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鴨綠江黔東南到武陵大庸,擺擺中華地名歷史龍門陣

從鴨綠江黔東南到武陵大庸,擺擺中華地名歷史龍門陣

文:孫亞彬(讀史專欄作者)

地名,地點的名稱,古即有之,大抵是隨著人的大腦的演進,如同人名一樣非得要區分出個非此即彼來,不然就說不清楚著急了,到這時候,地名就產生了。

至於地名的地理屬性、經濟屬性、文化屬性、歷史屬性、民俗屬性,乃至語言屬性等等,那都是學者研究的事情,我們光是看地名本身,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01、從鴨綠江到草原敖包,原始的名字多為象形

最初的地名大概只是出於形狀、顏色等最顯著的地理特徵,如沙丘、紅山、高台等象形用法。

有的山上傳說駐著龍之長子贔屓馱碑,因其形酷似烏龜而謬為烏龜山。

唐朝杜佑《通典》中說,鴨綠江得名原因為江水顏色似鴨頭之色。中國的鴨子大多為野生的綠頭鴨和斑嘴鴨馴化而來,也許鴨綠江得名是在野鴨馴化為家禽成為百姓日常的餐品以後,否則用鴨頭之色給江賦名,不會得到普遍的認同與接受。

再不就是極簡單的方位描述,如北海、南山等。中國絕大多數地名均是這樣的來歷,並沿用至今,好多地方也許在古代取這樣的地名具備極其充足的理由,但是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簡直不可理喻。

再往後發展,有以名人活動而得名,如山東孟良崮、陝西黃陵。再如山西介休,則因春秋時介子推在此被燒死而得名。介子推死時所抱之樹被重耳做成木屐,不斷慨嘆「悲乎足下」,這是「足下」這一對朋友敬稱的由來。而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亦源於此。

還有現代和當代用以紀念名人而改名,如將孫中山故鄉廣東香山改名為中山;為紀念犧牲的左權將軍,而將山西遼縣改名為左權縣。

地名中,山、海是被使用最頻繁的名詞,用以代表某片地區的名稱,但是在浩瀚的沙漠、戈壁和草原中,就有點不適用了。因為在這些地方,常常是一望無際,天地相連,景色單調,視野與視力呈正比,絕無遮擋,真的是能看多遠就可以看到多遠,蒙古長調的多悠揚少婉轉即是這種地形連綿、地貌無明顯變化的寫照。

顯見的參照物是沒有的,那怎麼辦?那就人工建個「敖包」。敖包,即石山,一為祭天,二為地標。著名的草原歌曲《敖包相會》說的就是後者,否則青年男女相會地點都說不明白。

現在內蒙古的好多地名中仍然有「敖包」這個辭彙。

02、從邯鄲淄博到九州,命名是如此有內涵

但是,隨著文化的發展,中國人起名字也是越來越精美,越來越有內涵。

山東淄博市的臨淄區,是極少的幾個自古及今始終未改的地名之一,「揮汗如雨」、「摩肩接踵」兩個成語即出於此地,至今這兩個成語仍被用來形容人多、擁擠和炎熱。

要知道,那是春秋戰國時期大城市的繁華鬧市,較之於同類的《清明上河圖》,還要早上1800年。

「邯鄲學步」和「一枕黃粱」的成語均出自河北邯鄲,臨淄、邯鄲都是古老悠久的地名,來歷不凡,讓人羨慕。

大約到了東周,「冀、幽、並、兗、青、揚、荊、豫、雍」這「九州」的命名,那真正是燦爛的中華文明的顯現。既有地點特徵的概括,又有美好寓意的寄託,在浩大的中華繁體字型檔中,筆畫不多,筆致端正,字形漂亮,字義美好,簡而不覺其陋,繁而不覺其瑣。

那時,周的都城是洛邑,也就是說,那一時期的普通話,想來是古代的河南口音,廷臣、使臣用以朗讀九州之名,發音響亮,區分顯著,只是不知古代洛陽口音如何區分「揚」與「梁」,那也是我杞天之慮想得遠了。

03、從遼寧西安到宣威懷化,被寄予厚望的名字

隨著華夏的大一統,新的地方不斷併入大中國的版圖,很多地名的定名就完全被寄託希望,字義美好。比如遼寧、西安、浙江的寧波和江蘇的鎮江,所希冀的都是祥和安定、風波不興。

