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美軍Hanlon中校捐贈延安魯藝版畫

美軍Hanlon中校捐贈延安魯藝版畫

1944年,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正處於關鍵時期,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也一路向西推進。為有效執行對日戰略轟炸,1944年4月24日,首批「超級堡壘」B-29遠程重型轟炸機飛臨四川廣漢基地,至1945年3月,B-29從中國出發共執行任務23次。

1944年9月8日,美國陸軍駐華第二十轟炸機總隊108架B-29遠程重型轟炸機從廣漢起飛,前往偽滿洲國鞍山轟炸日軍昭和制鋼所。其中第679轟炸中隊42-6234號B-29轟炸機(My Assam Dragon,「我的阿薩姆龍」號),在完成任務返程途中,被日軍戰機流彈擊中,墜毀於今河北省昌黎縣渤海海濱,11位機組人員中的7位安全跳傘,被在敵後英勇抗戰的中共游擊隊營救。此後,在沿途各地軍民的接力護送下,George A. Hanlon中尉等七人徒步1500餘英里,歷時四個多月,於1945年1月12日,平安抵達革命聖地延安。Hanlon中尉等人在延安受到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接見,並受贈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版畫作品等禮物,之後輾轉回到美國。70多年來,這批版畫被當作中美友誼的象徵,被Hanlon家族精心保存。2017年,經多方聯絡, Hanlon中尉三位子女Dennis、Deborah、Diane將15幅版畫無償贈與復旦大學圖書館,時隔73年,這套延安魯藝版畫再度漂洋過海,深情歸來。

這批版畫受贈及其背後的故事,是全面抗戰時期中美關係的一段佳話,蘊含著中美兩國軍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難忘歲月里勠力同心抗擊日寇的戰鬥友誼。

以史為鑒,以啟後人。

第679轟炸中隊42-6234號B-29轟炸機機組人員合影

Hanlon中校

Hanlon中校家庭合影

捐贈儀式

Hanlon中校捐贈延安魯藝版畫作品介紹:

《魯藝木刻選》封套

內共裝有木刻作品15幅。

主要創作者有:古元(5幅)、彥涵(5幅)、計桂森(2幅)、力群(1幅)、胡一川(1幅)、馬達(1幅)。

1、《逃亡地主又歸來》 古元 1942年

《逃亡地主又歸來》是抗戰時期一件非常特殊的作品,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統一戰線問題的複雜性,作品兼具敘事性、紀實性和藝術性。畫面那遠處的土堡和窯洞與前面各具年齡、體貌、性別、身份特徵的人物形象,構成了北國情調的抒情畫面。作者對人物動態、表情的處理,甚至馬、狗、遠景的刻畫,將地主一家內心中的糾結顯露無遺。

2、《延安魯藝校景》 力群 1941年

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簡稱「魯藝」。作品中《延安魯藝校景》中那高大的教堂尖頂沖向天空,尖頂上的十字架給人以神聖莊嚴之感,但作為藝術學府的校址,已掃盡了一切神學色彩,門前有戰士站崗,人來人往,頗富生活情趣,為古老的教堂帶來了活力與革命氣息。在刀法上,作者力群開始嘗試用圓口刀,力圖擺脫前蘇聯木刻的影響,不像過去那樣呆板拘謹了。

3、《人民的劉志丹》古元 1944年

《人民的劉志丹》是一幅描繪歷史題材的圖畫,描寫陝甘寧邊區創造者之一的劉志丹前往新解放的村莊接見貧苦群眾的情景。對劉志丹睿智堅強的領導者形象與勤勞善良、深受苦難的群眾熱忱擁護劉志丹場面的刻畫絲絲入扣,情感交融的場景與奔放有力的刀法相得益彰,版畫語言的特色和主題形象的彰顯,均表露得淋漓盡致。

