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明式傢具經典/椅·下

明式傢具經典/椅·下

研習君語

美就是自然秘密規律的呈現,如果沒有人去把這種規律揭示出來,它就永遠是不可知的。

明式傢具經典 / 椅 · 下

昨天給各位介紹了圈椅,今天我們說說官帽椅。官帽椅有兩種,分別是四齣頭官帽椅和南官帽椅,前者的搭腦和扶手四處均有出頭,後者則沒有。

官帽椅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從頭到腳都散發著一股濃濃的「中國味」,它是土生土長,由中國的文人親自參與設計,然後發展至巔峰的一把椅子。

01扇面形南官帽椅

- Ming style furniture Classic -

明 紫檀扇面形南官帽椅

座面前寬75.8厘米、後寬61厘米、通高108.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見王世襄《明式傢具珍賞》第93頁

如果談到現今被仿最多,和圈椅比肩的,就應該是這件「扇面形南官帽椅」了。

原因很簡單,王世襄《研究》一書的封面傢具就是它,而翻開書的扉頁,讀者首先看到的就是這把椅子上浮雕的那窼牡丹紋團花,十分經典。

在我國傳統中堂椅具陳設中,一般來講,八椅四幾稱為一堂,四椅兩幾稱為半堂。上海博物館藏的紫檀扇面南官帽椅,卻是個特例,四椅稱為一堂。

此款「扇面形南官帽椅」可謂名家公認經典之器。

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傢具研究》里大多為四平八穩的學術語,但卻對這把官帽椅卻里里外外充滿溢美之詞:

設計者特意採用回婉的曲線,使上下和諧一致。管腳棖不但用明榫,而且索性出頭少許,堅固而不覺得累贅,在明式傢具中殊少見。它可能是一種較早的造法,還保留著造大木樑的手法。

此椅四具一堂,尺寸碩大,紫檀器中少見,造型舒展而凝重,選材整潔,造工精湛,不僅是紫檀傢具中的無上精品,更是極少數可定為明前期製品的實例。

王世襄對它的評價很高,不僅使用了「無上精品」一詞,在《明式傢具研究》一書的封面上也選用了此器,便可看出它在王世襄先生心目中的份量了。

後來這把椅子連同其餘傢具共七十九件,經手香港庄貴侖,都捐獻給上海博物館。2002年,王世襄先生在接受《中國書畫》雜誌「大師訪談」時又說:

七十九件中有明代一堂的牡丹紋紫檀大椅,是舉世知名的最精品。

上博的明式廳堂一共有四把,四把雕花不盡相同,有好有差,以《明式傢具珍賞》上的那朵牡丹為最好。

一直說它樸實,唯一的裝飾可是沒有實用功能或結構需要的富貴榮華。從椅子靠背上最重要的位置,小圓窗內長出來,分明在說:樸實只是選擇,牡丹才是不經意流露的富貴本色。

整件造法除了有結構的功能外,更有完美合適的細節,使整件產品有更長久的閱讀趣味。巧合與不是巧合的比例,令看似平淡的南官帽椅顯得不簡單。

先從尺寸上看,這是件尺寸較為碩大的官帽椅。座面足夠寬大,盤腿而坐也可,這是除禪椅外一般椅子不可實現的。

椅子下大上小,四根柱腳逐漸向上收攏,形成梯形立方,以增強椅子的穩固感,券口牙條的曲線與柱腳直線形成內柔外剛的動靜對比。

圓材本身不妨礙製作各式榫卯,同時亦是讓人自然接觸的最理想形態。鵝脖與扶手均配合手形做有機的扭動,既自然且舒適。

纖細的聯幫棍,卻要動用上比它厚重得多的大料來製造,這種含蓄的「耗料」手筆,令本來平實的造型透出一種「貴氣」。

前後四條椅腿,通常是一木連做。坐盤上前腿引申作扶手的部分做鵝脖處理,看起來像是上下分造的樣子。這樣椅盤以下便顯得更加可靠,而扶手部分又不至於獃滯。

最為有趣的是,椅子的管腳棖不僅用透榫還出頭少許。此種造法來自於建築上造大木樑架的手法,頗具古意,在明代傢具中很少見。

細品扇面椅,不得不佩服古人選擇將扇面融入傢具設計的巧思,滿足傢具實用性的同時,也像很多傳統手工藝品一樣被賦予了「器以載道」的文人理想。

人體在正常端坐時,雙腿會自然左右開立,左右膝蓋與臀部的連線呈倒三角形,而採用扇面形的椅盤,則正好與人體坐姿的倒三角連線相吻合。

在《明式傢具研究》的附錄二收錄的《明式傢具的「品」與「病」》一文中,王世襄還把這把椅子收為第四品「凝重」的示例。

指出它側腳出挓的做法,讓其獲得舒展的間架結構和穩妥的空間布局,是很大程度上塑造其「凝重」品韻的主要因素。

業內對它的仿製品很多,但真正能還原其風神氣韻的卻很少。仿製者一般都會對它的造型「動手腳」,比如:

改變其體量規格,以迎合當代的家居環境;

