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關於太極拳摺疊勁的十種解釋

關於太極拳摺疊勁的十種解釋

1、太極拳之「摺疊」

太極拳「摺疊」說法首先見於武禹襄的《十三勢行功心解》,「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在轉換,所謂『因敵變化是神奇也』」。

此後,對於「摺疊」涵義的詮釋漸多,試摘典型幾例:

姚馥春、姜容樵於1929年寫的《太極拳講義》中說,「摺疊者,即變化橫豎也。其往來之橫豎,虛實不定,要有知覺,進前退後,必須變化隨機,進退轉換,亦要齊正相生,近亦是退,雖退亦仍能中敵也」。

楊澄甫於1931年著的《太極拳使用法》講:「與人對敵,或來或往,摺疊即曲肘彎肱之式,折背敵其身手。此系近身使用法,離遠無用。進退不要泥一式,須有轉換隨機變化也。」據說,此書是楊澄甫高足董英傑執筆,後董英傑一貫如是說,以致「摺疊」系「曲肘彎肱之式」的解釋一時甚囂塵上。

楊澄甫的另一學生陳微明在他的《太極拳術》中道,「摺疊者,亦變虛實也。其所變之虛實,最為細微。太極接勁。往往用摺疊,外面看似未動,而其內已有摺疊。進退必交換步法,雖退仍是進也。」

楊氏傳人楊振銘的門人馬偉煥則根據楊振銘老師「摺疊轉換是以意為主導的內勁變換,使勁的直來與直往之間迴環而無斷續處」的看法,認為「在舊力未過之前就新力已生,這個重要環節就是我們太極拳所練的摺疊」(馬偉煥《十三勢行功心解探要》)。

以上看出名家們對「摺疊」理解不盡相同。或是橫豎變化;或是曲肘彎肱;或是變化虛實;或是新舊之力轉換之環節等等。但主要還是「虛實變化」為瞻。都是名家、大家解釋,筆者不敢妄言,但「摺疊」究竟何意?筆者仍是雲里霧裡,欲試一解,求教方家。

筆者冒昧以為,上述各種詮釋都忽略了一個重要前提,即武禹襄講「摺疊」具有什麼樣的背景?查《十三勢行功心解》(以下簡稱「心解」)全文得知,它是武禹襄對《十三勢行功歌訣》(以下簡稱「歌訣」)的解釋。我們知道,《歌訣》與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打手歌》是太極拳重要理論。《歌訣》七言24句有17句是講太極拳修鍊、應用之功、之法。因為它是以歌訣形式反映,所以要對其進行解釋。武禹襄《心解》對《歌訣》的解釋其用意無非使太極拳者深刻、全面理解《歌訣》。

請看前三句,

對「命意源頭在腰隙」的解是:「以心行氣,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

對「變轉虛實須留意」的解是:「意氣須換的靈,乃有圓活之趣」。

對「氣遍身軀不稍痴」的解是:「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

不難看出,武禹襄對《歌訣》的《心解》其實就是一種注釋。於此,筆者以為,我們看問題,解釋詞句不能就事論事,就詞說詞,而應該將這個「事」放到一定的背景或前提中去。同理,我們只有將「摺疊」這個詞語放到《心解》是對《歌訣》的注釋這個背景或前提中去,才能全面、正確的理解其涵義。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摺疊」。

「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 是對「因敵變化是神奇」的注釋。按照字面意思,一來一往要有摺疊,一進一退要有轉換,如此,就能變化莫測了。當然,問題並不是那麼簡單。「轉換」好理解,就是這個「摺疊」理解的紛紜。

如果「摺疊」是「橫豎變化」?顯然牛頭不對馬嘴。

如果「摺疊」是「變化虛實」?《歌訣》第3句就有「變轉虛實須留意」之句,而《心解》又對此注釋為「意氣須換得靈」,應該與「摺疊」之意無涉。再者,太極拳一動皆有虛實,處處皆是虛實。前已有虛實變轉之意,此再講虛實,系有畫蛇添足之嫌。

如果「摺疊」是「曲肘彎肱」?更是淺薄誤解。

如果「摺疊」是「新舊之力轉換之環節」?有所達意,只是不夠全面。

欲弄懂「摺疊」的涵義,需聯繫上下句來看。上句是「靜中觸動動猶靜」,其注釋為,「發勁須沉著松靜,專註一方」。下句就是「因敵變化是神奇」了。問題是,如何做到神奇的變化?根據上下句之意,在於「摺疊」、在於「轉換」,也在於發勁的「沉著松靜」。

筆者在自己修鍊和教授中很有體會。行功走架的發勁,發勁前如沒有相應的「摺疊」,你的勁就不會松沉專註。比如。陳式「青龍出水」勢,右手向右前發勁瞬間,你的腰胯必須有一先右經左至右的「摺疊」,勁發的才整、才沉。即使不發勁,在許多動作的節點上都要有類似的「摺疊」,如此,你拳勢的內勁才能到位。再如,與人推手、散放,不論對方在何部位給你何勁,你首先在勁的接觸點上「吞」進後再根據勁路制服或散放對方。這種「先吞後吐」體現的也是一種「摺疊」。

於此,依筆者之見,

第一,「往複」和「進退」是一個意思,而「摺疊」和「轉換」是一個意思的不同表達。進退主要指步法,所以用「轉換」一詞;往複主要指身體部位的變化,如用「轉換」一詞不確切,用「摺疊」一詞既形象又準確。

第二,「摺疊」不僅僅是力的轉換,更是勁路、內勁的轉換,外表看不出,內部已有「摺疊」。

第三,「摺疊」往往在於打「回頭勁」,即我「吞」了對方勁路後隨即散放對方,這種「回頭勁」往往使對方莫名其妙,是為「神奇」也!

