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杜月笙後人捐千枚古絲路錢幣 只因一句「我是中國人」

杜月笙後人捐千枚古絲路錢幣 只因一句「我是中國人」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高興 卞英豪 陳思眾 汪鵬翀

編者按:

中華文明,燦若星河。萬千文物,源遠流長。戰火紛飛,世事變遷,珍寶四散,遺落民間。

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上海,肩負起了振興文化事業的重任。一批默默無聞的收藏家,他們守護文物,記錄歷史。為文明的研究,為博物館事業發展,捐獻摯愛珍寶,卻不求一分回報。

他們為百姓的文化追求獻出綺麗瑰寶,為上海的城市建設略盡綿薄,為中國的文物事業奉獻一生。他們是默默無聞卻又充滿故事的國寶捐獻者。

東方網·縱相新聞即日起推出《國寶捐贈者·上海》系列報道。致敬那些為祖國文化建設無私奉獻的國寶捐贈者,致敬那些為中華文明奉獻智慧的文物研究者!

駝鈴古道絲綢路,西風笙簫滿商賈。舊朝錢幣傳萬古,千載文明嘆沉浮。

昔日繁榮的絲綢之路,如今再度成為的全球文明對話溝通,合作共贏的舞台。

而在上海博物館的錢幣館內,一枚枚斑駁的古絲綢之路錢幣,彷彿還在訴說著那段激昂的歷史。它們承載的是國家的興衰與榮辱,更是文明的發展與交融。今天,東方網·縱相新聞將帶你領略貨幣上的古絲綢之路。追憶絲路往事,分享幕後故事。

貨幣上的絲綢之路:文明的興衰與變遷

上海博物館錢幣館內,藏有一枚普通的硬幣,在館藏的幾百枚硬幣中,它的外觀無甚特別。然而,正是這枚普通的硬幣,卻為世人揭開了一段塵封千年的歷史。

多年來,史學家無從考證漢代文明與古伊朗文明何時建立了聯繫。僅有的史料是《漢書》的一段記載:「安息國以銀為錢……文獨為王面,幕為夫人面。」

然而,當代留存的安息王朝古幣大多正面是國王,背面是射手。《漢書》所提到的究竟是什麼時代?漢朝使者是何時來到的?

一系列的謎題,隨著一枚錢幣的出現,迎刃而解。一位收藏家捐贈了一枚穆薩女皇銀幣。恰恰就是《漢書》中所說的「正面王與反面夫人」。據歷史記載,穆薩原為羅馬贈予安息的女奴。此後她毒殺了安息國王,立自己的兒子為王,並把自己嫁給了自己的兒子,史稱穆薩女皇。

這段歷史僅僅持續了6年,穆薩女皇就被貴族推翻。這枚硬幣也隨之消亡。

然而,硬幣就在此刻與歷史巧妙交織。穆薩女皇銀幣不僅印證了中國古籍的準確性,研究者更是就此推斷出,漢代使者正是在穆薩女皇執政時,即公元前2年至公元4年期間來到的安息。兩大文明就此連接到了一起。一枚普通的硬幣,不經意間破解了一段歷史密碼。

這枚錢幣,只是這位收藏者捐獻的2000多枚硬幣的其中之一。它的故事,只是浩瀚歷史中一個小小的註腳。這一枚枚錢幣,背後承載的是千載歷史,更是一段波瀾壯闊的絲路文明史詩。

為何「白匈奴」的王室出生就要把頭給壓扁?為什麼「汗中之汗」成吉思汗的頭像無法出現在「成吉思汗幣」上?更多錢幣故事,可點擊文末長圖文。

「古樹用年輪記載歲月,史官用丹青筆墨來書寫歷史。這位收藏家則用一枚枚古幣,還原了絲綢之路的興衰與變遷。」

上海博物館副研究館員王樾向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介紹道。

「我們希望從這些錢幣中,找尋專屬於古絲綢之路的記憶。」據王樾介紹,而該系列錢幣館不僅是我國少有的還原古絲綢之路風貌的主題展館,也是我國少見的全部以外國藏品為主的展館。

有歷史的錢幣 有故事的主人

「能如此有體系地收集大量的錢幣,不僅需要收藏者相當的財力,更需要豐富的智力和耐力。」這些有歷史的錢幣,曾屬於一個有故事的主人——杜維善。

提及杜維善,總有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那就是他的父親——上海灘赫赫有名的青幫大佬杜月笙。杜維善是杜月笙最小的兒子,也是目前唯一還健在的兒子,今年已是86歲高壽。

