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哲元的第29軍到底有多牛?滿員10萬餘人,出了很多抗日名將

宋哲元的第29軍到底有多牛?滿員10萬餘人,出了很多抗日名將

文/王國棟

說起抗日戰爭時期的超級軍,一般人都會將這個殊榮賦予杜聿明的第五軍。畢竟杜聿明的第五軍是抗日戰爭前期中國唯一的機械化部隊,全軍滿員3萬餘人,戰鬥力超過日軍甲級師團,比普通3個中央軍的戰鬥力都要強。但是卻有這麼一個軍,滿員兵員超過10萬人,是普通軍的5倍,勘稱民國第一"軍"。此軍就是宋哲元的第29軍。

按照抗日戰爭爆發時國民黨軍隊的編製。中央軍主力每個軍下轄3個標準師,每個師有兩旅四團1萬2千人左右,全軍滿員編製3萬6千人,和日軍一個甲級師團戰鬥力差不多。比如胡宗南的第1軍、杜聿明的第5軍、陳誠的第18軍、俞濟時的第74軍等。除了這些少量王牌部隊,國民政府中央軍及地方軍閥組建的大多是一軍下轄兩師的常規軍,滿額兵員在2萬人左右,戰鬥力還不如日軍的一個常規旅團(8000人編製)。如傅作義的第35軍、李宗仁的第7軍、于學忠的第51軍等可以媲美中央軍王牌的雜牌部隊,畢竟是極少數。像傻兒軍長范紹增的第88軍,組建以後大部分時間全軍不滿1萬人,戰鬥力又差,只能當預備隊來用。還有龐炳勛的第3軍團,名義上是一個軍團,實際上只管著一個師,全軍團1萬5千人,"軍團"的名號只能用來嚇唬一下日本鬼子。但是宋哲元的第29軍卻因為各種原因,有10萬餘人之眾,成為華北地區的一支抗日勁旅,走出了宋哲元、秦德純、佟麟閣、張自忠、馮治安、趙登禹、何基灃、劉汝明、吉星文等眾多抗日名將。29軍為什麼會有10萬餘人之眾呢?這得從中原大戰說起。

1930年4月,因為不滿意蔣介石的軍隊改編政策,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地方勢力派聯合起來和中央對抗,中原大戰爆發。當時蔣介石的中央軍雖然戰鬥力強,但總人數只有40餘萬,而反蔣聯盟的軍隊人數高達80餘萬,因此雙方交戰數月,勝負難分。正在此時,屯兵關外的張學良瞅准了時機,率30萬東北軍入關支援蔣介石的中央軍,迅速瓦解了反蔣軍的戰鬥意志,中原大戰以蔣介石的中央軍戰勝馮、閻、李聯軍而告終。戰敗以後,馮玉祥和李宗仁先後宣告下野,軍隊大部分被蔣介石吞併,少部分嫡系部隊也只能投靠別的地方軍閥得以保存下來。馮玉祥在中原大戰開始時有35萬大軍,開戰後不久被蔣介石收買一部分(韓復渠、石友三等),戰敗後又被吞併一大部分,剩餘效忠於馮玉祥的軍隊按馮玉祥的命令統統投入宋哲元的29軍麾下。29軍名義上被張學良改編,實際上又獨立於張學良的東北軍,成為華北地區一支頗具實力的地方部隊。當時的第29軍有多少人呢?

按照張學良給的正式編製,只有三個師六個旅3萬5千人。但是因為馮玉祥命令宋哲元接納忠於自己的西北軍舊部,實際上29軍的總人數超過了7萬人,這個情況蔣介石和張學良都很清楚,只是迫於政治和軍事壓力沒有著手解決。反正張學良只給29軍一次性劃撥了50萬現大洋軍費就撒手不管,超出的部分由馮玉祥從自己的私人財產中支付維持。

別看宋哲元的29軍麾下有7萬餘人之眾,因為沒有自己的地盤,馮玉祥私下劃撥的軍費又僅夠維持溫飽,其生存之困難可想而知。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馮玉祥從蘇聯回國,和老部下方振武、吉鴻昌等人組建察哈爾抗日同盟軍與日軍作戰。察哈爾抗日同盟軍打著抗日救國的旗號,得到了廣大愛國群眾和地方軍閥的大力支持,短短數月,軍隊武裝就超過了10萬人,一度收復了被日軍佔領的等四縣。蔣介石見馮玉祥大有東山再起之勢,一面命令華北、東北地方政府斷絕對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的後勤補給支援,一面派遣中央軍主力進逼圍剿。在日軍及中央軍的兩面夾擊下,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四面受敵,又沒有後勤物資,不得不宣布解散。當然了,按照馮玉祥的指示,大部分的察哈爾抗日同盟軍都投入了宋哲元的29軍麾下。此時,29軍所屬軍隊人數超過了12萬人。