第四,「摺疊」觸處皆有,只要接觸對方勁就要有「摺疊」,不僅接觸點有「摺疊」,與接觸點相應的部位也存在「摺疊」。

因此,「摺疊」既易解又費解。易解為「摺疊」就是「轉換」;費解為需長久不懈地練習揣摩和內勁、勁路的觸處體悟。

如是,你的太極拳就能「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是神奇」了!。

2、試解「摺疊」「折啟」

「尤須貫串」,是指盤拳架過程中,不要有停頓,不要有斷續。

太極拳,打法用的是「意」,不在外面!「意」系「腰脊」機理和「意、氣、神」融為一體的一種內勁,因此,要求「神宜內斂」,意勁不斷。而「意」勁不斷的關鍵,在於每一勢的虛實開合和式與式的連結轉換中的身勢——「摺疊」與「折啟」。

關於「摺疊」,《十三勢行功心解》云:「往複須有摺疊。」

「摺疊」,運作的概念是——兩肩隨「開背」松肌,將「氣」收入脊骨,注于丹田。

「折啟」,運作的概念是——丹田之「氣」,以一半下沉腳掌,直通地下,有如大樹植地生根;另一半,隨「開胸」上行,順項貫頂。

關於「折啟」,經典著作中沒有此說,是筆者的提法。但請注意,這並非亂講,系傳統正宗太極應有之義;是筆者經過多年習練鑽研和精心體會從中「悟」出來的。人的身軀,都有不同程度的前彎後弓、凹胸凸背。「氣」,隨身形「開背」松肌,收入丹田的「摺疊」勁,是使身後平整松豎,解決的是後弓背凸的問題;丹田之「氣」,隨身形有下有上、對拔對拉,是使身前平整松豎,解決的是前彎胸凹的問題。有「後」,就有「前」;有「疊」,就有「啟」,這是體現在人體的一對矛盾,缺一不可。這一對矛盾解決了,行拳走式就能夠「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同時,也就能夠連續「貫串」,「完整一氣」。

太極行拳,最忌弓背貓腰。因為,弓背貓腰阻礙氣血通順。所以《太極拳論》明確指出「無使有凸凹處」!

「摺疊」「折啟」,是改招換式、「往複」「轉換」的關鍵性運作,是太極行拳得以始終「貫串」的保證。

3、怎樣練好太極拳摺疊勁

太極拳是一項整體性的運動,它能夠舒展全身筋骨從而達到健身的效果,在練習太極拳時它的勁是很重要的,今天小編主要向大家介紹的是太極拳的摺疊勁,下面請大家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怎樣練好武式太極拳摺疊勁

郝少如前輩曾經說過:「摺疊勁由對立雙方的相合統一而構成,在有上即有下、有下即有上、有前即有後、有後即有前、有左即有右、有右即有左的過程中產生。摺疊勁不僅包含著內勁上的運動內容,還包含著身法上的組織內容。摺疊體現在內勁的運行上,是意欲往上時,即寓有下意,且意欲往上多少,則寓意向下多少;意欲向下時,即寓有上意,且意欲向下多少,則寓意往上多少。不論向前向後、向左向右,都是如此。此即是摺疊之術。在身法上,摺疊要求有四正與四斜之分。四正者,兩肩與兩胯正對相合,即左肩與左胯正對相合,右肩與右胯正對相合,且左右的上下對合必須相等。四斜者,即左肩與右胯斜線相合,右肩與左胯斜線相合,並且四斜的對合也必須相等。達到了四正和四斜的摺疊要求,就能以脊柱為中心,使身體的左右兩半對合相等。此時,身體便能保持穩定而不致亂動,各條身法的依存也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郝月如前輩指出:「太極拳有摺疊之術,有轉換之法。摺疊者,是對稱的,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即意要向上,即寓有下意,意要向下,即寓有上意。前後左右,皆是如此。此即謂之摺疊。轉換著,步隨身換,命意源頭在腰眼之間,向左轉換,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向右轉換,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次即謂命意源頭在腰隙。」

僅講講胸部摺疊和腹部摺疊。

胸部摺疊,就是將身體分為兩半,左右分開,並且兩邊可以開合。太極拳理論中是有這個要求的,大幅度的開合,好像很難做到,自己練練,是可以的。比方說,推手中,身體一邊與對方接觸,在對方感覺不是很在意的時候,或沒有感覺的時候,另外一邊的肩、肘、手等突然將對方擊出。這個摺疊之術,在武式太極拳裡面很有講究。兩邊都是排骨,以胸椎為中心,將這裡的骨頭連接部分也練習開來,難度是很大。再比方說,我有次問老師:「當雙方很靠近或粘在一起,對方突然出拳打我胸部,我用什麼辦法應對?」老師答曰:「摺疊。」胸部摺疊的名字有了,看各位怎麼練習了。還是認真研究郝少如前輩的論點吧。

我的朋友身高馬大試老師的功夫,用拳頂緊老師的心窩,我看老師身法不動,朋友就出去了。老師是提內氣到著力點,形成一個可以轉動的凝聚點,這個凝聚點有專用的名字,我就不亂說了。看來用胸部摺疊技術對付直拳或頂牛者,初學成者就可以應敵,以後功夫加深了,應敵的辦法多了。

腹部摺疊,當對方突然用雙掌推我前胸,又不讓我用內勁化或打,也不想傷和氣,用腹部摺疊,將對方的著力點化掉半寸距離,就可以承受對方的剩餘力道了,也可以立即防守反擊了。別人也佩服你功夫高,可以承受那麼大的推力而不動,還能將對方擊出,佩服你後發制人,其實僅僅是武式太極拳裡面腹部摺疊用的好而已。

一般情況下,腹部摺疊用的好,推你的對方手腕因為痛就會自己收力,對你佩服有加。你也用不著防守反擊,免得傷和氣。

上面所說的兩點,都是情急情況下使用的招式,救急用。最好的辦法,就是偵聽到對方發力瞬間的前面,將對方打出。發力也有時間差。對方剛剛加力瞬間,我將力道瞬間疊加在對方身上,將對方擊出,看誰發力迅猛而且快。而且我也藉助了對方的一點力道,改變他力的方向,反擊對方,即借力打力,也即力量的摺疊,即疊加的意思。我講後段這些話的目的,擔心朋友們僅僅按照前面所說的去試招,又沒有花時間練習折身體疊勁,冒然使用,不靈後吃虧啊。

太極拳身法

(一)提頂

頭有提攜全身之勢,要求頭頂百會穴與襠部會陰穴應上下一線貫串。走架打手時,將頭頸骨豎起,頭頂百會處若一線上提,則可領起整個身體如懸空中,神態自然,脊骨拉長,伸縮自如,周身骨節得以節節貫串,圓活靈通。能提頂,頭不求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頭直目正,頂懸身拔,左右旋轉,輕靈如意。頭為諸陽之會,精髓之海,任督二脈交會之所,統領一身之氣。提頂有益於氣血運行,氣血通泰流暢,才會有「滿身輕利」之感,始能聚精會神,專心一致,做到形如搏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靈敏莫測,變化無窮。