管腳棖棄明榫而采暗榫結構;

忽略原件座面前後的寬窄變化之大而做得前後一致;

還有的仿製,只仿它的雕飾紋樣,把它應用到其他款型的坐椅上。

總之,這堂紫檀扇形南官帽椅造型舒展凝重,寬厚且素雅,造型古樸精緻,在明清傢具中佔據重要的地位,王世襄先生斷:

是極少數可定為明前期製品的實例。

王世襄先生將它斷代為明,在當今業內也還有不少爭論,認為他斷的太早,王正書先生在《明清傢具鑒定》一書中認為該椅子應斷代為清,並且應為清後期的作品。

我們姑且不論這把椅子的年代到底應為何時,就這件器型而論,確實是一把經典的椅子。

02高扶手南官帽椅

- Ming style furniture Classic -

明 黃花梨高扶手南官帽椅

座面56×47.5厘米、通高93.2厘米

頤和園藏 /見王世襄《明式傢具珍賞》第91頁

另外一件南官經典款,是頤和園藏的明黃花梨高扶手南官帽椅。它們四具成堂,被王世襄先生收錄於《明式傢具珍賞》和《明式傢具研究》書中。

在《珍賞》圖版解說里,王先生稱讚它們是藝術價值很高又保存得較好的明代傢具」,並將其陳列的頤和園排雲殿西配殿紫霄閣內景照片,作為為數不多的《珍賞》全幅彩色圖版之一,而書名內扉頁通頁,也使用了這張照片為背景,足見王先生對它們的偏愛。

椅用三段攢成,上段用癭木落堂作地,嵌鑲雕龍紋玉片,雕工審是明制。中段平鑲黃花梨板,下段鑲落堂卷草紋亮腳。三段上、下落堂而中段平鑲,是從適宜倚靠而有此設計的。

鵝脖另木安裝,聯幫棍略不用,扶手後部特高,僅比搭腦稍低,幾乎接近圈椅,成為此椅的造型特點。椅盤以下,四面用素直券口牙子,也不多見。軟屜編織細密,未經修補改換。

此椅尺寸不大,而工藝細膩謹嚴,線腳明快利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王世襄《明式傢具研究》

矮靠背,扶手前低後高,搭腦、扶手彎度甚大,整體渾圓,充滿張力,讓人過目難忘,王世襄先生亦認為這是一套藝術價值很高的傢具。

這種造型的南官帽椅,屬於蘇作明式傢具之經典制式,在民間也有類似者,多為櫸木製作,高檔硬木製作者絕少。

從整體造型分析,充滿彈性的搭腦使整個椅具內蘊力量,為神來之筆。搭腦的煙袋鍋榫與後腿採用斜接的方式,這是一種合理而科學的取料方式。

扶手前低後高,後端安裝位置去搭腦煙袋鍋榫不遠,與搭腦走勢貫通,S形曲線柔婉靈動,至前端煙袋鍋榫處微微停頓,又與鵝脖自然銜接。

造型蜿蜒的扶手和鵝脖圍成的空間空靈而靈動,如同椅座上的一件曲線雕塑。然而從結構上分析,這個結構對受力點的牢固度要求甚高,最薄弱處自然是鵝脖與座面的交接處,無論是倚坐時承擔手臂,還是不合理搬運時提拉扶手,都會形成較大的力矩,處理不當,極易損壞。

製作的匠師顯然早已瞭然於胸,鵝脖採用透榫,穿座面而出,而且是圓進方出式榫頭,要比常見的悶榫牢固很多,自然無虞。

明式傢具的製作者們在造型塑造的同時,都注重結構的科學合理,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傢具可以數百年流傳至今,仍然可以正常使用。

中間素板的設計,使得椅具整體素雅含蓄,上部開光多以委角方形、委角長方形、圓形、如意形為主,其內多浮雕圖案,以螭龍紋、螭鳳紋、夔龍紋、卷草紋等紋飾為常見。

螭龍、螭鳳、夔龍等多成雙出現,一大一小,在開光內盤旋,具有很強的動感。

亮腳牙板壼門曲線柔美自然,圓潤的陽線至兩端變化為卷草葉,一葉回卷如鉤,一葉貼附牙板邊緣,如衣褶般波折變化,生機盎然。

亮腳牙板與夔龍紋開光,隔著中間素板遙相呼應,一繁一簡,一實一虛,是官帽椅周身唯一有雕飾之處,雕刻精緻而圖案緊湊,是點睛之筆。

如同此椅三攢靠背,中間素板,上方開光內浮雕圖案,下方亮腳牙板的做法,常見於江南地區傢具中,在各式矮靠背南官腦椅和圈椅中最為多見,屬於經典制式。

清華大學藏

唯有黃花梨這樣的硬木,才可以將這類官帽椅做的纖秀玲瓏。前述扶手和鵝脖空靈秀美的結構,能夠長久牢固,原因之一也是得益於黃花梨木細膩、堅硬、柔韌的木材特性。

03彎材四齣頭

- Ming style furniture Classic -

明 黃花梨四齣頭官帽椅

座面58.5×47厘米、通高119.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見王世襄《明式傢具珍賞》第88頁

