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人生在世,無非「忠恕」二字

人生在世,無非「忠恕」二字

儒家

儒家經典...

「忠恕」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孔子學說的核心就是「仁道」,「忠恕」是仁道的基本要求,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基本原則。這個詞出自《論語.里仁》: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跟他的學生曾參說:「曾參啊,你知道嗎,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一個貫徹始終的觀念。」

曾子心領神會,說:「我明白。」

孔子出去之後,別的學生就問曾參:「老師說的是什麼意思,那『一以貫之』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啊?」曾參給他們解釋說:「老師這一生,做人、做事最根本的出發點,就是忠和恕兩個字。」

我們就會聯想到,學生子貢曾經請教老師:「您能給我一個字讓我終生奉行嗎?也就是說,我一輩子就記這一個字,按這個字去生活,有嗎?」老師說,如果有這個字,大概就是「恕」字吧!

何謂忠恕?「忠」是中人之心,對他人盡心竭力,對自己嚴格要求;「恕」是如人之心,推己及人,對他人寬宏大量。

宋代朱熹對「忠恕」兩個字解釋得非常好,非常簡單。他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

也就是說,盡自己的心是忠,用自己的心推及他人就是恕。有人說:「中心為忠,如心為

恕。」朱熹也引用了這個看法,並且說這個看法也是說得通的。

在《論語》中,孔子自己也詳細解釋過這兩個字。

什麼是「忠」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自己想要有所作為,也要幫助別人有所作為;自己想要事事通達,同時也要使別人事事通達。這是從主觀積極的方面,說明做人要善於主動為他人著想,幫助別人。

什麼是「恕」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就是將心比心,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施加給別人,要能夠常常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考慮。這是從客觀被動方面,要求做人始終能夠體諒和理解別人,做任何事的時候,都要先替別人著想。

忠恕之道,是針對所有人,而不是君王一個人的。比如在家和父母妻兒之間,在單位和領導同事之間,親人朋友之間等等,都要用這個原則。下面舉幾個例子:

夫妻之間,如果有一方不忠,一方不恕,這個家庭就很難美滿和諧。現在家庭中出軌的很多,這就是不忠;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吵一架,誰也不肯原諒對方,這就是不恕。這樣的家庭,能幸福嗎?

在單位,現在跳槽的人越來越多,誰待遇好就跟誰干,說走就走,沒有任何情義可言,這就是不忠;領導對下屬呢,不理解員工的生活處境,不體察員工的疾苦,動不動就罰款,訓斥,這就是不恕。試想一個沒有忠恕的公司企業,它能發展好嗎?

再說師生之間,現在很少看見古人那種「情同父子」的師生關係了,古人就算做多大的官,老師多麼落魄,見到自己的老師還是要行跪拜之禮。

現在呢,還在上學的時候,你是老師,不上學了,就把老師忘了,尤其自己發達了以後,那以前的老師就更想不起來了,這是不忠;

現在的老師呢!很少把學生看成自己孩子來培養的,只是當成一份謀生的工作而已,甚至上課還留一手,放學後開補課班,賺外快,這就是不恕。

我們看歷史上那些流芳百世的人物,無一不是恪守忠恕之道的,比如左宗棠。他的一生可謂是「忠恕」二字的真實寫照。

他曾在書信中專門寫道:「聖賢從無不認真之說。惟處世不能離忠、恕二字。不認真,不得謂之忠;人患其太認真,則亦不得謂之恕也。」也就是說,處理問題絕對不能脫離「忠、恕」這兩個字。不認真,就稱不上「忠」,太認真,就說不上「恕」。

所以,左宗棠向來堅持,弄明白是非以後,對自己的職責和願望,就要全力以赴,用十分心思去做,對於不甚重要的事情,做到七八分也可以罷手。這是左宗棠一生的處世標準。

我們做每一件事都要長存忠恕之心,每一心念都要提防犯下罪過,知道犯下過失必能第一時間改正,看見正義之事必能第一時間去做,這樣才能與忠恕思想相合。

人們應該用愛自己的心去愛他人,用責備他人的心來責備自己,用自己的真誠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

只要堅持忠恕之道,人們就會相安無事、和平共處,人們就會達到素其位而行、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論道 的精彩文章:

聰明人一撥三轉,糊塗人棒打不回,悟性高的人「生而知之」!

TAG: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