(二)吊襠

吊檔系與提頂相對而言,頭頂百會穴與襠部會陰穴如有一線穿,提頂可攜起全身,檔部首先給予配合,猶如井中打水,上面提起繩子,下面水桶即被吊起。要求胯根鬆開,臀部自然順溜,既不前挺,也不後突,襠部松垂,腰肌寬舒,尤如懸吊一般。如此動靜做勢,輕靈而不漂浮,沉穩而不重滯。全身產生一種虛實交相運用的彈性,發放時才能做到力整。能提頂吊襠,就易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三)涵胸

胸區(胸口和兩肩窩)要松空含蓄,既不前挺,也不後縮,兩肩微向前合,鎖骨胸骨和胸肋肌肉鬆沉下降,有助於氣沉丹田。郝月如先生說:「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氣。」如不能涵胸,氣易上涌,影響呼吸通暢,精神緊張,故要涵胸。但涵胸不是凹胸,習者應當弄清二者之不同。

(四)拔背

簡言之,拔背就是將脊骨自然豎起 (肩背肌向下松沉不可緊張),在於改造人體脊柱後天形成之彎曲,以求人體後天缺乏運動部位有所動作。前能涵胸,後能拔背,周身動作才能協調一致,發放時脊柱才能如弓一樣產生彈力,才能「力由脊發」。

(五)松肩

肩關節要放鬆舒展,既不要「聳肩」,端起肩頭,肩關節也不可向里過於收緊,使肩頭僵滯。肩松則臂活,力才能達於梢節。與人相觸,接觸點要沉,肩肘關節要松,才能控制對方,才能含蓄有力,如棉裹鐵。松肩之同時,腋下要空,切忌上臂貼身。「腋半虛,臂半圓」,兩臂才有彈性,既不會被人壓扁,力量又能出得去

(六)沉肘

肘關節常有下沉墜落之意,不可上揚高抬。肘沉則臂縮,肩才能松;肘舒則臂長,力始達於指尖;肘裹則氣聚,身勢趨於縝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撐,撐則勁整,多用於以肘擊人。

松肩沉肘,二者關係十分密切。肘不松垂,肩頭必然聳起;肩不能松,肘端也易隨之上抬。氣血就會阻塞了肩肘關節部位,影響勁力暢通於掌根及指端。肩肘關節僵滯,走架固然難以輕靈圓活,與人推手更易為人所制。

松肩沉肘做得好,有益於涵胸拔背之順利完成;松肩沉肘做不好,涵胸拔背也會受到影響。

(七)裹襠

兩腿猶如騎在馬上,兩膝內扣有內裹之意。兩腿下曲,重心下降,則樁步自穩。弓箭步定勢時,虛腿胯根微向內掩,將襠提住;後坐步定勢時,前腿(即虛腿)胯根要微向內合。能裹襠則兩股與骨盆所成之杵臼關節運轉之地位寬綽,則迴旋便利,為安身之要法。但裹襠不可太過,形成夾襠或尖襠。

(八)護肫

兩肘和前臂要護住中線(頭面及前胸),兩肘要護住兩脅。太極拳是近身作戰,雙方身軀比較靠近,在我打擊對方的同時,要緊緊看顧好自己的門戶。裹襠是下護己襠,護肫是上護己身。裹襠護肫不僅施於推手散打,在演練拳勢中也要時時做到不可須臾相背,習慣成自然,實做時才能身法自然合度。遺憾的是,有些太極拳手在走架時多不知裹襠護肫,有的書上還把「護肫」寫成「護臀」。說明對裹襠護肫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九)騰娜

拳勢未作之前意先動,手、足、身姿繼有預動之勢,進退轉換皆易,始能氣勢騰挪,而無散漫之心,「視靜猶動」。

(十)閃戰

是用極小的動作,突然轉換,迅速發放,周身協調,全神貫注,由腳而腿而腰,貫於兩膊,達於手指,一氣呵成,發勁迅如閃電。

(十一)尾閭正中

尾閭一詞出於《莊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間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十三勢歌)中「尾閭正中神貫頂」之尾閭則指尾骨。何謂「尾閭正中」,郝月如先生說:「兩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謂之『尾閭正中』;『我意欲向何處去,脊骨根便直向何處』。」這樣尾閭上可與整個椎體對準,若串珠繫纍,脊樑自然豎起,脊柔筋韌,膂力自生。前與任脈中線相抻,尾骨、鼻準、肚臍三點保持上下一線,一動三點皆動。尾閭與夾脊得中,自然「立身中正」,前進後退,左旋右轉,尾閭猶如船舵與船的關係,實為虛實變換之樞紐。習者須潛心領悟,方能掌握其竅要。

(十二)氣沉丹田

演太極拳時周身放鬆,體內臟腑也。都放鬆,筋骨皮肉各安其位,於是人體重心下降,腹內得到飽滿充實,胸部感到寬暢鬆快,呼吸要慢、長、細、勻,純任自然,不可過驟,過驟氣易上浮。走架打手如能松肩沉肘,涵胸拔背,就易做到「氣沉丹田」,有利於下盤穩固,氣達四梢。

(十三)分清虛實

武禹襄《十三勢說略》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武派太極拳以虛實開合為要,運動中兩足兩手均應分清虛實。其根在腳,兩足必須分清虛實。虛非全然無力,著地實點要有騰挪之勢,虛腳與胸有相系相副之意;實非全然站煞,精神貫於實股,支撐全身,要有上提之意,自胯至膝至足,關節都要松沉,體重落於足心湧泉,下入於地,不可落在足前掌或足跟。如虛實不分,便是雙重。

總結:上文主要向大家介紹了武式太極拳摺疊勁,摺疊勁包含了內勁等,在練習摺疊勁的時候要多多注意它的練習方法,貿然練習容易出現很多的錯誤,在此小編祝願各位拳友身體健康哦!

4、陳式太極拳摺疊是手法呢?還是勁法?

