主題學習了解革命的崢嶸歲月。以往的「語文節」,都是學校擬定活動方案,師生根據要求參與,活動豐富,學生參與積極,但缺少對活動的理解。如今,各年級主任組織學科教師進行討論,學生也加入其中。學生根據以往經驗,提出最喜歡的學習方式:讀、唱、看、繪、演、誦、配,師生共同確定了「語文節」框架:閱讀紅色故事、合唱紅色歌曲、觀看紅色電影、朗誦紅色詩歌、創作紅色繪本、配音紅色影視、表演紅色情景劇。

項目確定後,師生又商議如何開展項目活動,定製了六大課程館:經典故事館——閱讀故事,童聲合唱館——學唱紅歌,時光影院館——觀看電影,空中電波館——朗誦詩詞,繪聲繪色館——繪本創作,「聲」臨其境館——電影配音。

師生利用一周時間對課程資料進行整理,然後上傳到網路,再製成海報布置於館內。操作中遇到技術難題,教師就拍成微課,指導師生共同學習,如「配音秀」、音頻錄製等操作。有了內容、有了技術,孩子們有了選擇,開始積極行動起來。

整個節日課程將校園建設成為課程館,將教師開發的微課程製作成二維碼布置在校園的角角落落,實現隨處可學、掃碼即學。節日課程里有了孩子「可見的成長」。

像這樣的節日課程,每所學校都會舉行,以往學校只是將它設計成一個一個的活動,是自上而下的。現在,從布置到實施,洪山小學有了「課程館思維」,工作思路發生了變化,是自下而上的。他們從孩子的需求出發,從教師的設計出發,變被動為主動,重新設計學習的時間、空間。

「3年前,我們可能在思考開發什麼、怎樣開發;3年後,我們開始思考為什麼開發、怎樣運用。」葉丹說,「這一切都是『課程館思維』帶來的變化。課程館思維就是將整個校園變成一間巨大的課程館,師生都是課程館裡課程的設計者、開發者和使用者,課程館裡可體驗,學習內容可視化,學生可以依時學、隨性學、依需學。」

洪山小學在不斷「創變」中實現了發展方式的升級,主要表現在他們的工作方式發生了轉變,即從開發思維轉向了用戶思維;開發內容實現了從教師優勢向學生需求的轉變;開發運用實現了從單一學科向課程整合的轉變;學習空間實現了從普通教室向「學校社會」的轉變。

洪山小學建設好學校的旅程是一個由模糊走向清晰、由寬泛走向具體、由想像走向可能的過程。如果說2014年教師課程的構建喚醒了教師成長的願望,那麼2017年「碼書」「碼課」時代的到來則解決了隨時學、隨處學的技術難題;而2019年課程館時代的到來,將逐步解決學生自主學、系統學,更有意思地學的系列難題。

《中國教師報》2019年05月22日第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首屆全國書法教師高峰論壇舉行
小足球歡樂多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