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的戰爭:漢匈喋血浚稽山,五千漢軍對陣十萬匈奴兵

歷史上的戰爭:漢匈喋血浚稽山,五千漢軍對陣十萬匈奴兵

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戰,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對漢匈格局產生重大影響:漢帝國進一步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戰線向北、向西推進了數千公里,匈奴人被迫收縮勢力範圍,從漠南地區撤離,漠北只留下了少量部落,主力蜷縮到天山以北至阿爾泰山附近。

漢帝國立國八十餘年,漢匈之間,打打和和,時至今日,漢帝國基本上佔據了優勢,若是尋常帝王,必然滿足於眼前的大好局面,偃旗息鼓。但漢武帝乃「五百年才世出」的君王,他與眾不同,對匈奴,他想的是「除惡務盡」。

為了將匈奴徹底斗敗,他布下了「一張網」,「一盤棋」。

  • 一張網:聯絡四方,共同對付匈奴。

漢帝國東聯烏桓,擊其左;西聯烏孫,擊其右;北聯丁零,擊其上,南控大宛,阻其下。

  • 一盤棋:注重東北、西域的經營與管理。

漢帝國允許烏桓西進,至漁陽、右北平等郡塞前居住,開放關市,繁榮烏桓經濟,培育烏桓力量,令其如一支楔子,釘在匈奴故地,防止其回歸;開發聯絡西域,派校尉領兵,分別駐守在輪台和渠犁,鎖住匈奴咽喉。

這盤棋,漢帝國還布設了一枚活子,從河西、居延方向,多次派兵攻匈奴腹心部位。

歷史上的戰爭:漢匈喋血浚稽山,五千漢軍對陣十萬匈奴兵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漢使)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漢匈之間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浚稽山(阿爾泰山中段,今蒙古共和國土拉河附近)之戰。



李陵求報國,請皇命出征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統軍三萬,計劃擊匈奴於天山。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數萬大軍的隊伍,吃飯問題是頭等大事,漢武帝打算調李陵負責給李廣利大軍運送輜重。

李陵,出身將門,先祖李信,秦朝大將,統一六國期間,多有戰功。爺爺李廣,漢之名將,從軍四十餘年,歷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朝,多半時間都身處在抗擊匈奴的前線。

李氏一門,忠勇報國,李陵年少時,就充任侍中建章監,曾領軍八百騎,深入匈奴區域二千餘里。後來,李陵自請領軍五千人,常年鎮守在酒泉郡、張掖郡。

歷史上的戰爭:漢匈喋血浚稽山,五千漢軍對陣十萬匈奴兵

(河西走廊)

天漢二年的軍事行動,李陵認為是建功立業的絕佳機會,主動上書,請求漢武帝准許他出擊匈奴。

漢匈交鋒二十多年,漢帝國消耗也很大,尤其是軍馬嚴重不足。李陵的請命,在漢武帝計劃之外,但氣盛的李陵,一心想要建功立業,表示願率本部五千步卒,進擊匈奴。

分兵進攻,兵家大忌,但若運用得當,有時候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漢武帝最終批准了李陵的出戰請求。

天漢二年九月,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居延塞(今內蒙古居延附近),向北行走了三十天,邊走邊尋找匈奴人。


浚稽山血戰,漢軍英雄氣

十月初,他們來到浚稽山,前方突然出現匈奴且鞮侯單于王庭,匈奴人也得到騎報,山腳下,出現漢軍。

單于急忙率領三萬鐵騎迎戰。

歷史上的戰爭:漢匈喋血浚稽山,五千漢軍對陣十萬匈奴兵

(匈奴騎兵)

浩浩蕩蕩的匈奴騎兵,黑壓壓的,一望無際,戰馬嘶鳴,彎刀閃閃,氣勢洶洶。

面對此情此景,漢軍卻異常鎮靜。李陵率領的這支部隊,並非李廣利出擊匈奴的雜牌軍(由邊境戍卒、惡少年、囚徒、七科謫組成),而是特意從荊楚地區招募的勇士、奇材、劍客,力能殺虎,箭無虛發,多年的嚴格軍事訓練,他們技術過硬,膽氣過人,弓手、弩手、盾牌手、刀矛手、戟手,戰陣變化多端,配合極其默契。

