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為什麼有人抄襲大師的作品能成功?

為什麼有人抄襲大師的作品能成功?

講者|曾傳傑

班堤設計 創辦人

本集要點

理性思考的時候,是軌跡模式;幻想的時候,是頻率模式

做一個原創需要花多少時間?不到一秒鐘

每一個大師都是「山寨」高手

大家好,謝謝。

我今天帶來一個比較不一樣的題目,跟設計界,跟創意好像似乎不太有關係的一個題目,《量子力學》。量子世界跟我們的思維產生了什麼關聯?

這是一個連我自己都不懂的題目,為什麼要把我不懂的東西也拿來跟大家談呢?

Feynman這位偉大的美裔科學家講過,我相信沒有人懂得量子力學,到現在全世界沒有一個科學家敢說他懂量子力學。懂跟知道是兩回事,我們不一定能全懂。

據我的研究到現在我所知道,人類發展至今一百年前基本上都是在古典物理的領域裡面,講求的是公式、定律……等,很少人理解量子力學。

在近代一百多年來,量子力學不斷被開發與發展,許多觀點理論談到了很多都是跳脫我們思考的,主要談的是「或然率」。愛因斯坦曾經講過上帝是不會擲骰子,後來愛因斯坦最後又講出了:上帝是會擲骰子的,所以這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

量子在談什麼?跟設計有沒有什麼關係?其實量子在談的就是粒子跟波動的一個現象,量子世界存在著兩種現象。好比我們現在也是處在一個量子世界裡,像我們各位現在大家坐在這裡,你是屬於粒子,還是波?兩個都存在。

大家坐在底下聽演講的狀態是粒子,那麼我在上面演講,我用波來傳遞給你們,所以每個人腦子裡面吸收到的波是不同狀態的。這個會產生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粒子有它的固定軌跡,而波是沒有固定軌跡,它是以頻率的方式發生,它也會有量子干涉。

所以,如此的現象,我把它引到設計學裡面,大家就可以慢慢去思考,我們怎麼樣去利用這一股力量。

我不敢說我懂量子力學,但是我知道量子力學的一些基本概念,然後從這裡發現了跟設計學相關聯的一個認知。

量子其實主要在談兩件事情,就是費米子跟波色子,費米子的特性顆顆獨特,卻粒粒全同。這個現象有點像我們在座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卻都是相同在注視我的演講。

而波色子的特性是看不出有什麼不一樣,卻真的不一樣,這好比現場每個人坐著看起來沒什麼不一樣,但每個人內心所想的都不一樣。當我講這些事情的時候,每個人思考是不一樣的,這就是一種屬於波的傳遞方式。

所以我們現場有點像量子的概念一樣,它是全同粒子,但是卻又可以分為兩類,一個是喜歡聚在一起的,一個是不喜歡聚在一起的。我們從這樣的方式,慢慢來理解量子跟我們有什麼關係,科學家研究量子主要還是由對光的發現開始。科學家透過雙狹縫實驗等,找出光是粒子亦是波動的答案,實驗講明了粒子所呈現的是軌跡現象,波動呈現的是一種隨機的現象。

所以我們生活中存在軌跡跟隨機。我這裡講到了光子,它其實同時也存在著波跟粒子的兩種特性。所以這種特性本來是水火不容,可是卻存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存在在我們的思考當中。

因此在原創的創意思考中,我把它做了分類。我們知道,原創可以天馬行空的想像,但隨意想像也容易讓我們偏了題。如果我們想像只是一廂情願的去幻想,那這個想法將很難具體的實現。

可是如果我們的想像能夠通過對具體現象的觀察,然後去推理它,去研究它的時候,這樣的想像跟具體的結合,它能成為我們可以運用的一種實質的設計表達,或者實際一點比如說產品,或是空間概念的一種設計方式。

所以在這裡我們知道科學的種種推理當中,會告訴我們一切的物理原理背後,都應該有一個具體現象的思考,然後根據這種具體現象,我們才不會去迷失,這是在講具體跟想像怎麼去結合。

我們剛剛看到呂永中老師他講半木的時候也談到了這個概念,一半的創意,其實一半還要付諸實行,你還是要有一個理性跟感性的結合。

以波跟粒子這兩個現象而言,粒子其實就是軌跡現象,所以粒子是循著軌道運動,而且它一次只能一顆粒子單獨存在,不能同時兩顆粒子共同存在。那麼波動剛好相反,波動它是可以同時存在其它任何地方,而且數量不限,所以波可以同時存在多個位置。