4、《衛生合作社》彥涵 1944年

這幅木刻畫通過親切的診斷和認真的諮詢場景,生動地再現了一間不大的鄉村衛生診療所里熱鬧的場面。

5、《登記結婚》古元 1943年

《登記結婚》表現的是一個很生活化的場景。在一個溫暖的房間里,一個蹲在炕上的老漢,正在握筆說話,一個小孩趴在炕沿上,其他年輕的男女和看熱鬧的人。炕邊的牆上有寫著「往來信件」的布袋子,裡面放著不少信件。整幅作品表現了邊區婚姻自由,表明了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以及女性自我意識的增強,宣揚了邊區的新生活,新的社會風尚,是陝北農村走向民主社會的一種表現。作品不僅反映了陝北農村生活的新變化,而且蘊含了進步的社會思想。

6、《移民到陝北》彥涵 1944年

《移民到陝北》反映的是移民陝北的新的生活環境,歌頌了新社會、新生活。作品採用了上中下三段式的構圖形式,分別構成三個相對獨立的場景。上段是歡迎場面,由八路軍工作人員與當地老鄉歡迎外來者,氣氛熱烈;中段場景是在兩個窯洞前的院子中,描寫移民者已定居下來,開始了正常的新生活。下段場景是反映農家生活場面。構圖上直接借鑒了我國漢畫像石的劃段式構圖模式,同時又不同於畫像石的造型,仍以西畫造型方法為基礎。在描畫的人物形態上將陝北農民的純樸特徵表現出來。

7、《奮勇突擊》彥涵 1943年

《奮勇突擊》的畫面上是與敵人拼刺刀的肉搏場面,一名戰士高高地掄起槍托砸向敵兵,另一個戰士舉著刺刀撲向敵人,整個畫面充滿了強烈的氣勢和動感。

8、《不讓敵人搶走糧食》彥涵 1944年

《不讓敵人搶走糧食》作品以藝術的形式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爭場面和八路軍英勇作戰的戰鬥精神。作品沒有表現隱蔽或搬運糧食的場面,而是選取敵人來搶糧,在糧車上下展開的一場搏鬥,以表現革命人民的勇敢、頑強。驚險的構圖,劇烈的動勢,略帶誇張的表情,首先使人產生情緒的震蕩,並從中受到教育與鼓舞。這些源於對現實生活描寫的作品,讓讀者及時了解戰鬥消息,受到鼓舞,使木刻真正成為「中國人民忠實的發言人」、「革命的武器」。

9、《村選》彥涵 1944年

《村選》體現了抗戰時期延安民眾的民主生活場景。

10、《家庭生產會議》 計桂森 1943年

《家庭生產會議》展現了一家六口人在炕上討論家庭生產問題的場景。其中還專門刻畫了一個小孩子在看書本,一隻小貓也來湊熱鬧,表現了溫馨的家庭生活。

11、《婦紡小組》計桂森 1943年

《婦紡小組》表現的是邊區婦女生產勞動的一個場景,院子里有三個婦女在忙著紡線,屋子裡的婦女則在織布。

12、《牛犋變工隊》胡一川 1943年

《牛犋變工隊》不僅表現出中國農民的勤勞質樸,而且展現的生活內容有更深刻的歷史意義。作品誕生的1943年,正是抗日戰爭的艱苦階段,是陝北軍民為了粉碎前方日寇的「三光」政策和後方國民黨的經濟封鎖,開展大生產運動的第二年,陝北農民以變工互助的形式,團結協力開荒生產,以克服困難。畫面中變工隊嚴肅的神情與剛毅的腳步,顯示出他們開拓新生活道路的決心。作者以渾厚而又明朗的色調,著力表現黃土高原上陝北解放區所特有的自然環境與生活氣氛。

13、《煉鐵廠》 馬達 1944年

《煉鐵廠》表現的是延安的「工廠」生產情形,這在延安是非常少見的題材。

14、《八路軍生產運動》 古元 1943年

《八路軍生產運動》反映了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為了減輕人民的經濟負擔,開荒種地,生產糧食,表示出「艱苦卓絕」的偉大精神。

15、《延安風景》 古元 1943年

《延安風景》真實地再現了當時延安景色。作品中的寶塔山古稱嘉嶺山,位於延安城東南,延河之濱。在山上可鳥瞰延安整個地區。因山上有塔,故通常稱作寶塔山。寶塔山是革命聖地延安的重要標誌和象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二月河:隨緣讀書做學問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