以拙之見:摺疊是太極拳在勁力的傳導\運化過程中的一種重要方式.是一種勁力迴轉,也是一種動作的迴環.從內在來講它是一種勁法;從外形講它是一種手法(廣義的).摺疊有多種,有軀幹的摺疊,有四肢的摺疊.在人體的所有重大關節部位都有摺疊.意念的鼓盪也是一種摺疊,這是一種意識的摺疊.其中手臂\胸腰的摺疊尤被關注.

根據上述分折來看,在太極拳大部分動作中均應含有摺疊,沒有勁力的,可能有手法的,沒有手法的可能有意識的,沒有意識的可能有勁力的.像拙著<陳式太極拳意氣勢練法>(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出版)中所介紹的"攬扎衣""搬攔捶""斜行拗步""提收""背折靠"等等動作中的摺疊都較為明顯.這僅僅是舉的幾個例子,其含有摺疊的動作還有很多很多.

不知我對以上的答覆您是否滿意,若有不正確之處還望多加斧正!

5、太極拳的「摺疊」是螺旋纏絲勁的高級妙用

摺疊使用最多的是手腕和胸腰。太極拳中的摺疊就是用弧線螺旋運動改變對方勁力的方向。其法則是: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後。對方勁力到了,一個摺疊就是把其化掉了,毫不費勁。因為這些反方向運動容易給人以錯覺,尤其運用六個方向的混元力,對方就要不知你要往哪裡去,他無法應你的方向、角度、速度和時間。

陳式太極拳手的運動行特點是:起動、纏絲、運行、剛落點。運行為柔,落點為剛。剛就是方,方就是圓,出了圓會產生斷勁。勁斷了怎麼辦呢?應該用摺疊把它接上來。運行時要走大圈,速度慢。摺疊時走小圈,速度快。正因為有了摺疊和發勁,才有了往複,有了快慢。在陳式太極拳中,發勁和摺疊可以把運行襯托得更慢,運行可以把發勁和摺疊襯托得更快,有了一種節奏感。所以說摺疊是表現陳式磁棒太極拳快慢相間、輕沈兼備的主要形式。

在使用摺疊時加上速度就是驚彈勁,可造成對方大腦判斷錯誤和短時間內的空白,或人為地造成對方受驚吸氣。往往在對方受驚、吸氣時給予一個打擊最易奏效,且容易折其關節、傷其筋骨,甚至損其五臟。摺疊是一種較為精巧的手法,可化可打,大部分驚顫抖勁是摺疊之妙,這是螺旋纏絲的高級用法。

6、如何理解太極拳的「摺疊轉換」

曾乃梁:做好摺疊轉換的三點要求

摺疊轉換,實際是太極拳動作之間的銜接問題。不僅陳式太極拳有摺疊轉換,其他所有流派的太極拳都要求摺疊轉換。陳式太極拳快慢相間,蓄髮相變.所以.在摺疊轉換的形式上表現得更明顯,更突出。摺疊轉換是太極拳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因為所有的太極拳套——動作和動作之間都需要銜接,也就都存在著摺疊和轉換。因此.我們練習太極拳要注意銜接的合理性,應該體現出銜接流暢、運轉靈活、穩健圓潤.表現出太極拳動作的協調完整性。具體講,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虛實含展。以腰為軸,圓潤靈活。

在動作轉換銜接中,要體現出三個字:穩、靈、圓。穩,就是要沉穩;靈,就是要輕靈:圓.就是要圓潤,或者是圓活,不留死角。因此,我們練太極拳時.在銜接轉換中,不能強扭硬轉.這樣動作呆板。比如「右擁」接「左捋」時.初學者容易直接就捋下來.動作顯得呆板。應該是在擁完後,腰部微微右轉,引領上體右轉,右臂、右腕也微微向右旋轉,然後.左右手一起向左下捋。這就是一種摺疊轉換,就像書法的運筆轉折一樣.要圓潤飽滿.靈活沉穩。轉動時,不能不動腰單純用手來轉動,要注意以腰為軸,手引勁。所謂」手引勁」.就是梢節領勁。太極拳的動作大都是通過手表現出來的,有「形於手」的說法。「手引勁」和「腰為軸」,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有些人往往只是注意了腰為軸,忽略了梢節的領勁作用,這樣動作也不可能做得飽滿圓潤。手的引勁和腰的運轉要配合起來,這樣動作的銜接轉換才能圓潤飽滿。「虛實含展」是說要有虛實開合的變化,比如右棚是實的,左捋是實的.但右棚轉左捋的銜接轉換.是虛的。虛實變化,要表現出「運柔成剛」。含和展就是開合.也是一個虛實的轉換.要有陰陽的變化。太極拳陰陽變化是總綱,在陰陽變化中,有不同勁力的體現。有人練習太極拳時,不懂得轉換中的虛實變做出來的動作就沒有韻味.體現不出太極拳應有的勁道,比如做「左摟膝拗步」,左手摟,右手在運行的過程中是斜著向前的,到定點的時候,有一個沉腕舒指的動作;在身法上要松腰沉胯、沉肩墜肘;在運行中要柔,落點要有一點剛,出「柔行氣剛落點」。在動作的運行中,要表現出太極拳柔變化。這樣,才能體現出太極拳的摺疊轉換,體現出攻義。打太極拳.每個動作要做到位,然後有一個摺疊轉換接下一個動作,銜接就比較合理。如果沒有剛柔變化就體現不出摺疊轉換。其次,在虛實的轉換過程中,要穩中求靈.靈中見番到穩健、輕靈、圓活。

二、要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前先後,欲後先前;欲上先下,欲下先上,變化巧妙。

這些都體現了太極拳的摺疊轉換。比如24式太極拳的「白鶴亮翅」接「左摟膝拗步」.如果右手直接下捋,接摟膝拗步」.沒有摺疊轉換,這樣的銜接就不合理。應該是先微微含胸,身體左轉再右轉一一欲右先左;最後右推,這裡的動作運行路線是左——右一一左。這種欲右先左、欲左先動作方式,就是摺疊轉換。這和書法也是一樣的.比如寫一個橫,是「欲右先左」藏鋒入筆,中鋒向右行筆,收筆時