所以我提出了一個概念,就是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按鈕開關。人的思維是可以隨時,你要切換到(不同)頻率階段或者是切換到一個物理階段,就是軌跡模式。

所以你其實有兩種模式可以切換。

當我們在面對具體現象參考的時候,我們遇到物理現象或理性思考的時候,採用的是軌跡的模式;可是當我們在幻想的時候,我們其實已經切換到了頻率的模式,那這種頻率的模式是在未知的世界裡面,由現實生活中我們其實根本摸索不到。

所以我們對於未知其實可以想像。舉一個例子說,現在大家眨個眼睛,你眼睛一閉掉再打開的剎那,你會知道我還在現場,這是因為你是從具體現象與巨觀的思維為判斷,但這個現象也只是一個參考,雖然我是不會不見,也還在這裡。但是事實上,如果你做設計學的研究或科學理論的研究時,如果是用巨觀的觀點來看微觀世界,如此將會出現很多錯誤。

就好像命理師幫我們算命,用盡所有方式,以為可以料事如神,但實際發生的結果卻經常是錯誤的。

如果命理師幫你算完了命,看完了風水,這樣做真的就會讓你蓬勃發展,人生因此而不用再勞累了嗎?

這件事情我也干過,而且我也相信過,到最後我不但沒怎麼樣,還負債了千萬。後來慢慢的還債,慢慢把整個《易經》的觀點重新檢討,然後用科學的方式,及具體現象的參考,開始去研究中華文化的《易經》,並發現裡面有很多理論是我們誤解了。

很多人都希望不勞而獲,都希望能夠看破一切,了解所有的事情,但是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在新的量子力學,新的近代物理學中,因果論的關係已經被排除在量子力學之外了,完全是兩回事了。這個是科學家們近期提出的聲明。

之前講的兩種功能模式,我們是可以自由切換的,在我們的工作、生活、思想當中,有時候打開的是軌跡模式,有時候是頻率模式

在我的生活當中,在我的旅遊玩樂當中,在我跑到蒙古沙漠玩的時候,我會把快樂的頻率波散播出去。

我們很隨性,也很開心的希望會有奇蹟發生,這個奇蹟當然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快樂。

這件事情的發生就在兩朵雲裡面,伴隨我們玩了一個下午,這其實只有一朵雲,從長方形變成方形的,飄在我們剛好站的高度。

整個沙漠的山坡,大概只有我跟我老婆存在,沒有人看到這朵雲這麼好玩,隨機的創意伴隨著我們玩了一個下午。

其實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連接。

當我們的頻率跟天地之間結合的時候,我們的很多創意,我講的奇蹟不是身上真的發生什麼奇蹟,而是這樣的一個畫面跟這樣的一個大家意想不到的場景,我們看到了,我們可以發現很多美麗又有趣的生活方式

在於量子世界裡,各位可以理解一件事情,就是軌跡模式跟頻率模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什麼是軌跡模式?

軌跡模式是屬於物理性的時間概念,所以剛才呂永中老師也講到時間的概念,你在做物理,那就必須照物理規律的方式運行,例:我畫一張畫多少時間這是一定的,我請多少人畫多少畫,那可以量化,請十個人畫十張畫,那就是十的倍數,所以必須它是照規律走的。

我們在創作的時候,抄襲很容易做到,抄梁志天的就像梁志天的,抄邱德光的就像邱德光的,只是更像跟比較不像這件事情。可是當你用到頻率模式的時候,頻率的時間概念就跟我們不一樣,它是同步傳輸的。

所以做原創,每個人對於要做出原創概念是很痛苦的,尤其是家裝的設計師,我不是講家裝設計師不好,而是要提醒家裝設計師,你經常都用的是軌跡模式,所以你只能看一個抄一個,你沒有辦法用頻率的方式去啟動你身邊的力量。

那麼做一個原創需要花多少時間?我告訴各位,做原創的時間太快了。

不到一秒鐘的時間,那種時間速度甚至更快,可能你剎那閃一個念頭,或者看到一個畫面,你的創作就做完了。

這就是頻率。到了頻率模式的時候,因為量子會有一個現象叫做干涉現象。在雙狹縫實驗當中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只要有意識干涉它,它就會成為軌道模式,就變成粒子。

