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人說他蒙受了千古之冤,歷史上的治水英雄,共工到底是怎樣的

有人說他蒙受了千古之冤,歷史上的治水英雄,共工到底是怎樣的

據環境學家們講:大約在距今一萬到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那段時間裡;我們中華大地共遭遇了五次之多的大洪水災難。最後的一次,是在距今4700——4000年間;當然,這也是我們中華文明最初形成的那段時間。

既如此,就難以避免要對我們華夏文明歷史、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了。以至於蘇秉琦先生就曾宣稱,中原地區文明的起源正是由「治水」所推動的。

大洪水的影響

而關於大洪水的傳說,在每一個古老文明之上都留下了各不相同的記憶烙印,成為這個民族文化的底層。進而形成各民族間不同的民族特質,催動了其各部相同的文明發展方向。

在我們中華民族關於大洪水的傳說中,就沒有那麼多細思極恐的場景;反而卻成為了英雄們爭相競技的機遇。他們的故事雖然不盡豐滿,卻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

或許這才是我們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萌芽的源頭吧。在我們的文化中,我們所崇尚的「英雄」,正是那些處於民族危亡的關口,積極去拯救民族命運的普通人;而不是「神」!不是那種長著大塊的肌肉,具有超凡異能的超級英雄們。

出自「治水世家」的共工

「共工」是一個氏族的名字;同時也是這個氏族裡首領的名字。我們之所以銘記下了這個名字是因為;有一個作為氏族首領的共工,曾因為治水的功績成為受人敬仰的英雄。至於,我們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多少個這樣的共工,我們已經無從得知。可以斷定的是,我們將共工稱之為「治水世家」,應該不會過分。

當然,錢君稱其為「治水世家」,也是有典所依的。《左傳·昭公十七年》稱,「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概意思是說,共工這個氏族是與水頗有淵源的,以至於他們族中的一切都要以「水」命名;比如他們的圖騰「蛇」,便是很善水的。《山海經·海外北經》中提到,共工「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的說法,或許正是共工這個氏族是以「蛇」為圖騰的這一習俗的印證吧。

這又難免更令人聯想到,他們以「蛇」為圖騰,是否意味著他們這個氏族與以「龍」為圖騰的黃帝氏族之間,有著某種淵源呢?這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也是值得我們的考古學者們去考證的。

共工治水

我們今天著重要講的這位治水英雄——共工,大概生活在黃帝到顓頊的時代;這個年代的斷定,可以由下文種共工與顓頊「爭帝位」的傳說得以佐證。

也許正是這位共工的出現,成就了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次「勝天」的壯舉!洪水來的時候,我們再也不必像以前那樣,只能殺豬宰羊送去祭祀禱告;祈求上帝差遣一條小船兒來救命了。共工早就帶上他的族人、我們的祖先,甩開肩膀,忙乎在抗災的第一線了。

傳說黃帝、顓頊的時代,幾乎沒有出現過大的水患;以及《資治通鑒外紀》中又將其譽為「三皇」之一;我們或許可以斷定:這其中,或多或少表明了共工治水的成就。

據說,是共工首創了「堵」的治水方法;後來才被鯀繼承了去。在那個時代, 「堵」的治水方法,其實並不像今天的我們想像中那樣滑稽可笑。

我們今天一般所聽到的關於「堵」和「疏導」的治水方法,都是出自大禹治水的故事。講的是大禹的父親鯀用「堵」的方式,治水九年也終於也沒有多大的功效,舜爺龍心震怒,將他發配到羽山去了,又命禹去接任,禹一上任,便認識到用「堵」的方法去治水,是有背重力學、及物理學法則的,所以改用了「疏導」,治水才終於能夠成功。

於是我們也想當然的以為: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用「堵」的方法去治水,簡直是愚蠢透頂的行為,又怎麼可能成功呢?

事實上,我們未免將治水的問題都想簡單了。《史記·夏本紀》中關於大洪水的記載是這樣的:當時整個大地都被洪水淹沒;放眼處,只有滔天的白浪;即便是從前的小山兒,也都藏到了水面一下去了;只剩下原本很高的山,孤零零的;勉強探出頭來,讓逃過水災的人們有所依傍。

腦子裡一旦想見了這情形,恐怕就不那麼容易去笑話古人的愚蠢了。

當然,「堵」也並非是那麼便宜。在沒有挖掘機,和水泥混凝土的年代;單憑木製、骨質、以及貝殼製成的工具,治水的難度之大便可想而知了。

然而共工最終成功了;儘管他到底是怎麼堵的,我們尚無從得知。

我們唯一知道的,是共工很懂得用人之道。比如他提拔的相柳,就是在那個時代里最有名望的水利專家;他重用的鯀也在之後,做了舜爺的首席治水大臣;當然他自然也沒有忘記,順便提拔了一下他的兒子句龍。

共工曾與顓頊爭奪帝位

在治水的過程里,他也積攢下很大的名望;以至於他得勢力,一時間如日中天;甚至都可以與顓頊爭奪帝位了。這則傳說是被記錄在《淮南子·天文訓》里的。

其實共工也不過是一個凡人;凡人就免不了有些臭脾氣。功成名就的時候,傲氣衝天;待到失敗了,又難免要惱羞成怒。

去《史記·夏本紀》中認真梳理一下五帝的譜系,就會發現,我們所津津樂道的五帝間的「禪讓」,其實壓根就沒有禪出過黃帝子孫以外過。正如我們今天去講「德高望重」的時候;也難免要「德高」到權力之中;「望眾」到權勢之上。

這就足可以見共工傲驕的程度了;了解到這些,當他失敗後「怒觸不周山」的行為,我們就也見怪不怪了。

更何況, 「降居若水」的昌意之子——顓頊,當真不懂治水嗎?更或者說,蔭襲著黃帝的「大德」,會得不來「眾望」嗎?只恐怕這是用腳後跟都能想明白得事兒,怕是共工崴了兩腳泥才最終沒想明白。所以,他的失敗是註定的!

失敗後的共工自然又要惱羞成怒,然後便有了「怒而觸不周山」的傳說,至此關於共工的故事倒也完備了。

那麼共工所觸的「不周山」,當真僅僅是座山嗎?或許更有可能是他治水時所鑄就的堤壩吧,不然在堯舜的時代,為什麼突然之間又再次大洪水泛濫呢?

另一種流行也很廣泛的傳說,講共工爭帝不成,一怒而「開閘放水」。這個故事,講得可就夠直白了。

或許這才是歷史上真實的共工。一個治水的英雄,又是另一次水患的元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錢君史話 的精彩文章:

文明的起源——小麥、青銅器源於西方,商文明是「本土起源」的嗎

TAG:錢君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