要向左回鋒。這就是變化之中見精神。這樣打太極拳,動作的銜接才能合理.動作才能圓活、靈動。

三、左右變化,銜接流暢,中正安舒。

在左右動作的變化當中.銜接要流暢.做到左顧、右盼、中定。當然,要視具體動作而定。有些動作是先左後右,有些動作則是先右後左。在照顧到左和右之後.再達到中定。這樣,動作才能飽滿圓撐,舒展大方。有些太極拳練習者往往會出現「缺左」現象一一注意了右邊的手腳,忽略了左邊的手腳,我把這種現象命名為「缺左」現象。這樣,動作就不飽滿。比如24式太極拳的「野馬分鬃」接「白鶴亮翅」,有人直接就跟步、雲手、右轉.然後轉身,這裡缺一個左。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跟步、雲手時,以腰為軸.身體有一個微微的左轉,然後後坐.右手領勁右轉.活步轉身,擁臂,形成白鶴亮翅定勢。這裡有三個分動,一個是跟半步.腰帶著微微左轉,右手往左上引領;一個是卮坐,右手領起來右轉:第三步是轉身.兩臂對拉,形成「白鶴亮翅」。這裡就體現了左顧、右盼、中定。再有,42式太極拳的「單鞭」接」提手上勢」,第一個分動應該是右擺;第二分動是重心左移.左帶.隨著左臂看左前下方;第三分動是右提手。這裡是先右後左.再轉正。許多人忽略了「左帶」這個動作一一「缺左」。所以,練習太極拳,要注意左和右的對稱,不管是「左一一右一—正」,還是「右一一左一一正」,都要注意到相反方向的對稱勁,然後再做到「中正」。這樣才能做到動作的摺疊轉換.銜接飽滿圓撐。

總而言之,摺疊轉換要注重以腰為軸,腰為主宰.銜接中體現出虛實變化.要求流暢之中見變化,沉穩之中見靈活,圓潤協調.完整一氣。做到這些,太極拳的動作之間和動作組合.或者練習一個段落,以至於整個套路,就能很好地體現太極拳理.提高演練水平。

吳文翰:摺疊轉換是指導推手的原則

「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這是武禹襄首先提出來的,是針對推手(打手)而言的。武式太極拳最講究摺疊轉換。

「往複須有摺疊」,是指上肢來說的。在推手中,上肢的一來一往就需要摺疊手法的銜接。推手講究「隨曲就伸」,這 就需要摺疊。上肢的摺疊就是」隨曲就伸」的具體表現一一你要曲,我就伸;你要伸,我就曲。這就是摺疊。為什麼叫摺疊呢?漢語里講:一曲為折,再曲為疊。因此,太極拳中把這種上肢的曲折變化,一來一往就稱為「摺疊」。「隨曲就伸」是曲的問題,推手中還有往複變化,所以,就有了摺疊。

摺疊還有打過去,收回來的意思;或者是收回來,再打過去。這些都是摺疊手法。比如,我先捋化對方的勁力,接著再向對方的重心發勁,把對方發出去,這就是摺疊。這種一來一往的勁力,就是摺疊。太極拳中有」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的要求,這就是摺疊勁。摺疊勁也像人掄鎚子砸東西,要先向上,再向下,這樣的運行路線是一個摺疊的曲線。這有利於發力。再有,一蓄一發,也是一個摺疊。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具體手法上的摺疊。比如,武式太極拳推手中,在棚捋擠按四種手法中還有一個「折」的手法。這個折,就是摺疊。比如對方雙手管住我的手肘向前推我,我在棚捋當中要有一個摺疊的手法,破壞你的進攻,然後再發放。這是從太極拳十三勢的手法運用上來說的摺疊。

在身法上,太極拳也是有摺疊的。武式太極拳講究「運勁如抽絲」,就是勁力是旋轉著出去,旋轉著回來,不是直線型運動;在身法上.講究「身正勢圓」,也就是身法要中正.動作要圓活,即手法、步法都是圓活的,不是走直線的,比如,步型是之字形的,手法是圓弧形的。這些都是身法上的摺疊。身法上.太極拳講究「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但是,又包含著曲中求直——立身中正,是直的,但是拳勢動作是圓活的。因此,「身正勢圓」這一要求的本身就包含著摺疊。在運用上.對方推到你的身體時.你的身體要走化,必須先用摺疊勁,然後才能走化對方的勁力。這就是身法上的摺疊。

「進退須有轉換」則是指下肢而言的。武式太極拳的推手是活步推手,腿上的前進、後退,是需要轉換的。這裡的轉換,是指虛實變化.要求在進退中要把握好虛實的轉換。這樣身法才能穩定中正。太極拳的步法講究虛實.不能雙重.所以,在推手中,進退一定要有虛實的轉換和變化。太極拳在前進和後退中,步法都有一定的尺度.比如武式太極拳的推手,進退是各三步半.進時先進前腿.退時先退後腿:另外,腿的站位也非常重要.第一步要在對方腿的外側,第二步仍然落在對方腿的外側,第三步則是插襠——這就是太極拳進步必是套腿和插襠的要求。因此,武式太極拳推手時,進步基本是直線,步子不能過高;退步則是之字形的,便於引進落空。以上只是武式太極拳推手的基本原則.實際運用時要看當時的具體情況。總體來說.不能讓對方絆住自己的腿,所以.退步都是之字形的,腳離地要高一些。這裡的進退都需要虛實的轉換。

總體來說.摺疊是對於上肢而言的.但是在手法上、身法上、步法上都有摺疊。對摺疊手法.許多老前輩都有自己的具體解釋.我認為摺疊就是」隨曲就伸」.就是在手法上要能夠隨上對方,化解對方。轉換則是指下肢而言的.就是虛實的變化。太極拳是運動的.這就需要腿上時刻有陰陽虛實的變換,就需要轉換。太極圖中的陰陽魚,中間有S形的曲線,就是摺疊和轉換。

張全亮:摺疊轉換是太極拳運動的基本規律

「摺疊轉換」是太極拳運動的一個基本規律,練習每一個式子都應該有摺疊轉換。

「往複須有摺疊」一般指上肢而言。所謂往複,就是一來一往。左顧右盼、上下、前後,這些都是往複。在左右、前後、上下運動中.都要有一個摺疊勁力。「進退須有轉換」則是指下肢,進退就是前進後退,要有虛實的轉換。