河北的懷柔、懷安,湖南的懷化,說的是原來都是蠻荒之地,土人不服王化,中央政府征服後命名,寓意使其感受溫暖,永不反叛。

四川內江地區的樂至,貴州的仁懷、修文,寓意仍然是希望秉持聖道、感念聖恩、安居樂業。

至於雲南的宣威,還有四川內江地區的威遠,用訓詁學望文生義的語文做法,還有炫耀武力的意思,想必開疆拓土也是武力流血征服的。

河北、湖南早已是目前中國版圖的腹地,較之於現在還是邊疆的雲南,想來懷柔、懷安和懷化這些內地地名的賦予,早於宣威。

河北的雄州、霸州,則是後周顯德年間,周世宗親征伐遼收復,置「雄」、「霸」之名,取威烈、彰武功。

04、從山東山西到瓦房店張家口,看古人起名懶的一面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名字都是極有內涵的,遠古時期就有的象形性起名法,是一直影響著後人的。如大的地名,山東山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只是簡單的方位區分,遠不及其簡稱魯、晉、湘、鄂、粵、桂的精緻。小的地名如瓦房店、張家口,只是簡單的物理描述和屬性指向,顧名思義,格局不大。

至於一些偏遠地方,起名亦是極為粗糙,比如貴州,幾個州的地名至今還是黔南、黔東南、黔西南,以方位取名,如同家裡幾個孩子出生後簡單地以排序,冠之以老大、老二,成年後也沒有用心地為其取個官名,仍然沿用小名和昵稱,如同水滸傳里被楊志所殺的潑皮牛二,以及阮小二、阮小五和阮小七,鄉野之氣甚濃。

05、從「燕雲十六州」到「黃石磯」,地名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有些地名承載著王朝的興衰和國運,如「燕雲十六州」,被石敬瑭獻給契丹換取支持,從此華夏大地烽煙四起。

燕雲十六州不僅自身肥沃,而且是北方重要的屏障和戰馬基地,由此向南居高臨下長驅直入即是中原的花花世界。佔據了燕雲十六州,可以使富庶的中原在戰略上無險可守,宋朝二百年的對外戰爭,無數百姓死於兵燹、顛沛流離者不知凡幾,皆源於此。

「燕雲十六州」也因此成為一個專有名詞,與五代十國以及兩宋,一起寫進史書中,至今令人扼腕惆悵。

有些地名也見證了某些曾經烜赫一時的「大人物」的敗亡。明武宗正德年間,南昌寧王朱宸濠叛亂戰敗逃至長江黃石磯,問船工此為何地,南方人「黃」「王」不分,答曰「王石磯」,寧王疑為「王失機」,愈加惱怒,立斬船工。

河南商丘有五千年的建城史,古宋國貴族祭祀歌詞的《詩經·商頌》中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是商的發祥地,人口稠密,生產發達,產生了交換與貿易——這一在經濟學領域絕對稱得上偉大的現象,商人、商業、商品等辭彙均源於此。

然而,有時候就是這麼湊巧。解放戰爭淮海戰役時,國軍第二兵團駐於商丘,司令官邱清泉疑心商丘為「傷邱」,於己不利,很是不高興,再接到老蔣開拔赴淮海戰場的命令後,立即移師東進,離開商丘,然而結果,他還是喪師殞命。

06、從蘭陵徽州到武陵大庸,那些被改掉的美好地名

再來說說改名。

江蘇徐州以前叫彭城,為堯時彭祖這位中國傳說中最為長壽的人的封地所得名,是著名的「四戰之地」,亦是西楚霸王項羽的都城,漢高祖劉邦的故鄉。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意味寧靜祥和、舒緩之意,但顯然,這一兵家必爭之地,並非改名徐州就得到安寧。

湖南的「大庸」改名為「張家界」,「界」本是南方形容高山的俗語,因其高而天然形成分隔,雖屬引申用法,但只發揮了地名最原始的特徵描述功能,與其原名「大庸」相比,寓意境界之高下已是一落千丈。

山西的上黨改稱長治,雖屬期盼「長治久安」,但是上黨地名由來為「地極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很講究的名字,改了可惜了。

河北完縣,我不知道縣名由來,近年改為順平縣,想來必是「完」字為人所深惡的原因。

安徽的「徽州市」改為「黃山市」,山東的「蘭陵」改為「棗莊」,湖南「武陵」改為「常德」則不知其所以,難道真的是執意提醒招攬國人到黃山看景,或是去棗莊吃棗嗎?