只要意識干涉的這一道光,在做實驗的當中,它就變成粒子的形態,就變成固定態。如果意識不去干涉它,它卻是以自由態的方式在呈現,光具有很神奇的兩種特性。

那麼這個現象就有點像我們在抄襲,早期我們國內大量的在抄襲西方的作品,抄襲大師的作品。為什麼我們抄襲能成功?因為以前的業主都沒看過,所以你抄襲的時候,對於業主而言,他看到的這個東西的感受是新奇的,是第一次看到的,所以它是屬於波的形式。

可是現在大量的抄襲都已經被觀察了,而且我們的手機可以觀測到所有設計師的作品,所以你只要抄襲呂老師的作品也好,或者李楠李老師的作品,馬上就會被察覺到。抄襲這件事情在過去可能是波的形式出現,但科技飛速的今日,已經變成軌跡模式了,當進入軌跡模式時,原創概念就沒有了。

所以未來的世界,你不快速的訓練自己去做原創的話,你可能會被時代淘汰,因為你的抄襲在過去會成功,在未來不會成功的。大家都看出來,都知道你抄襲的這件事情。

以量子力學來講,已經發表的原創,就變成軌跡模式了。如果還沒有人看過,它會處於頻率模式被接收。我們可以利用量子力學的這種干涉現象的固定態和自由態來做思考,那麼這將會變成一個很有趣的創作方式。

我拿一個案例來跟大家分享。

我用了不到一秒鐘的時間,做了一個建築設計,這個設計其實就動了個手腳而已,這是一棟建築,不怎麼樣,但是一秒鐘能做到這樣已經不錯了。如果你們能夠一秒鐘做到這樣,其實你應該覺得再難一點也不是困難,因為它畢竟至少也有55分,快接近60分了,再加點草皮,軟裝加一加,也有將近60分。

我們再看這一張照片,這是一個店鋪設計。那也是一樣,一秒鐘就設計好了,只是加加軟裝就好了,轉個方向就好了。

所以這樣的一個創作概念,就是在網路上流傳的抽屜照片。這是一個抽屜,類似半木的傢具的抽屜,打開之後,然後有好幾個格子放鉛筆,放東西,而我一五一十的照搬過去,我連動都沒有,直接把它搬過去就變成建築。我騙了你們,我其實只是把假的窗戶,假的欄杆,把人放進去,它就是一個抽屜,我什麼也沒幹。

一秒鐘的時間,我們用頻率就可以把它移過去,變我們的,你說它是原創嗎?是原創,因為沒有人做過。可是以後我用過了,你再拿來用,那就變不是原創,因為量子已經被發現了,被發現之後就變固定態,你就不可以抄襲了,因為它已不是原創了。

所以各位會看到,我常常會用演奏的方式,用音樂,用即興的這種創作,薩克斯風,爵士音樂來做我的右腦的訓練,就是我的創意思考的訓練。

這一張我要講的不是這個人,而是這個背景,大家看到這個背景覺得設計得不會太差。雖然也不怎麼樣,但是只兩秒鐘設計好了,不用花太多時間,就兩秒鐘。我覺得像現在流行的時尚風格的線條背景。

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個背景是來自於底下這張圖片。

因為iPad只能用直線不能用曲折線,所以我用iPad把它的規律性跟色彩性一五一十的照抄上去,就這樣而已,我就把它放上去。可是它究竟在哪裡發現的?我怎麼去找到這張圖?它就是在你不喜歡不起眼的這種油垢裡面。

為什麼我們老是要去抄襲大師的作品,然後被發現還很丟臉,為什麼我們不能去抄襲人家看不到的地方?我們就是原創了。

你抄襲大師的頻率已經被很多人用走了,人家已經變成固定態了,千萬不要去做這種事情。我們可以去找別人沒找過的東西,那不是很好嗎?

(等一下,這個量子又出現了,來了,量子出現又回來了),這個有點插曲其實是好的,因為有時候有一些狀況,我們發現這是創意的一種。究竟它是壞事嗎?不是,有時候生命中一種短暫的插播,反而是好的一個結果,我們可以再繼續看。

我時常教大家怎麼樣成為「山寨」的高手,經過我常年的發現,最厲害的「山寨」都是在那些大師身上。每一個大師都是「山寨」高手,家裝的設計師只是憨厚一點,他比較務實一點,只是在抄書本,可是大師很厲害,都會「抄襲」別人看不到的地方。

大家看到這一張畫面,是我為了這次演講昨天做的,這個畫面是原創吧?