這裡的轉換和摺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任何運動都有轉換,而轉換的方式是摺疊。摺疊轉換是符合自然規律的,比如晝夜的變化、四季的變化,都是一種摺疊轉換。摺疊運動是圓運動的一種形式。摺疊轉換的運動方式也是符合事物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運動規律的。任何事物的運動都是螺旋式運動的,生活中.這種螺旋轉換的運動形式是非常多的.比如子彈是旋轉著向前運動的,車輪是旋轉著向前的,鑽頭是旋轉著向下的……。這種螺旋運動,就是摺疊轉換。太極拳處處體現了摺疊轉換的藝術,它是圓的運動。圓運動是摺疊轉換的一種形式。螺旋運動的力量大,效果好。太極拳能夠以小力勝大力,以弱勝強,原因就在於螺旋運動。比如太極拳的先化後打,引進落空.就是通過螺旋運動產生的效果,這是摺疊轉換的具體體現。太極拳論說:欲要向前.必先寓有後意;欲要向左,先要向右;欲要向右,先要向左一一這就是太極拳的摺疊轉換,這種摺疊轉換呈現的是一個個圓弧。太極拳的動作,沒有直來直去的.都是先有一個相反方向的意念,然後再向所要去的方向運動。這是符合陰陽哲理的。太極拳的摺疊轉換不僅表現在外形上,更體現在內意上。內意上的摺疊轉換往往比外形上的摺疊轉換更重要。摺疊轉換在外形上,是肢體轉換的能力,而在內意上的摺疊轉換實質是練拳人明白了陰陽虛實的變化。

摺疊轉換實際就是一個蓄勁的過程,是化勁、蓄勁,能加大打擊力量。在推手中.摺疊轉換能給對方造成一個假象,讓對方有落空的感覺。通過摺疊轉換,化解對方的力量,讓對方落空.然後再發放對方。摺疊轉換在健身上能夠激活身上的關節韌帶.加大關節韌帶的運動幅度。另外,摺疊轉換還有很好的開智效果,比如我們翻來覆去地琢磨拳術動作.參悟拳論,這就是思維上的摺疊轉換:而前進後退、左右轉換的肢體運動,能夠訓練頭腦,開發智力。摺疊轉換還有藝術趣味。摺疊轉換是~種圓運動,是波浪式的、螺旋式的運動。圓運動才有藝術趣味.有美的感覺。所以,太極拳的美感是體現在摺疊轉換上的。

如何做到摺疊轉換呢?太極拳講究輕靈自如、邁步如貓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你在運動中,一定要把重心安排好.也就是把虛實安排好,重心要落到實腿上,然後移動虛腿前進後退。在前進的時候,還要做到前進之中必有後撐.有一種對稱勁。這樣就能體現出步伐的輕鬆、自如。太極拳不是直接向前邁步,而是通過摺疊轉換獲得一個向前的力量.然後再向前邁步。這就像拉弓射箭一樣,要把箭射向前方,必然要向後拉弓弦。在手法上、身法上,也要有這種欲左先右、欲右先左的摺疊轉換意識。總之,摺疊轉換,有手法上的,也有身法上的,還有步法上的。有了這些摺疊轉換,步法才能穩健輕靈,身法才能旋轉自如,手上的勁力才能飽滿圓潤。

在推手實用當中.摺疊就是引化。比如,對方的勁力來了,我要有一個化勁.要先化後打。這裡的化,實際就是一個摺疊。但是,這種摺疊並不是對方打我的左邊,我就左邊向後撤。吳式太極是以進求退——打我的左邊,我的右過向前進攻對方。這樣的轉換摺疊,能使自己不容易失中,不容易出圈。太極拳論說「出圈容易進圈難」,就是這個道理。這裡的「摺疊轉換」實際就是陰陽變化。

在太極拳論中.有關摺疊轉換的論述很多。因此,我們練拳時,一定要注意摺疊轉換的問題。練習中注意摺疊轉換時,荔們要注意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身體不能搖晃。在運動中,身體要端莊、平穩,不能左搖右擺、前俯後仰;還不能大起大落,忽高忽低。身法必須穩健,如果不穩健,就容易被人所乘。

7、摺疊與轉換

太極拳要求「邁步如貓行,運動如抽絲。」但打好太極拳的重要一環是式與式之間的連接,這連接也是最難的。

打拳中,上一式的結束就是下一式的開始,這連接時要用往返的摺疊,沒有摺疊的動作,這式與式之間就不能自然地連接起來。

什麼是摺疊呢?摺疊就是當動作運動到盡頭時,必須再用往回的運動來進行下一式的連接。也就是欲左還右,欲上還下的往返動作,這樣的運動就會使式與式之間的連接自然、融合,也就是四十二式等於一式。打拳中不能丟失綳勁,初學時,即使斷了勁,但意千萬不能斷。

運動時要移動重心,這重心的移動要轉換,轉換牽涉到腰腎的上下抽托,因此,完成一次重心的轉換,也就是雙腎的一次抽托循環。當你上左腳時,要用右腰腎托住左腰腎,左腰腎上抽,等左腳踩實後慢慢移動重心,此時,要襠走下弧,把重心轉移到左腳時,用左腰腎托住右腰腎,慢慢抽托,讓重心前移,完成一次循環,這就是進退的轉換。

不論摺疊與轉換,都要在意識的指導下,以意導氣下完成,明白了這個道理,式與式之間的連接,進退之間的轉換,也就自然而然了。

8、被忽略的太極拳「摺疊、轉換」要領

筆者時不時會到一些太極拳論壇、貼吧逛逛,更多時候是讀紙質太極拳圖書。在筆者所接觸的上百種圖書里,說起「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要領,多數同仁要麼停留在無實體、無形質的「意」的層面,要麼停留在推手方面,只有少部分人談及盤架子時要具備有形質的、看得見的「摺疊、轉換」技術要領。

盤架子一直有「如環無端」的要求,缺少「摺疊、轉換」就很難達到「不使有斷續」的要求。筆者隨師張公正榮先生學習楊班候老架91式太極拳中,師父每次都要示範和強調「摺疊、轉換」,動作之間「不使有斷續」,從而達到打一套拳能「一氣呵成」的要求。

拳譜里有這麼幾句話是講「摺疊、轉換」的:1、「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2、收即是放,放即是收;3、「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4、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一氣呵成」。