要知道,這樣的改動真的是因小失大,千百萬華人腦海中固有的記憶,諸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和「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這些淡淡的憂傷與嚮往,早已經成為了民族特徵,不知道有多少古人是從小誦著這些詩句迎來每天的黎明,這樣的夢又到哪裡去尋找呢?

再說武陵。陶淵明對武陵漁人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成就了「世外桃源」的千年美名,「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平安的生活一至如此,那真是歷代國人心中共同的夢想和聖地。然而,「常德」一來,「武陵」可就真成了我們再也尋不到的世外桃源了。

至於雲南思茅市,近年來改名為普洱市,取當地最具特色的物產來具名,有推介特產、發展經濟之願望,也是短視。

也有已經遺失,不得不重新具名的地方。比如鼎鼎大名的河南「二里頭」,就是中國夏朝都城的遺址,但是,夏朝時這裡的地名不詳,「二里頭」遺址發掘研究已經逾80年了仍在繼續,隨著歷史煙塵的不斷拂去,它璀璨的文明之光終將逐漸露出。

這樣一處當時萬眾景仰、現今考古寶庫的地方,現在居然取了「二里頭」這樣一個鄉野俚語地名,只能說它的輝煌在歷史的長河中湮沒得實在是太久了。

07、地名是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它往往給我們奇妙感覺

地名作為歷史文化的一部分,見證了我們祖先的生活。我們從山名、海名到村名、鎮名、縣名、市名乃至省名、國名中的寥寥數字,仍然可以窺見其產生、發展的歷史痕迹,其間有信史、有神話、有故事,也有謬解、有訛傳。

如有興趣,加以考證,研究其源流與演變,探究其真偽與因果,往往可以將一個地方名稱的數次變化背後發生的大事,然後像糖葫蘆般地串起來,實在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如同我們今天看一個地名,往往會發現當初用以定名的地理特徵已蕩然無存,如果儘力去想像其間發生的滄海桑田般的巨變、努力去感知那極其遙遠的年代發生的一切,想必是件唏噓不已的事吧。

過去的事情就是歷史。歷史是美麗的,是我們祖先千百年生存和繁衍的簡記,有大人物開疆拓土、攻城略地的戰報羅列,也有小人物關鍵時期可以改變歷史走向的隻言片語及行為舉止,期間蘊含了大量的生存本能和政治智慧。

好多地名因發生過的事情而成為某種警示,如「長平之戰」代表理論與實際嚴重相脫節;「白登之圍」展示出色計謀的奇效;「淝水之戰」產生了「投鞭斷流」、「草木皆兵」和「風聲鶴唳」等多個成語。

自此,「淝水」成為最牛的支流,「八公山」成為最牛的山。如若擇出其中的「流」、「草」、「木」和「鶴」幾個字看,去除了戰場的肅殺,剩下的全是美景。

至於「曲水流觴」,看到這個詞,腦海中就浮現出紹興蘭亭的薈萃人文,以及書聖無人超越極漂亮的書法。

宋朝開封帝宮萬歲殿「燭影斧聲」兇殺的畫面和聲音,則令人思之極恐,寥寥四字,清晰地展示了中國歷史中一大疑案,既模糊又清晰,既曖昧又明確,既無定論又有指向,細部描述的精微,表達出的是一種恐怖的美,簡直就是暴力美學的巔峰。

而且,「燭影斧聲」還在於給讀者最大程度上提供了場景,無需極度的想像,馬上就能感知當時的動態畫面,彷彿身臨其境,這就在讀史歷來平面的敘述中,增添了在腦中「看」的立體維度。

「最大限度地迫近歷史真實」,那是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文物專家的事情。作為普通人,我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煌煌中國巨史,在我眼中絕非發黃的故紙堆,而是承載了數千年中國古代燦爛輝煌的文明與繁榮。

我們今人的優勢在於,能夠據此俯瞰全部統治王朝的政治走向,以及無數歷史人物的工作生活,有驚心動魄的言語和行為,也有瑣碎平常的休閑與消遣。最妙的是,我們可以無限制地將它們肆意開展對比、進行設想,甚至質疑爭論。

在我們的內心,有太多的假如,有無窮的遐想,有欣賞與痛恨,有憐惜與同情,這些溫柔的輕巧心思,與鐵鑄的凝重真實之間的游移比對,就是奇妙的讀史感覺。

.End.

精選好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每一個百毒不侵的人,都曾無藥可救過
價值連城的人生六句話!看完大徹大悟!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