紅木傢具真正的文化意義,並不完全是它有多麼貴重,用料多麼厚重,而是它所承載出的那種歷史文化。

傢具上的每部分,都要符合傢具整體造型的連貫性,要符合它的整體氣韻和藝術風貌。明式傢具的四齣頭官帽椅,就既要展示它的舒展,又要突顯它含蓄、婉約的時代主題。

這件彎材四齣頭官帽椅,王老將其歸為古典傢具十六品之「柔婉」。

搭腦正中削出斜坡,向兩旁微微下垂,至盡端又復上翹。靠背板高而且薄,自下端起稍稍前傾,轉而向後大大彎出,到上端又向前彎,與搭腦相接。

後腿在椅盤以上的延伸部分,彎轉完全隨著靠背板。

扶手則自與後腿相交處起,漸向外彎,藉以加大座位的空間,至外端向內收後又向外撇,以便就坐或站立。

聯邦棍先向外彎,然後內斂,與扶手相接,用意仍在加大座位空間。

前腿在椅盤以上的延伸部分曰「鵝脖」,先向前彎,又復後收,與扶手相接。

以上幾個構件幾乎找不到一件是直的。

椅盤下用壼門券口牙子而不用羅鍋棖加矮佬,也是經過有意識的選擇。迎面的券口牙子,用料窄而線條柔和,仍和上部十分協調。

明式傢具構件的彎轉多從實用出發,這也是它的可貴之處。以上所述也可以說是明式扶手椅造法的一般規律。

靠背板浮雕花紋一朵,由朵雲雙螭組合而成,刀法雖精,尚為明代椅具所常有。加之券口正中造出卷草紋,這一切使它和前例肅穆凝重的風格判然異趣。

不過此椅特點不在此,而在構件細彎度大

彎而細的構件必須用粗大的木材才能挖缺而成,也就是說,此椅原本可做得相當粗碩,但在大型不變的基礎上,當時卻不惜耗費工料,造得很單細,這是為了借用曲線來取得柔婉的效果。

這一款黃花梨屬於典型明式傢具,造型簡練,卻法度嚴謹,比例適度。充分地運用造型語言,線條曲直相間,方中帶圓。看似平淡,卻盡含機巧,工無巨細,都用盡心機。

04直材四齣頭

- Ming style furniture Classic -

明 鐵力四齣頭官帽椅

座面74×60.5厘米、通高116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見王世襄《明式傢具珍賞》第84頁

上海博物館還藏有一件明鐵力木四齣頭官帽椅,系王世襄收藏的那批傢具之一,現與紫檀木插肩榫大畫案搭配,放置在上博明清傢具館正對門口的位置,此件也是市場上仿的較多一件經典款。

這款椅子代表了四齣頭官帽椅的基本式樣。搭腦、扶手、聯幫棍等均是圓形直桿,兩端平切,餘外不做任何造型及雕飾。可說是素到了極致,簡到不能再減了。

各個構件僅靠背板、後腿的上半段和前腿伸出椅盤之上的一段所謂「鵝脖」微微有彎,其餘均為平直。

座面下施羅鍋棖加矮老,均起為劍脊棱,椅面為硬屜起鼓落堂,下安雙透榫穿帶,使椅子正面有視覺上的變化,同時使傢具更加牢固。

椅盤的攢接手法殊為不同,並非常見的大邊出透榫,或清式的45度角接合的方式,而是邊抹各出半榫交掌式拍合,內部另有榫銷,並藉助前腿的穿透使之平面方向有約束力。

此椅並不因其製作簡單而使人感到單調乏味,相反的這種簡單,正是明式的最直白的表達,文人的率真剛直毫無遮掩。這種予人雋永大方的效果,是靠它簡練的結構和協調的造型所取得的。

不過這把椅子為何能與上博的紫檀裹腿羅鍋棖畫桌搭配一起?

究其原因:

第一,均為上博藏品;

第二,都有「圓」這個元素在內;

第三,兩件體型比例更為協調。

這件傢具在《明式傢具珍賞》上有收錄,王世襄先生對它有介紹,並且標註了尺寸:74×60.5厘米、通高116厘米,這個尺寸的錯誤可以用「意料之中,情理之外」來概括。如果按照這個尺寸做出來的傢具你會發現跟書上的照片相比那是有天壤之別。

*友情提醒很多書上的很多傢具尺寸,或是故意或是無意與原物有不同程度的誤差,按照書上尺寸仿製的請仔細的核對一下。

這些今天大家視為高級工藝甚至藝術品的椅子,原本就只是一件坐具,而且是世世代代都坐的坐具。

也許正是它那世世代代的痕迹,使得椅子在用料上乘、做工精細的工藝成分上,更帶著一種藝術品才會觸動的細膩感覺。

- END -

讓最好的傢具傳承有序

明清傢具研習社

| 投稿 | 轉載 | 合作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大研習君 的精彩文章:

研習商城五月第三周上新 讓最好的傢具,傳承有序

TAG:正大研習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