有沒有人看過這個畫面的?我沒有抄別人,我自己編的,我自己想像的,我自己把它編上去,可是它做了多久,其實就幾分鐘。

這樣的原創花多少時間?這個原創是兩個月前,我無意中發現的一個畫面,把它放上去。很簡單,就直接放上去。那麼我加了什麼?只在創作上加了兩個人,加了幾隻小鳥,把它去背景,在網路找到的小鳥圖片,沒有人知道是哪來的,就算你知道也沒關係,因為我把它去背景,把它改過了,所以就是貼上小鳥跟幾個背景的人。

那麼這些圖案,特別有水墨的感覺,符號是不是覺得很有趣?還有這張畫面一樣同樣放入這兩個人,再加幾隻小鳥,我們把這個很有東方味道的水墨場景放進去。如果你用畫的,那得花多長時間?

若粒子的概念,你要畫很久。可是如果用波的概念,根本不用畫,你可以學我一樣的偷懶,我說我是「全世界最偷懶的人」。

這張畫面,我們只要把這個截段放入就好了,它直接放上去就可以用了,連去背景都沒有,直接用。

剛剛後面還有一張,會比較認真一點,這個就是斑駁的油漆,剝落的油漆,你發現它的美。這裡還有很多個可以用,這張我可以用十個畫面,真的可以用,很好用,而且還是原創。

然而剛剛那張就是從這裡來的,我把它去背景之後再空出更多的地方加黑色,然後這兩個把它調到旁邊去,就變成剛剛的畫面。

這個其實就是在這一張畫去背景後,它其實就是一根鐵柱子面上剝落的油漆。

我可以告訴大家地點在什麼地方,但是它已經變粒子了,反正你不能再抄這一題的,因為這一題被我用了。從餘杭回上海的車站的那一根柱子,我們從那裡發現。

這根柱子表面那個油漆的剝落,我把這一段拿起來用。然後把另外一段放在這裡,就是剛剛那兩張圖,就是這個柱子的這兩個區段,沒有花時間,只用了「發現」這件事情。

這一個柱子會跟我對話,它的頻率跟我對接,當頻率對的時候我就看到了。如果頻率不對的話,你經過一萬次、十萬次,這麼多人經過,沒有人看到這個柱子,從以前到現在沒有一個人提到這根柱子多重要。

所以我們的意識,存在著三種系統:一個叫認知系統,一個叫感覺,一個叫思考。它決定了我們創作的一個方向。

這一張是自然中的造型,我去年跟中國裝修協會會長他們去歐洲的時候,這個城堡進去,裡面的拱廊很漂亮,造型很漂亮,也發現了這一堆石頭牆,這是在牆壁上的石頭。

牆壁上的石頭不知道各位看到了什麼,我把它拍下來做了創作。

截了這一段給大家看,在這裡請問你們看到了什麼?在這裡,我看到了當時過往歷史的人物,在這裡發生,有很多的主角在這裡出現,然後它顯現給我看,它的這個量子跑到了牆壁上,藉由我發射出去的頻率跟我對接上,然後看到這一個牆壁是有多麼精彩,有沒有人看到精彩?

每個人其實不一樣,但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一樣,這就是量子世界中波色子的解釋。看起來好像沒有不一樣,可是卻真的不一樣,不一樣在於我給大家看那麼久了,還是看不出它有什麼,大家都有各自的理解,也許還有很多我看不到的地方。

我用這張圖,同樣的只加了眼睛、嘴巴,把表情放上去以後,你會發現好像這些人都是發生在當時那一段古堡歷史裡面的人物,剛好很吻合的。他不像東方人,卻像西方人,這裡是一個頭,這是眼睛、鬍子、鼻子,然後他的鬍鬚,這個不是我改的,早就有了。

然後這些所有每一個都有表情,而且是全部都有,當然這是我的創作加上去的。

當我們思維處在發現當中,你會知道設計的創意來源,可以在發現中找到為什麼一定要去抄襲別人已經找到的東西?我就再強調一次,人家已經找到的,那已經變成粒子的形態,已經是軌跡的軌道狀態了。

我們發現的事情,是用波的頻率去觀測的,它可能就會變成一個你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原創思維概念。

所以我把每個地方放大之後,你會發現它的表情超豐富的,我用水彩怎麼畫,沒辦法畫到這麼像,可是這顆石頭已經畫好了,只是讓我幫它點點睛而已,這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情。

