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大觀園┃武夷泛溪訪古

歷史大觀園┃武夷泛溪訪古

全文共1180字 | 閱讀需3分鐘

「武夷山水甲天下」。讓我們乘一葉竹筏,從閩北崇安星村泛流而下——

滄桑奇變

篁竹滿山染綠了清溪,溪畔是似瓊漿醉紅了的山崖。是群峰富有形象?還是山川靈氣激發了想像?一峰一石,皆可在動物世界找到原形。

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周遊天下,來到武夷,見丹山碧水,嘆絕不已。誰能想到,幾千萬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白茫茫的湖泊。星移物換,沉積於湖底的泥沙和礫石形成了紫紅色沙礫岩,經造山運動,發生褶皺、斷裂和抬升,加上風化剝蝕和流水切割作用,終於形成了「千峰拔地玉嶙峋」、「崖崖壑壑競仙姿」的天然奇觀。

覽滄桑之變,若將武夷山比作一叢婀娜出水的水仙,那是再恰當不過了。

摩崖舉偶

輕筏凌波飄至六曲,夭游峰危峭屛立,崖壁上鐫:「壁立萬仞」。附近溪畔多摩崖,最醒目這者有朱熹手跡:「逝者如斯」。

遊人更喜愛陸遊,辛棄疾、戚繼光的題刻。陸遊的「初游武夷山」詩云:「未到名山夢已新,千峰拔地玉嶙峋;慢亭一夜風吹雨,似與遊人洗浴塵。」清麗飄逸,點出了武夷峰姿及其幽奧。再看戚繼光的詩:「一劍橫空星斗寒,甫隨平北復征蠻;他年覓取封侯印,願學幽人住此山。」氣勢如瀑。這些愛國主義的歷史人物遊覽武夷,似把他們的英雄氣質融入了武夷山水,以致今日我們景仰秀拔奇偉的群峰時,會有一陣豪氣襲上心頭。

船棺之謎

武夷山美麗而又神秘。繞過隱屏峰,是為四曲、三曲,大、小藏鋒森然壑立,逼鄰水際。此處為武夷古葬遺存最多之所。一千多年前,武夷山尚有「懸棺數千」。懸棺皆巨楠刳成,體如舟,蓋如篷,又稱「船棺」。至今已有三、四千年,古人傳為「仙人葬處」。

專制錮科學,愚昧崇鬼神。清《武夷山志》載,逢旱,鄉人取蛻骨下,祈雨沛降。峰岩石罅間可見一些橫木,俗稱「虹橋板」,傳說天上神仙架橋以引鄉人,宴畢歸後,橋斷飛散於崖隙。古時,「鄉人珍之,拾墜者為靈藥」。

懸棺葬廣佈於我國南方十餘個省區,在東南亞亦有一些,是以越族為主的古代南方民族的葬俗。至今,武夷山懸棺尚存十多具,集中在九曲溪畔的崖上洞罅。小藏峰東面的懸崖有兩具船棺,凌空懸架。這些懸棺當年是如何放置在高高的懸崖上的?在考古學界還是個謎。

古越源流

過了小藏峰,玉女峰披紅帶綠,姍姍來迎,與玉女峰隔溪斜望者為大王峰。傳說玉女下凡,與武夷山土著族的大王相愛,狠心的玉帝把他們皆點化成石。歷史傳說總是虛虛實實,稱為大王的武夷君見於史籍。夏商至秦漢,在我國東南地區(包括台灣)分布有百越諸部,「無餘」(即「武夷」)是著名的首領之一,死後葬於大山峰,傳為山神。

秦漢時期,百越民族逐步融合於南下的漢族。前此已有許多越人部落水陸兼程,南下中南半島、南洋群島,與當地土著族融合為今馬來人的祖先。其中一部分,像魚群回遊似地北折台灣島,期間融合於原島上另一支越人的後裔,發展為高山族。

武夷泛溪,恰似賞畫讀史。九曲溪在寬闊的一曲處舒展地匯入崇溪,滔滔東逝。而鳴泉潺湲正以優美的旋律,吟誦著武夷山的今天……

本文來源於:《歷史大觀園》1985年第4期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有一種愛叫做點贊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