然而,杜維善似乎並不願意拿自己的身世來說事。「我無法選擇我的出生,但我可以選擇我今後的人生。」對於低調杜維善先生而言,研究與收藏——正是他所選擇的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喜收藏,愛研究,從杜維善的求學之初就已奠定基礎。他不僅在父親的鞭策下,學習了豐富的國學知識。杜月笙更是為他請了多位外語老師,杜維善從小就學習了英語、德語、法語等多門外語,年少的他也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杜月笙雖然讀書不多,但他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這不僅奠定了杜維善先生對考古的熱情,更是賦予了他國際化的視野。」王樾用「學貫中西,博古通今」來形容亦師亦友的杜維善。

在外人眼裡衣食無憂的杜維善,從未想過「啃老」。相反,其工作之刻苦遠超常人。旅居海外的日子裡,他當過礦工,鑽過礦井,畫過圖紙,甚至在屠宰場打過短工。「玩收藏很燒錢,所以我得拚命賺錢,才能為藝術收藏打下經濟基礎。」杜維善先生將這樣的經歷概括為「以錢養錢」。

上世紀60年代,杜維善看中了兩枚罕見的薩珊金幣,對方要價約300萬人民幣。彼時的杜維善剛剛購置了房產,資金難以周轉。多次討價還價後,杜維善決定「賣房買幣」。

妻子譚端言得知後,氣得直罵丈夫「瘋了」,杜維善趕忙賠笑說:「如果我不出手,這些金幣就要流落海外了!錢是可以生錢的,房子還可以再買的,看遠一點嘛!」

「一枚錢幣就是鎮館之寶?那我送你們200枚吧!」

1959年,當時的上海博物館遷入中匯大樓。而這裡正是杜月笙開辦中匯銀行的所在地,也是杜維善和母親共同生活過的地方。1991年,杜維善重回故里探親,時任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接待了杜維善。馬承源調侃道。

「杜先生,你該不會是回來收房租的吧?」

馬承源帶著杜維善參觀了當時的上海博物館,走到錢幣館時,一枚薩珊王朝的硬幣引起了杜維善的注意,「這是我們的鎮館之寶,聽說杜先生愛收藏,您見過嗎?」

杜維善笑了笑,

「一枚錢幣就是鎮館之寶?要不我送你個兩三百枚吧!」

馬承源本以為是杜家公子的戲謔之說。孰料幾個月後,杜維善果真帶回來了367枚絲路錢幣,並且無償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您非但沒收房租,還捐了那麼多寶貝給我們,都不知怎麼感謝您了。」據報道稱,這批錢幣在當時的估值就已達到3.5億元。

對此,杜維善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

「我在上海長大,對上海博物館是有情結的。我是個中國人,對國家的文物研究應該做些貢獻。」

當然,杜維善所捐贈的錢幣遠不止這367枚。據統計,1991年起,杜維善已經先後7次向上海博物館捐贈古錢幣總計2128枚。

「現在去討論這些錢幣的經濟價值已然毫無意義。杜先生捐贈的這些錢幣,對古絲綢之路的研究是無價的。」

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周亞看來,從錢幣研究絲綢之路,杜維善先生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其收藏之豐富,門類之齊備,研究之精妙,世人無出其右。

「我永遠不會忘記自己是個中國人」

「永遠不要踏入黑道!永遠記住自己是中國人!」這是杜月笙的為子女留下的「家訓」,也是杜維善先生始終銘刻在心的教誨。

二十多年來,杜維善捐獻的絲綢之路古幣,不僅填補了中國博物館古幣收藏的空白,其著作及思想,更是豐富了古絲綢之路的研究內涵。在杜維善的傾囊相授下,上海博物館錢幣收藏超過全國博物館館藏之和,僅次於美國波士頓錢幣博物館,位居世界第二。

「中國不缺財大氣粗的收藏家,杜維善先生最難能可貴的是,它不僅是一個收藏家,更是一個研究者。」

王樾告訴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杜維善捐獻的遠不只是錢幣,更是錢幣背后豐厚的研究成果。多年來,他親自帶領博物館研究員進行錢幣研究,其為上海博物館撰文編印的《絲綢之路古國錢幣》專冊,以及個人專著《半兩考》一直都是業界公認的「教科書」。

「我的人生有兩不願,一是不願在人們面前炫耀自己,二是不願讓人說我什麼都對。」面對祖國賦予的榮譽,後輩無盡的敬仰,世人交口的稱讚,杜維善依然恪守著那份低調從容。

「一帶一路建設是國家的重點戰略,古絲綢之路的研究還是很有必要的。我捐點錢幣是理所應當,也算是為國略盡綿薄。」杜維善先生將這段話轉述給了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我永遠不會忘記自己是個中國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相新聞 的精彩文章:

昨播《英雄兒女》今播《上甘嶺》,網友:跟時事只服CCTV6
聯想再次站隊美國、聯手狙擊華為?凌晨聲明:從未斷供華為

TAG:縱相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