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精準救助:探索新時代中國大城市社會救助建設

精準救助:探索新時代中國大城市社會救助建設

2019年5月1日,《上海市社會救助條例》正式實施。作為我國大城市的代表,上海市以制度的形式確立了具有大城市特色的「9 1」現代社會救助體系,為各類處於生活困境中的群體兜底提供了重要的法制保障。社會救助是大城市制度設計和公共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反映大城市空間穩定的晴雨表。因此,如何更好推進大城市精準社會救助,提高救助對象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應成為大城市公共管理和空間治理的重要目標。

原文 :《大城市精準社會救助何以更給力》

作者 |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常進鋒

圖片 |網路

一是堅持精準識別救助對象與精確評估救助對象需求並重的原則,著力提高精準社會救助的滿意度和質量。

精準識別救助對象是開展精準社會救助的起點,也是影響社會救助質量的重要環節。目前上海市已經在充分利用大數據資源及信息共享技術的基礎上,建立了救助對象的進入機制和退出機制,確保符合條件的生活困境群體均享受到精準的社會救助,從而提高了社會救助的清亮度。

大城市開展精準社會救助需要採取多種措施精確評估救助對象的需求,各地區應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救助對象需求的精確評估工作,充分吸納高等院校專家學者、大學生、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參與其中,通過開展普查或者大樣本抽樣調查的方式,完成救助對象需求的精確評估工作,提煉出不同致困類型、不同居住區域的家庭及個體地首要需求、次要需求及其他需求,綜合採取自上而下的政府救助和社會力量參與的結對救助相結合的方式,因人而異、因地而異的制定合理的、個性化的救助方案,以此增強救助對象的滿意度,提升精準社會救助的質量。

二是堅持精準物質救助與精準精神救助相結合的社會救助模式,完善精準社會救助的內容。

目前各地區開展的社會救助活動以及《上海市社會救助條例》明確規定的救助內容,基本都將向救助對象提供住房、醫療、就業、教育救助作為社會救助的主要內容,而救助對象的精神需求則長期受到忽視,這也體現出我國大城市社會救助體系存在救助內容不完備的問題。大城市精準社會救助應努力拓展其救助內容,幫助救助對象實現對美好生活基本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雙重目標。

需要引進專業性的社工組織、社會工作人才參與社會救助,一方面,社會工作者應運用專業的心理健康測量量錶針對救助對象開展心理健康調查,評估不同人口社會學特徵救助對象的心理健康狀況,診斷其心理健康問題,採取一對一的個案工作和一對多的小組工作開展救助對象的心理諮詢、負面情緒的疏導工作;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應在救助對象居住的社區內廣泛組織開展各類文娛活動,鼓勵救助對象參與其中,從而搭建鄰里互助平台,建構救助對象的社會支持網路,提高救助對象的社區融入度和社會參與度,增強其社區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是堅持懲罰與激勵相統一的社會救助管理方式,健全精準社會救助的長效運行機制。

《上海市社會救助條例》中明確規定了社會救助工作人員在落實社會救助政策過程中違反「條例」的懲罰措施,而加強對社會救助工作人員的職業保護則未見具體化方案,更未見針對業績突出社會救助工作人員的激勵措施。加強社會救助工作人員的職業保護,增加社會救助工作人員的激勵措施勢在必行。

首先,要加強社會救助工作人員的職業隱私保護,官方網站不可公布社會救助工作人員的基本信息、家屬信息等內容,從而防治部分救助對象尋釁滋事,傷害社會救助工作人員及其家屬。其次,社會救助管理部門除為工作人員提供五險一金之外,還應為其購買人身意外險等其他社會保險。再次,社會救助工作人員開展救助工作,應積極尋求地方公檢法部門工作人員的配合,確保救助工作的安全進行。最後,各地區應從職位晉陞、配偶工作、子女入學、老人養老等方面制定針對工作業績突出的社會救助工作人員的激勵措施,鼓勵更多優秀人才從事這一工作,保證社會救助工作人員隊伍不斷壯大和優化。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57期第4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粵港澳大灣區:40年改革之路再出發
大灣區建設,發揮「一國兩制」優勢是關鍵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