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唐玄奘法師詩詞賞析:行到月邊天上寺,白雲相伴兩三僧

唐玄奘法師詩詞賞析:行到月邊天上寺,白雲相伴兩三僧

唐玄奘法師詩詞賞析

文:枯木

《西遊記》裡面的唐僧,可謂家喻戶曉,為了求取真經,歷經八十一難才修得正果。而唐僧的原型,則是唐朝的玄奘法師,俗名陳禕(yī),洛州偃師人,其先潁川人,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之為「唐僧」、「唐三藏」

玄奘法師出生於隋朝仁壽二年(602年),其父曾任江陵的縣官,隋亡後不出。因玄奘法師的二兄陳素(長捷法師)在洛陽凈土寺出家,隋大業八年(612年)玄奘步兄後塵出家,兄弟二人研習佛法,生命遠播,時人誇讚:「昔聞荀氏八龍,今見陳門雙驥。」

早在南北朝時,佛教學術界就開始了「一闡提眾生有無佛性」的論爭,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受第一位前去海外取經的東晉高僧法顯法師的影響,得聞印度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加論》總攝三乘之說,於是發願西行求法。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然而未獲朝廷批准。玄奘法師決心已下,於是貞觀二年(628年)「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長途跋涉五萬餘里,前後16年,歷經110多個國家,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佛教典籍。

玄奘法師對佛教貢獻巨大,影響深遠,後來《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迹為原型創作。玄奘法師在譯經講法之餘,玄奘還口授由弟子辯機執筆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一書,全面記載了他遊學異國的所見所聞,成為後人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民族關係等問題的珍貴文獻。

玄奘法師除了對佛學的貢獻,其實還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然而歷代史學典籍以及《全唐詩》中以前均無記載,直到20世紀,敦煌石窟被發現,大量珍貴文獻陸續出土被盜走,其中玄奘法師僅存的五首詩作被斯坦因劫奪至英國後,又在英國國家博物館、英國國家圖書館中沉睡了近一個世紀,終於得以重見天日。

五首詩詞中,其中前三首是玄奘法師在西天的詩作,後兩首為在國內遊歷時的作品,我們對後兩首做簡單賞析。

《題童子寺五言》

【唐】玄奘

西登童子寺,東望晉陽城。

金川千點淥,汾水一條清。

這首詩寫本原注「在太原便是北京」。晉陽城即如今的太原市,漢代為代國都城,據《舊唐書·地理志》記載:天授元年(690年),置北都兼都督府於太原。晉陽是唐代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奪取天下的發祥之地,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太原為北京,與首都長安及南京(成都府)、西京(鳳翔府)、東京(河南府)合稱五京。據此,玄奘法師詩詞的該寫本時間,不會早於742年。

童子寺位於山西省太原西南龍山,北齊天保七年(556)高僧宏禮禪師創建。相傳有二童子於此隱居修行,見山石儼如世尊,遂鐫佛像,高約57米,寺因此得名。金天輔元年(1117),寺毀於兵火,明嘉靖元年(1522)重建,清代又毀。寺內建築及石雕佛早已不存,僅有北齊燃燈石塔一座,為中國已知最古的燃燈石塔

這首詩描述了登童子寺遠眺晉陽城的景色,從西山登上童子寺,向東眺望晉陽城,巍峨壯闊,一覽無餘,在兩者之間,汾水清澈流淌,層層波浪,在陽光的照耀下,煥發出千萬點金色的光芒。這首五言詩,淺顯樸素,言簡意賅,工整厚重,清新洒脫,頗有初唐的雄邁和朝氣。

《題中嶽山七言》

【唐】玄奘

孤峰絕頂萬餘嶒,策仗攀蘿漸漸登。

行到月邊天上寺,白雲相伴兩三僧。

這首詩原注「在京南」,「京」當指「北京」,即太原,因此有人推測,是後代僧人抄寫玄奘法師的寫本。因為中嶽山在漢代早已存在,《史記·封禪書》中有記載「中嶽,嵩高也」

這首詩大意為:中嶽山山峰險峻,凌雲絕頂,依靠著拄杖和攀沿著藤蘿緩慢登山,來到山頂寺廟,白雲悠悠,僧人幾個,悠閑自在,就好像是天上神仙的居所。

玄奘法師這首中嶽山的絕句,描繪了中嶽山封頂寺廟的景色,空明清澈,行雲流水,飄逸瀟洒,意境優美,如此美景,令人神往,極富藝術感染力。看得出玄奘法師的詩詞功底深厚,藝術修養極高,不愧是得道高僧。

以上就是筆者關於玄奘法師的其中兩首詩詞的賞析,才識淺薄,管中窺豹,貽笑方家,敬請指正。

附另外三首:

《題西天捨眼塔》(在西天)

帝釋傾心崇二塔,為憐抬眼滿千生。

不困行苦過人表,豈得光流法界明。

《題尼蓮河七言》

尼蓮河水正東流,曾浴金人體得柔。

自此更誰登彼岸,西看佛樹幾千秋。

《題半偈拾身山》(在西天)

忽聞八字超詩境,不惜丹軀捨此山。

偈句篇留方石上,樂音時奏半空間。

2019/5/21榆木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花得木 的精彩文章:

國家Ⅰ級保護瀕危珍稀植物:花色驚艷的短唇石斛
文人骨氣哪裡去了?

TAG:易花得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