李陵軍團處在兩山之間,他們將攜帶的武剛戰車結成方陣,武剛車周圍插上二米長的利矛,上樹大楯,弓手立其後。李陵親率士卒立在營外,盾牌手密排最前沿,矛手、戟手環列旁邊,弩手列隊在後。

單于看到漢軍這架勢,並沒有很在意,漢軍騎兵的驍勇,他是如雷貫耳,步卒的威力卻從未聽過。

單于命令鐵騎衝鋒,匈奴人狂飆般殺向漢軍。李陵命令「聞鼓聲而縱,聞金聲而止」,從容指揮調度。在匈奴人進入三百米的範圍內,漢軍車弩齊射,每副車弩架設三張強弩,每一次射弩箭數十支。

歷史上的戰爭:漢匈喋血浚稽山,五千漢軍對陣十萬匈奴兵

(車弩)

歷史上的戰爭:漢匈喋血浚稽山,五千漢軍對陣十萬匈奴兵

(漢軍防禦陣地)

烏雲壓頂的箭雨,砸向匈奴鐵騎,地上死屍翻滾。匈奴人的速度未減,漢軍弩兵手持大黃弩,以八石之力發射弩箭,十排弩兵,此起彼伏,交替發弩,武剛車上的弓手,也同時射箭,形成密集的箭「牆」,拍向匈奴騎兵,死屍枕籍,層層疊疊,匈奴騎兵衝到漢軍陣前,戟手下鉤馬腿,矛手上刺騎手,匈奴人用彎刀砍向漢軍,磕在盾牌上火星直冒。

很快,衝鋒的數千名匈奴人被殺死大半,剩下的向兩邊山上跑去。李陵命兩軍侯,各率軍上山追擊,將上山的匈奴人又殺死數千。

單于大驚,不敢再輕敵,急命左右騎兵八萬餘騎,向李陵軍團再次發動攻擊。

敵眾我寡,人數相差太過於懸殊。李陵知道,自己的責任重大,必須要合理指揮,讓自己的士卒發揮出最大戰力。

漢軍一邊戰鬥,一邊向南邊撤退,數天後,再次進入一處山谷。持續數天的戰鬥,漢軍傷亡也比較大,李陵命令受三處傷的,坐在武剛車上,兩處傷的駕車,一處傷的手持兵器繼續戰鬥。再次擊殺匈奴人數千人。

漢軍沿著龍城故道,走了四五天,來到一處大澤蘆葦叢中,澤已乾枯,葦卻還在。匈奴人順著上風口放火,想將漢軍燒死在裡面。李陵命士卒快速用火繩,將下風口的蘆葦燒掉,辟出避火帶。漢軍再次脫離險地。

匈奴人緊追不捨,且?侯單于命令右賢王,率軍攻漢軍。山腳下,正有一片樹林,漢軍依託林子,發揮漢軍武器之長,步軍之優,矛刺、箭射,再次殺敵數千人。李陵瞅見單于就在林邊山坡上,命令士卒,向單于發射連弩,單于親兵紛紛中箭,單于趕忙跑下山坡,躲避漢軍。

歷史上的戰爭:漢匈喋血浚稽山,五千漢軍對陣十萬匈奴兵

(匈奴騎兵)

且鞮侯單于忽然感覺,漢軍可能在前方設伏,而李陵軍團如此苦戰,並不斷向南邊漢境轉移,似乎是「誘敵深入」之計。他趕緊召開軍前會議,商議是否撤軍。匈奴當戶君長們都表示,應該再與漢軍搏殺一番,如果不能取勝,再撤軍,否則將會被漢帝國恥笑。

且鞮侯單于覺得言之有理,命令騎兵繼續攻擊漢軍。一天之內,匈奴人發動數十次攻擊,皆被漢軍擊退,匈奴人又陣亡兩千餘人。

且鞮侯單于看到這種傷亡慘重的場景,感覺取勝無望,準備下令撤軍。

「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戰場形勢正要向有利漢軍方向發展,卻出現了意外。

李陵軍中軍候管敢,違反軍令,被校尉批評,他全然不顧道義與廉恥,竟然向匈奴主動投降。為了表功,他將漢軍的實情向單于和盤托出。匈奴人這才知道,漢軍箭矢不多了,人困馬乏,傷兵眾多,戰力持續不了多久。

