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這雨滴在跳舞

看,這雨滴在跳舞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孟浩然

自古以來,下雨都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農民在春雨過後,忙著種瓜種豆;而詩人們則借下雨抒發各種情感,寄託喜怒哀樂。但是,下雨為什麼能使「花落」?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一看似簡單的過程,蘊含著很複雜的科學原理。要搞清楚水滴與花瓣的之間的故事,就要從水滴落到花瓣上的動態行為說起。

水滴回彈不回彈,花瓣說了算

水滴落到固體表面(例如花瓣)上的過程在一瞬間完成(十幾毫秒),僅憑肉眼觀測或普通相機錄像,是遠遠不夠的。高速攝像機能夠實現每秒幾萬張照片的拍攝,使人們能夠清晰的觀察水滴落在花瓣上的行為。

由於表面張力的作用,下落的雨滴往往呈球形。水滴落在花瓣表面後,在慣性的作用下鋪展成一個圓形水膜。隨後,水膜可能回縮並回彈脫離花瓣表面(例如旱金蓮),也可能直接粘附在花瓣表面(比如牽牛花),這完全取決於花瓣表面的粘附力。這兩種行為的演示過程見圖1。

詩人孟浩然之所以能看到雨後花落的景象,可能是由於花瓣比較小,雨滴碰到花瓣表面後鋪展過程中,花瓣無法承受雨滴之重,被拍打下來的。這種景象常見於桃花、杏花等花瓣較小的情況。當然,落花也有可能是被風吹的。

圖1 水滴在高粘附表面和低粘附表面的碰撞行為

除了彈飛或粘附,水滴還能跳芭蕾

芭蕾舞是一項風靡世界的藝術形式,能帶給觀眾美的享受與極大的樂趣。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宋延林團隊發現,液滴碰撞到固體表面後,除了能被彈飛和粘附在表面後,還能跳芭蕾。這一顛覆人們感觀的行為是如何實現的呢?

由上面的描述可知,水滴落在固體表面後,回彈與否是由固體表面的粘附力控制的。通過在低粘附表面設計高粘附圖案,使水滴碰撞到表面後受到不對稱的粘附力,從而在不同區域產生差異化的回縮行為。隨著回縮的進行,粘附力的作用效果逐漸累積,最終使水滴旋轉。水滴跳芭蕾時能夠以每分鐘超過7300轉的速度轉動,遠遠超過普通的芭蕾舞演員。

牛頓爵士在18世紀對兩物體的碰撞過程進行研究時提出了著名的牛頓碰撞定律(Newton』s Law of Impact):兩物體碰撞後的脫離速度與其靠近速度的比值稱為回彈係數。一般來說,當球體碰撞撞擊到固體表面,碰撞後球體只會發生運動速度大小和方向的變化。

水滴跳芭蕾的過程中,實際上產生了旋轉運動,即水滴在碰撞前後發生了運動形式的轉變(由平動變為轉動)。這一過程被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稱為「Defy Physics」。同時,液滴下落前的重力勢能變成為了轉動能。

這不僅擴展了固液碰撞的相關理論,也為水滴能量的開發與利用提供了新的可能。

液滴芭蕾「致敬」牛頓。(來源:紐約時報)

來源: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從《復聯4》中的「時間劫持」到流量劫持
植物物種形成研究獲進展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