1963年出版的,由陳照奎參與,沈家楨、顧留馨所著的《陳式太極拳》(以下簡稱《陳》書)對「摺疊、轉換」技術要領有著極為詳細的介紹,筆者試進行解析,以饗諸同好。

《陳》書將「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放在太極拳八大特點的第六大特點進行表述,其重要性不予多言。《陳》書寫道:「太極拳不以一動全動為滿足,還要求在練全趟架子時能夠進一步做到一氣呵成,內勁不斷」。「主要是要求在一動全動的基礎上,從一趟架子第一個動作開始,一直到一趟架子練完,中間沒有卸勁的地方和斷勁的時候」。

《陳》書接著說:「要將這種複雜多變的運動做得自始自終相連不斷,從大的方面來說就要做到下述兩個方面:1、手法上——運勁時凡是遇到一往一復的動作,在往複之間要運用摺疊彌補其間,使前後兩個動作能呈曲線緩和地聯接起來。做法是,在運勁到盡頭,將要做下一動作之先,如下一動作是要往下和往前行,那麼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後一疊,然後再接做下一拳式。這樣就與下一動作的勁很自然且呈曲線緩和地聯接上了。2、在步法上——凡遇到動步進退時,在它們之間用一個「轉換」來彌補其間,使前後的步法也能呈曲線緩和地聯接起來。」從實際情況看,同好們打拳多數都會步法上的進退轉換,但手法上會「往複摺疊」的相對要少,所以《陳》書關於步法的轉換不予多摘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已查閱。

一旦「摺疊、轉換」沒做好,「勁斷」了怎麼辦呢?《陳》書接著說:「勁斷了,要有意在,意不到時,要有神在,這是補救斷勁的方法」。

我們再看《陳》書關於「意」在「摺疊、轉換」方面的要求和做法,「從姿勢方面如何做到相連不斷,已如上所述。本節著重敘述在神氣方面應如何達到相連不斷,借使內外一致,真正達到相連不斷。」

從「補救」二字可以看出來,從實體的、有形質上做到「摺疊、轉換」,勁就不會斷了,「意」接是補救。可見,一些同仁所講的單純的「意」的「摺疊、轉換」是片面的。

再從「借使內外一致」看,「內」是意是神,無實體感,看不見,難以把握和檢驗,而「外」有形質,有實體感,看得見,相對更好掌握和檢驗。不是許多人口中單純的「意」的摺疊和轉換。

《陳》書在表述太極拳的這第六大特點時,還介紹了1914年前後楊澄甫、吳鑒泉在前北京體育研究社年會結束時表演太極拳的情形。《陳》書總結說,「名家們在走架子時之所以能夠達到這種精深正確的要求,當然主要是因為他們勤學苦練,功夫到家的結果,但是內中如缺少往複的摺疊和進退的轉換,要想達到這樣動蕩不已和一氣呵成是有困難的」。

《陳》書署名是沈家楨、顧留馨,但實際上陳照奎、吳式太極拳家徐致一等一些大家、名家都參與其中,並非是前輩沈家楨先生的「一家」之言。這本書出身的「正宗」性和多人參與的「廣泛性」,決定了其內容是真實不虛的。筆者所練的楊班侯老架91式傳承自姜容樵公、沙國政公,師父張公正榮先生一直把「往複摺疊」作為主要的技術要領之一要求我們學到手,練上身。就筆者這一脈的傳承而言,太極拳確實有著實實在在的「往複摺疊」要領,而非僅僅體現在推手中和「意」層面上的「摺疊」。這與《陳》書所述是一致的。

如此重要的一個技術要領,為什麼普及面似乎科不夠廣泛呢?筆者以為首要原因當然有個正宗傳授問題。《陳》書對這一技術要領的表述十分清楚,但如果沒有老師傳承示範,單憑字面去揣摩就想會做幾乎不可能。《陳》書開頭有這麼一句話:「經過幾百年的反覆實踐和不斷總結,人們才逐步認識它的內在聯繫和運動規律》」。周恩來總理指出:「太極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精髓,她會在強身健體方面為世界人民做出巨大的貢獻。」可見,太極拳作為太極文化的精髓和代表,想來不是輕易就能掌握和琢磨出來的。其次,筆者以為把所有的太極拳要領練上身,並傳承下來太不容易了。當初,筆者練習91式近4000多遍,但「往複摺疊」做的始終都不能讓師父滿意,更遑論動口不動手了。

綜上所述,「往複摺疊」有著實實在在的,看得見的技術要領,如果固執地守著「摺疊」只有「意」的層面,或者認為只體現在推手中,而不去正視拳架傳承過程中技術要領的遺失問題,不利於我們學到全面的太極拳藝,也不利於太極拳的傳承。

9、什麼是太極拳的摺疊內轉

練太極拳需要連綿不斷,如何做到連綿不斷呢?尤其動作在往複時如何做到連綿不斷呢?這就是摺疊中的內轉問題,這裡簡稱為「摺疊」。

從字面上講,摺疊是稜角,是往複,而我們所講的摺疊是在摺疊時解決稜角問題。我們都知道,太極拳是柔和的運動,是圓的運動,是弧形的運動。但在動作轉換時,往往出現稜角,出現斷勁。怎樣解決呢? )

當我們在完成一個動作後,要開始下一個動作時,往往出現方向的改變,如果我們在前一個動作到達盡頭時,利用余勢向前引深一點,然後再用弧形轉接下一動作,就產生了不同的效果,拳勢產生了連綿不斷的感覺,像山峰,像丘陵。

摺疊是勁力方向的轉化,而不是一個勁力的完成,再重新開始下一個新的勁力。

摺疊,就是欲前先後,欲左先右,欲上先下。例如:做摟膝拗步時,在左摟膝完成時,重心後移,擺左腳,從表面方向上看應左轉,而我們則是逆而行之,稍右轉,松胯旋轉後再擺腳,這就是摺疊。許多動作都是這樣,如野馬分鬃、金雞獨立、雲手等等均如此。

上肢有摺疊,下肢有摺疊,肩胯有摺疊,胸部有摺疊,最重要的摺疊在腰間。所有的動作都是腰動的結果,所以關鍵在腰上。這就是一動無有不動,先有腰部的摺疊,才有其它的摺疊。

做好摺疊內轉的方法,就是克服直出直入,在適當的部位加一個小旋,而肢體的末梢不是直接帶回,而是適當放長。

這樣,我們練起太極拳才有味道,才有連綿不斷之感。

10、太極拳之"摺疊"—轉太極拳網論壇

太極拳「摺疊」說法首先見於武禹襄的《十三勢行功心解》,「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在轉換,所謂『因敵變化是神奇也』」。

