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全球35件案例入圍第四屆「國際公共藝術獎」,誰將最終獲勝?

全球35件案例入圍第四屆「國際公共藝術獎」,誰將最終獲勝?

由上海美術學院主辦的第四屆「國際公共藝術獎」評審日前舉辦,《住在上海的植物》《皮膚與骨頭》等35件案例最終入圍。

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入圍作品《索拉·阿米:編織天空》

「國際公共藝術獎」(IAPA)是2011 年由《公共藝術》(中國)雜誌與Public Art Review (美國) 雜誌合作發起的國際性的公共藝術領域的評獎活動,由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和國際公共藝術協會(IPA)合作主辦與運作。該獎項將表彰以藝術為主導的城市化項目,旨在為世界各地區種種開發中的城市提供公共藝術建設範例,引領公共藝術潮流。「地方重塑」是「國際公共藝術獎的主題」,凸顯了公共藝術用藝術的語言和方式在緩解社會矛盾、解決公共問題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和重要價值。

非洲地區入圍作品《感知》

本屆活動共有133個全球案例參評。案例形式多樣,涵蓋了裝置、建築、雕塑、壁畫、行為表演等多種類型。通過初評選取出35個入圍案例後,將由複評選出共7個優秀獎,並最終在終評環節選出1個本屆國際公共藝術獎大獎。

本屆「國際公共藝術獎」評委,國際公共藝術協會(IPA)主席、發起人路易斯·比格斯認為,藝術有賦予環境以改變的力量,公共藝術便是要改變我們居住的城市環境。入圍本屆「國際公共藝術獎」的35個案例中,來自東亞和東南亞的作品《索拉·阿米:編織天空》將漁網進行染色並懸掛在海邊,以藍天為背景,重織了當地人之間的關係以及景觀與人類的關係;來自西中南亞的作品《印度街頭藝術》涵蓋印度七個城市,側重城市中的特定地點,通過街頭藝術創造安全空間和更明亮的環境,引發了著名的城市居民空間開拓和城市織物變革;來自歐亞地區的作品《明天,今天》作品位於正在進行的NWC開發項目旁的一塊平地上,如同一組史前紀念碑,不設圍欄或信息牌,航拍圖像顯示出考古坑和廢土堆與構成《明天、今天》的土壤間的緊密聯繫,表達了未來社區和環境的難以想像。

拉丁美洲地區入圍作品《白宮團體》

來自大洋洲的作品《燈塔》將海邊小屋和指引航向的燈塔進行風格上的融合,成為了奧克蘭皇后碼頭上一道亮麗的風景;來自非洲的作品《感知》在開羅市的Manshiyat Nasr社區選取由近及遠、由低至高的數個街區的房屋牆面進行塗鴉創作,以特定角度立體地呈現了作品;來自拉丁美洲的作品《白宮團體》活動在哥倫比亞麥德林市的Botero廣場舉行,展出了1/5比例的白宮公共作品,匯聚全球力量的白宮被縮小5倍,床單為牆,考慮新政治關係等內容,增添了白宮的生動感;來自北美洲的作品《100萬根「骨頭」》結合了教育、手工藝術製作和公共裝置,還包含了系列演講、表演、教育研究班等多種形式,旨在提高人們對種族屠殺等暴行的重視程度,呼籲以行動重新塑造社會意識和責任機制。

西中南亞地區入圍作品《印度街頭藝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烏克蘭新總統就職,不走尋常路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