1932年8月,經過與張學良談判,29軍精簡了很大一部分(實際裁軍可能在5萬人以上)兵員,終於獲得了這塊地盤。有了落腳點,馮玉祥又命令宋哲元收留舊部,擴充軍隊。就這樣,到1936年初,29軍擴編為4師12旅36團,再加上軍、師直屬部隊,總兵力維持在10萬人以上。

1936年《何梅協定》簽署以後,中央軍黃傑、兩軍撤出河北省,造成平津出現權力真空。這時西北軍將領石友三在日本人的支持下,糾集數千號地痞流氓成立偽冀北保安司令,打起自治的旗號公然向北平進軍,全國震動。此時北平周圍除了的29軍,已無其他軍隊。同年冬,日軍組織1萬餘人在北平郊外軍事演習,名為演習,實為給石友三等漢奸武裝搶奪北平壯膽。宋哲元大怒,命29軍主力5萬餘人與日軍同一日舉行軍事演習,針鋒相對,打擊了日軍及漢奸武裝的囂張氣焰。石友三等人見29軍兵強馬壯,取消了攻打北平的計劃。

29軍是怎麼被消弱的呢?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在西安扣押了蔣介石,逼蔣抗日,此即著名的"西安事變"。宋哲元秉承老上司馮玉祥的指示,呼籲張學良保證蔣介石的人身安全,和平處理西安事變。西安事變期間,日本人想通過中國政局的內訌來個漁翁得利,一面向華北地區增兵,一面以各種手段引誘拉攏29軍的各級軍事主官,一時間華北局勢變得異常嚴峻。宋哲元這段時間身體不好,經常卧病在床,得到日本人有可能在華北"行動"的情報後,誤以為總兵力不過3萬餘人的華北日軍不敢與自己的10萬餘大軍正面交戰,故而否定了29軍其他軍事主官要求先發制人的計劃,將軍政大權交給副軍長代理,自己回山東老家養病去了。

1937年7月7日,日軍有預謀的向駐守北平郊外盧溝橋的29軍士兵進攻,"盧溝橋"事變爆發。此時29軍軍長宋哲元還在老家養病,29軍實際是由副軍長主持軍務。宋哲元聞報後,立馬動身趕往北平。到天津以後,宋哲元對日軍的侵略決心認識不足,認為只要29軍退讓一點,必然可以和日軍達成和解。結果宋哲元一廂情願的命令29軍各部停止與日軍交戰,等待中央政府與日軍談判。7月下旬,日軍陸續從國內和東北增調第五、六、十、二十師團和獨立混成第一、十一旅團到平津地區,加上原來的天津駐屯軍,總兵力達到十幾萬餘人。7月26日晚,中國駐屯軍司令官向宋哲元發出最後通牒,限29軍於27日正午以前撤出北平,被宋哲元嚴辭拒絕。宋哲元這時才明白戰爭已經不可避免,召開緊急軍事會議研究對日作戰計劃。只是此時29軍對日軍作戰已經處於劣勢,很難有所作為了。

1937年7月28日,日軍先發制人,從多個方向向北平進攻。29軍守土有責,分兵、北苑、、等地固守待援。華北乃平原地形,有利於日軍的機械化部隊進攻,數日之內,29軍損失兵力高達3萬人以上,副軍長、第132師師長陣亡殉國,北平城危在旦夕。宋哲元接到蔣介石的命令,率29軍余部撤往保定。但是此時29軍主力在北平四周與日軍猛烈交戰,想撤都難。為了保存29軍的實力,宋哲元命第38師師長張自忠代理北平市長,留下與日軍談判,為29軍撤退爭起一個星期的時間。就這樣,張自忠為了挽救29軍,犧牲了自己,成為與日寇同流合污的可恥漢奸。許多不明真相的報紙爭相發表文章,辱罵其為"張逆自忠",恨不得殺之而後快。張自忠因此事耿耿於懷,於1940年5月16日在中戰死沙場,用自己的鮮血洗刷了"漢奸"的恥辱。

1937年9月,退往保定的29軍接受國民政府整編。名義上29軍擴編為第一集團軍:將原來的四個師擴編為三個軍,宋哲元為總司令,原37師和132師擴編為77軍,以馮治安為軍長;原38師擴編為59軍,軍長由宋哲元兼任(後來張自忠重返部隊後擔任該軍軍長),原143師擴編為68軍,以劉汝明為軍長。表面上看起來第29軍依然擁有8萬餘人之眾,實力依然強大,實際上蔣介石是將29軍的嫡系部隊分散,與其他部隊合併重組,以達到分化瓦解29軍的目的。果然,整編以後,第一集團軍內部矛盾重重,即使宋哲元多次出面調解也於事無補。後第68軍劉汝明、第77軍馮治安被調往其他戰區,第59軍軍長張自忠又在中陣亡,稱霸華北6年之久的29軍終於土崩瓦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控 的精彩文章:

孤兒寡母從軍報國:周詠南和兒子黃天的愛國事迹
從晚清到民國顧維鈞為何能成官場不倒翁?有樣東西別人無法比

TAG:文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