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吳為山:線的生命——紀念吳冠中誕辰一百周年

吳為山:線的生命——紀念吳冠中誕辰一百周年

春天,人間的四月天,桃紅、嫩綠,健枝舞動,柳絲綿綿,誰家飛燕入夢?

青山一抹,湖面如鏡,點點白鵝,劃破江南的寧靜,這油彩的芳香,筆筆含情……白皮松,在優雅的灰調子中尤顯蒼勁,抽象的肌理觸動藝術的靈思,這歷經世紀的老樹,記錄了時間的流逝……

點、線、面,以及鮮明的色彩所構成的形式美,一幅幅畫面生髮的意境令我們更為深情地懷念吳冠中先生。他曾經兩次向中國美術館無償捐贈自己的代表作,構成今天館藏62件作品的豐富序列,這些珍貴的藝術之寶,鼓舞著中國美術館的每一位同仁,深入研究、高頻率地展出作品,以真正將他的藝術回饋於人民,讓這位不負丹青的藝朮赤子之生命激情永遠如火如荼地綻放……

中國美術館藏

今年是吳冠中誕辰100周年,中國美術館近期以「風箏不斷線」為題,將館藏的吳冠中油畫和水墨畫編成「生命之本」「自然之意」「純真之心」三個篇章,使觀眾從其作品中,領略一顆永無休止的探索之心,一條不斷超越自己的創新之路,一根連著傳統、緊系生活的鄉愁之線。

這根線,從下到上,從東到西,從古到今,是貫穿吳冠中藝術生命始終的線。他青年時期走出宜興,由姑父划船載著他至無錫趕考,選擇棄工科而學藝術,到國立藝專拜師林風眠、潘天壽等,以及西去「取經」,在巴黎求藝,神會莫奈、塞尚、梵·高……回國後在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寫生、創作、教學。伴隨著改革開放,他率先提出「形式美」,對當時及後來中國美術在藝術本體的探索起到促進作用。

中國美術館藏

中國美術館藏

回望這根線的始端,可以追溯到1946年公派留學法國的考試。一份關於論述中國山水畫興盛於何時,以及義大利文藝復興對後世影響的答卷,以其觀點的高度、論述的邏輯與文辭的優美,使閱卷老師陳之佛動容。他用行楷全文抄錄了這張獲得第一名的卷子。整個試卷考生共答1715字,通篇採用文言文,下筆不凡,作為一位年輕的學子,對東西方文化竟有如此深刻的認識,評古論今、見解卓然,使得當時已德高望重的工筆畫大師陳之佛給了這份出色的答卷90多分。

時隔60年,2006年,這塵封的歷史呈現於世人面前。陳之佛家人在梳理文獻資料的過程中,確定當年的第一名就是吳冠中,由此可見他在27歲時已功深氣足。這為他後來獨步藝壇,從文化精神和藝術表達獲得自信、自在,更為他在中西合璧道路上取得卓越成就鋪陳了底色。

中國美術館藏

中國美術館藏

當然,這根線也是吳冠中遙接漢唐壁畫線韻之簡,神逮徐青藤、八大山人線條骨力與清逸,直接對語康定斯基、波洛克,在揮灑自如、忘我之境的狀態中,創造了極具生命律動、藝術情懷、抽象美感的藝術之線。它源自高昌古城的原始意象,楚國兄妹的樸拙淳厚,粉牆黛瓦的幾何秩序,枯藤老樹的遒勁蒼深……也受西方20世紀表現主義等流派的啟發。吳冠中在古代畫工的匠心和文人繪畫的詩情中,在西方視覺藝術革命和時代創新的訴求中,拓展了美術創造的新形式、新觀念、新表現、新審美……

他的形式論,是圍繞「抽象美」而深入拓展的,其源是中國文化,其流是東西方藝術在發展過程中的不斷創新。他說:「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從畫『像』工作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盡情發揮和創造美的領域,這是繪畫發展中的飛躍。」

吳冠中一生都在藝術理想和藝術表現上追求這個「飛躍」。

中國美術館藏

中國美術館藏

我第一次見吳冠中是在1979年,在無錫聽他的學術報告。他身著一件「勞動布」的工作服,形象質樸,語言富有意境。他從莫奈的《睡蓮》談起,闡述莫奈不是為畫睡蓮這個題材而畫,而是光照下的波影、色光相融的朦朧之美使莫奈萌發了表現慾望。因此,許多畫家首先是在自然中發現了形式美,才去作畫。他回憶早在讀國立藝專時,見到潘天壽的一幅《孤松矮屋老夫家》,畫的是高高的松樹下,扁平而矮小的房子……他認為,這種對比與構成的形式是藝術家一生都在追求的美。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他描述了自己為了畫粉灰色牆上爬滿的老藤,不顧臭氣熏天蹲在廁所邊寫生四個小時的情景,「那老藤牽繞、相互關聯、矛盾糾纏、白灰紙本、筆走龍蛇,是一幅天然的抽象畫……」

40年過去了,吳冠中當時講話的神態我依然記憶猶新。9年前,我為南京博物院塑吳冠中像,近又為香港藝術館作吳冠中像。這尊銅像選取他凝神專註寫生、以刮刀塗抹油彩的瞬間。這個動作與神態是吳冠中的常態。他是一位真的猛士、雅士,是一位不斷向世界尋求美的敏銳者。他在東西方文化融匯激蕩中,創造了獨具風格的藝術。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更是深入刻畫時代風貌的藝術家。

中國美術館藏

中國美術館藏

寫到這裡,吳冠中那剛健個性所表現出來的骨相又浮現在眼前,那不肯在藝術上讓步所表現出來的倔強,體現了他的人格。但他看上去又很平常。他喜歡穿旅遊鞋,這更利於遠行。

他遠行,永遠在這不斷的生命線……

中國美術館藏

中國美術館藏

中國美術館藏

作者為中國美術館館長

文字來源: 人民日報文藝

註:本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核實後立即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翰墨春秋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現在網上「女神」這麼多……看完感覺太恐怖了!
背下這50句《論語》,讓你提升一個境界!

TAG:翰墨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