這個樹,我把它遮黑一點,你會看到有一個表情,另外這一棵樹我沒有做什麼,只用iPad那個工具,貼了六顆牙齒,你就覺得很可愛,其它什麼也沒動。

意識來自於我們大腦神經的運作,可是大腦神經運作基本上在三個領域裡面,認知、感覺,還有思考當中。

這三個領域,我們都以為意識是自我的知覺,它是我們的一種認知,也就是對事物的理解,也等於是古典物理的概念。

感覺就好像剛剛呂老師講的觸摸,這是觸覺。所以是我們感應知覺,也就是我們的五覺,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生理系統,思考可以理解是心理系統。

所以一個創作的來源除了天馬行空的幻想,跟你去捕捉的頻率以外,還得在物理的領域跟生理的領域去做思考。

因為畢竟室內設計是個跟生理十分相關的行業,亦是一個創作的來源,它不像音樂只有心理就好了,或者是我們講的電影,或者是其它的舞台劇,都只是存在於心理思維跟生理思維較多,跟物理好像就比較沒有什麼關係。

但是室內設計,它必須涵蓋在物理條件中創作。如果你對物理不了解,你雖然可以把房子想得很漂亮,卻可能把它弄塌了,把它蓋漏水了,住進去也可能會有生命危險,所以這是我們必須要理解的,設計師比較不一樣的就在這個地方。

所以我將創意,把它容納在意識的三個領域,那就是以物理、生理跟心理為基礎的方式思考,然後也提供給大家。我們在創意上,盡量在這三個領域上都能有所涉獵的話,我們思考的設計會比較齊全完整。

最後我要講的就是人類的大腦跟猿猴有什麼不一樣?在科學家、在醫學家的研究當中,不一樣的是在我們的神經迴路不同。

我們人類的大腦連接神經系統是多向迴路的。而猿猴它的神經系統是單向迴路,所以給一個指令,猿猴只能做一個動作,它不能很複雜的在很多的領域裡面共同的串接,然後去做調整。

所以人類的思想頻率是很特別的,所有動物中只有人類的思想領域發展得如此完整,所以我們應該不能愧對於當人的這件事情。

如果未來的機器人,大家注意,你未來的敵人不一定是猩猩、猴子,但是可能會是機器人,因為機器人把邏輯觀念所有的事情都幹了。

它可以干勞力的事情,我們剛才講的量子學裡面,軌道這件事情基本上電腦都可以做到,機器人都可以做到,但只有頻率的事情,機器人可能短期還很難做得到。

所以設計師如果你再不趕快努力開發你的原創思維,原創思維就像我們在練健身一樣,你必須要經常去鍛煉它,它才會有力量,如果你沒有鍛煉它,你會很脆弱的,你什麼也看不到。

我們都忽略了人類的腦是一個可以感應到全世界,感應到整個宇宙的腦。我講一個諷刺的案例,我常常跟朋友說,霍金到底是拿了一副好牌還是一副壞牌?如果讓你當霍金,你要不要?沒有一個人要,我做過問卷的。

霍金雖然他拿到了那一副這麼爛的牌,手腳不會動,只能靠皮膚,靠眼睛抖動,最後他可以跑到世界最遠的地方,他跑到全宇宙最遠的地方。

人類有記錄歷史以來,可能我們都不見了,沒有人記得我們了,可是霍金還在。

所以究竟他拿到的是一副好牌還是壞牌?大家去思考,這個我只是提供給大家一個想法。

人類的大腦跟猿猴的不同處就在於我們有抽象情感。如果我們身為人還不懂得運用我們的抽象情感,那我們跟猿猴沒什麼兩樣,未來世界還有機器人在競爭,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所以我用這樣的方式來跟大家分享。

感謝大家今天的聆聽,謝謝。(完)

本文版權歸眼界和講者所有

「下期門票申領」

第25期眼界talks演講

於5月25日/周六 錄製

講 者

蕭愛彬|顧憶|張力

演講流程/Lecture Schedule

時間

2019年5月25日(周六)

地點

上海 ·文定講堂

文定路258號文定生活創意廣場B217

流程

14:00 憑票簽到入場

14:25 主持人開場

14:30-16:00 演講

16:00 自由交流

演講報名/Registratio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尖叫設計 的精彩文章:

兩個姑娘「魔法」改造30㎡文具店,裝滿了你叫不出名字的花
這對「半路夫妻」花300多萬全球玩耍26年,一起去過177個國家,一輩子沒有結婚,卻演繹出最極致的愛情

TAG:尖叫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