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程大利:國畫貴在人格筆墨!

程大利:國畫貴在人格筆墨!

畫家以繪畫為職業,應該遠離功利,散淡從容。歷代畫論提出「清心地」「善讀書」「卻早譽」「不可有名利之見」等,是說高尚的人品能影響到筆墨。這是中國畫認識論的獨特之處。

清代沈宗騫說:「筆格之高下,亦如人品。在學者當先立卓識,操定力,不務外觀,不由捷徑,到得功夫純熟,自成一種氣象。」

人品立定之後還要讀書。「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不只是指寫詩,書畫一道也是如此。古有「俗病難醫」之說,但清人王概開出藥方:「去俗無他法,多讀書則書卷之氣上升,市俗之氣下降矣。」清人唐岱更論及讀書作用,「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縱橫萬里之勢,立身畫外,存心畫中,潑墨揮毫,皆成天趣。讀書之功,焉可少哉!」後來李可染先生說:「傳統和生活是兩本大書」,應是畢生功課。

端正了作畫態度,注意到人格的修養和錘鍊,又能做到讀書不輟、體察生活,接下來要解決的一個終生課題就是筆墨了。

北宋韓拙在《山水純全集》里說:「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山水悉從筆墨而成。」筆是中國畫的筋骨,墨是中國畫的血肉,論氣韻先看筆墨,舍筆墨無以談氣韻。

筆墨二字,筆在先,用筆是關鍵。黃賓虹以畢生實踐研究傳統筆法,他指出,作畫不求用筆,止謀局部烘染,終不成家。

以筆入畫,求筆法,見筆趣,有書寫意趣者,當今已找不出多少人。在一個重形式的時代,我們離「筆」越來越遠,這就是今人低於古人之處。筆講力度,後人稱元代王蒙「叔明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又稱扛鼎之筆為「金剛杵」。「金剛杵」三字形象而深刻——刀傷人,取其鋒利;槍傷人,取其尖銳;而金剛杵致人死地不見創口,五內俱碎,以此喻筆,必力透紙背無疑。

若說中國畫教育,黃賓虹是20世紀最偉大的中國畫教育家,是一位傳統筆墨的集大成者。他的用筆,不但筆筆入紙,而且留得住、提得起,勁健圓渾、力透紙背。這是篆籀筆法所形成的金剛杵的感覺。尤其臨終前幾年的用筆,禿筆篆籀,筆筆分明,這種感覺是幾十年錘鍊加之對中國傳統畫論的深入領悟形成,20世紀沒有第二人達到。

中國古典哲學認為,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循環往複,人體內也是真氣流轉,沒有間歇。觀照筆法,也應是元氣充沛。當外部環境影響到人的心理和生理時,元氣會產生不穩定的變化,如氣虛、如煩躁等等,反映在筆墨上便出現「浮氣」「躁氣」。也有性格和修養的關係,沉不下心來,當然現出「浮氣」,而一味討好社會,急於求得別人讚揚,常現出「匠氣」。所以,養氣是中國文人畫家的功課。心神高遠則筆墨自能深厚,心境曠達則畫境自然高邁,筆墨已不僅是技巧,是心胸、稟賦、氣度、積累的反映,是才情和知識的記錄,更是人格的標誌。

(聲明:傳播收藏知識為宗旨,本文來源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之刪除。)

月雅書畫中國網編輯整理推薦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何紹基《臨漢碑》

TAG:月雅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