此後,對於「摺疊」涵義的詮釋漸多,試摘典型幾例:

姚馥春、姜容樵於1929年寫的《太極拳講義》中說,「摺疊者,即變化橫豎也。其往來之橫豎,虛實不定,要有知覺,進前退後,必須變化隨機,進退轉換,亦要齊正相生,近亦是退,雖退亦仍能中敵也」。

楊澄甫於1931年著的《太極拳使用法》講:「與人對敵,或來或往,摺疊即曲肘彎肱之式,折背敵其身手。此系近身使用法,離遠無用。進退不要泥一式,須有轉換隨機變化也。」據說,此書是楊澄甫高足董英傑執筆,後董英傑一貫如是說,以致「摺疊」系「曲肘彎肱之式」的解釋一時甚囂塵上。

楊澄甫的另一學生陳微明在他的《太極拳術》中道,「摺疊者,亦變虛實也。其所變之虛實,最為細微。太極接勁。往往用摺疊,外面看似未動,而其內已有摺疊。進退必交換步法,雖退仍是進也。」

楊氏傳人楊振銘的門人馬偉煥則根據楊振銘老師「摺疊轉換是以意為主導的內勁變換,使勁的直來與直往之間迴環而無斷續處」的看法,認為「在舊力未過之前就新力已生,這個重要環節就是我們太極拳所練的摺疊」(馬偉煥《十三勢行功心解探要》)。

以上看出名家們對「摺疊」理解不盡相同。或是橫豎變化;或是曲肘彎肱;或是變化虛實;或是新舊之力轉換之環節等等。但主要還是「虛實變化」為瞻。都是名家、大家解釋,筆者不敢妄言,但「摺疊」究竟何意?筆者仍是雲里霧裡,欲試一解,求教方家。

筆者冒昧以為,上述各種詮釋都忽略了一個重要前提,即武禹襄講「摺疊」具有什麼樣的背景?查《十三勢行功心解》(以下簡稱「心解」)全文得知,它是武禹襄對《十三勢行功歌訣》(以下簡稱「歌訣」)的解釋。我們知道,《歌訣》與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打手歌》是太極拳重要理論。《歌訣》七言24句有17句是講太極拳修鍊、應用之功、之法。因為它是以歌訣形式反映,所以要對其進行解釋。武禹襄《心解》對《歌訣》的解釋其用意無非使太極拳者深刻、全面理解《歌訣》。

請看前三句,

對「命意源頭在腰隙」的解是:「以心行氣,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

對「變轉虛實須留意」的解是:「意氣須換的靈,乃有圓活之趣」。

對「氣遍身軀不稍痴」的解是:「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

不難看出,武禹襄對《歌訣》的《心解》其實就是一種注釋。於此,筆者以為,我們看問題,解釋詞句不能就事論事,就詞說詞,而應該將這個「事」放到一定的背景或前提中去。同理,我們只有將「摺疊」這個詞語放到《心解》是對《歌訣》的注釋這個背景或前提中去,才能全面、正確的理解其涵義。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摺疊」。

「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 是對「因敵變化是神奇」的注釋。按照字面意思,一來一往要有摺疊,一進一退要有轉換,如此,就能變化莫測了。當然,問題並不是那麼簡單。「轉換」好理解,就是這個「摺疊」理解的紛紜。

如果「摺疊」是「橫豎變化」?顯然牛頭不對馬嘴。

如果「摺疊」是「變化虛實」?《歌訣》第3句就有「變轉虛實須留意」之句,而《心解》又對此注釋為「意氣須換得靈」,應該與「摺疊」之意無涉。再者,太極拳一動皆有虛實,處處皆是虛實。前已有虛實變轉之意,此再講虛實,系有畫蛇添足之嫌。

如果「摺疊」是「曲肘彎肱」?更是淺薄誤解。

如果「摺疊」是「新舊之力轉換之環節」?有所達意,只是不夠全面。

欲弄懂「摺疊」的涵義,需聯繫上下句來看。上句是「靜中觸動動猶靜」,其注釋為,「發勁須沉著松靜,專註一方」。下句就是「因敵變化是神奇」了。問題是,如何做到神奇的變化?根據上下句之意,在於「摺疊」、在於「轉換」,也在於發勁的「沉著松靜」。

筆者在自己修鍊和教授中很有體會。行功走架的發勁,發勁前如沒有相應的「摺疊」,你的勁就不會松沉專註。比如。陳式「青龍出水」勢,右手向右前發勁瞬間,你的腰胯必須有一先右經左至右的「摺疊」,勁發的才整、才沉。即使不發勁,在許多動作的節點上都要有類似的「摺疊」,如此,你拳勢的內勁才能到位。再如,與人推手、散放,不論對方在何部位給你何勁,你首先在勁的接觸點上「吞」進後再根據勁路制服或散放對方。這種「先吞後吐」體現的也是一種「摺疊」。

於此,依筆者之見,

第一,「往複」和「進退」是一個意思,而「摺疊」和「轉換」是一個意思的不同表達。進退主要指步法,所以用「轉換」一詞;往複主要指身體部位的變化,如用「轉換」一詞不確切,用「摺疊」一詞既形象又準確。

第二,「摺疊」不僅僅是力的轉換,更是勁路、內勁的轉換,外表看不出,內部已有「摺疊」。

第三,「摺疊」往往在於打「回頭勁」,即我「吞」了對方勁路後隨即散放對方,這種「回頭勁」往往使對方莫名其妙,是為「神奇」也!

第四,「摺疊」觸處皆有,只要接觸對方勁就要有「摺疊」,不僅接觸點有「摺疊」,與接觸點相應的部位也存在「摺疊」。

因此,「摺疊」既易解又費解。易解為「摺疊」就是「轉換」;費解為需長久不懈地練習揣摩和內勁、勁路的觸處體悟。

如是,你的太極拳就能「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是神奇」了!。

本文節選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如有侵權請聯繫更正或刪除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平台觀點

【太極養生堂課程及活動預告】

第三屆「問道武當」太極遊學預報名(武當)

商務印書館成人/少兒太極大講堂長期招生(北京)

黃山老師親授太極課程長期招生(北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每天都在講的太極拳「內在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太極拳核心功法就是肢體放長訓練……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