且鞮侯單于大喜,命令士卒加強進攻。漢軍在谷中行軍,匈奴人從山上,居高臨下放箭。漢軍以武剛車與大盾做掩護,南行至鞮汗山,箭矢用盡。

弓手、弩手們便砍下車輻做兵器,與矛手們一起退入峽谷。

匈奴人將峽谷退路用巨石封住,從山頂向下扔石塊砸向漢軍,漢軍死傷慘重。

太陽西墜,晚霞如血。

李陵再次召集士卒,點數下來,還有兩千餘人,他將剩餘的軍糧與水源分配給大家。夜半時分,李陵命人擊鼓,分散突圍。鼓敲數下,均無聲音,原來,連續十幾天的戰鬥,鼓已經被敲破了。李陵只好用口令代替鼓聲,命令全軍突圍。他和校尉成安侯韓延年,率十餘名勇士向外沖,韓延年等人全部戰死,李陵投降。

漢軍成功突圍的,只有四百餘人。


歷經大血戰,李陵為何投降

浚稽山之戰,李陵以五千步兵,對陣近十萬匈奴人,驚天地,泣鬼神。最後時刻,李陵選擇了投降匈奴,漢帝國能接受戰死的軍人,卻不能原諒降敵之人。漢武帝將李陵全家處死。

後世的人,談到李陵兵敗投降,常常扼腕嘆息,認為他英雄末路,本應榮耀門楣,卻在最後時刻降敵,讓人難以理解。

我們只要認真梳理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就能夠體會李陵的心理。這次戰鬥,本來就在漢武帝計劃之外,李陵如果接受漢武帝的第一套方案,負責給李廣利運送物資,做好後勤,他肯定不會出現意外,可他急於立功,想將中衰的家道,重新榮耀起來,主動請纓出戰,卻只率五千步卒進軍。

這種意氣用事,只能是在逞能。此戰中,漢軍的戰鬥力非常強,五千步軍對十萬騎兵,但註定是場無法取勝的戰役。兵敗的結果,或死,或降,李陵選擇後者,只是希望能尋找機會,逃歸漢帝國,繼續為國出力,畢竟人活著才有希望。

《漢書.李廣蘇建傳》中記載,軍吏曾對李陵說:

「將軍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後求道徑還歸,如浞野侯為虜所得,後亡歸,天子客遇之,況於將軍乎?」

四年前(公元前103年),浞野侯趙破奴曾率軍出擊匈奴,在浚稽山戰敗被俘,後來他逃回漢帝國,漢武帝沒有給他定罪,反而重新啟用為將。

李陵幻想,自己能夠像趙破奴那樣,逃歸漢帝國,重新為國效力。但帝王的心思,臣子往往猜不透。前者趙破奴自己率軍出征,兵敗被俘,漢武帝可以不計較,這次李陵兵敗,漢武帝只能接受他的戰死,而不能容許他苟活。

原因很簡單,本次的浚稽山大戰,李陵被漢武帝當作一枚棋子,配合李廣利。也就是說,皇帝的注意力在西域,在李廣利方向,但李廣利出師不利,萬里出征西域,損兵折將,勞而無功,令漢武帝顏面盡失,而李陵卻以少戰多,以弱勢的步兵,殺傷數倍的騎兵。這種戰鬥,就是全軍覆沒,也是可以大書特書的事迹,在寄矛厚望的李廣利,失敗而回後,漢武帝希望李陵軍團能給他增光添彩,最好是能戰鬥到最後一個人,但事情並未按皇帝所設想的,戰鬥結束時,李陵卻降敵了,自然令漢武帝十分震怒。

即便如此,漢武帝只是對李陵有怨氣而已,最初並未想過要處死李陵家人。卻不料,事情急轉直下,有人說李陵投降匈奴後,將漢軍的戰法,全數傳授給匈奴人。漢武帝不加詳查,這才下令處死李陵全家。

從此,歸國的路被徹底堵死。李陵,這個將門之後,在異國他鄉漂泊二十多年,滿懷期待,心向祖國,卻帶著冰冷的失望,在公元前74年(漢昭帝元平元年)客死在匈奴,終年六十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