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任正非:在和平年代我們為什麼要隔絕自己?

任正非:在和平年代我們為什麼要隔絕自己?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華為高級副總裁陳黎芳、華為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朱廣平等,在華為深圳總部接受國內媒體採訪。這是自從美國禁令發出後,任正非第一次就目前事態接受國內媒體採訪。

任正非在採訪中回應了目前美國的打壓,稱華為已經做好了準備,5G進程絕不會受到影響,美國政客低估了華為的力量。但也呼籲外界將企業與政客分開,華為依舊十分感謝有過多年合作的美國企業。

關於美國政府

任正非:我們最重要的還是把自己能做的事做好,美國政府的事不是我們能左右的。美國企業必須遵守自己的法律,我們不應該罵美國企業,美國合作企業和我們是共命運的。

關於晶元

任正非:我們需要美國晶元,我們不會去排擠美國,我們還是要共同成長。但如果真的是要獨立,我們的核心晶元都是有的。我們的政策是50/50(即一半一半),哪怕未來美國晶元更貴,我們和美國合作夥伴之間的關係已經維持了數十年。在和平年代我們為什麼要隔絕自己?

關於未來目標

任正非:我們的理想就是站到世界的頂尖去,在最高點上,我們和美國有衝突,但最終還是要一起為人類做貢獻。但後來種種原因,最後我們被迫選擇在山峰頂上和美國直接進行PK。

關於自主創新

任正非:我同意自主創新的精神,但是不同意一步到位自主創新的做法。我們想要朋友遍天下。我們要幫助產業,我們希望美國公司能夠跟我們繼續合作,為人類一起來服務。

我們公司不會出現極端斷供的情況。我們當年判斷這個封鎖可能是兩年左右,我們發現這個時間點因為孟晚舟的事件而提前了。我們春節、五一其實已經開始搶時間準備。這也是為什麼華為現在能夠繼續持續正常運營。

關於貿易戰

任正非:(貿易戰)這個事情還是刺激了中國內部發展電子工業。之前中國的方式是直接砸錢,但是晶元砸錢是不行的,需要砸各種科學家,但是我們自己的教育體系本身有多少貢獻呢?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能開展世界合作呢?我們跑出去把技術找回來不就好了么。我們要創造一些外國科學家回國的路。

極少接受媒體採訪的任正非,因為當前的變局而連連發聲。這也是個難得的機會,能一窺這個傳奇人物。

華為低調,甚至還有幾分神秘,「狼性」企業文化被隻言片語地傳播,外界以及旁觀者有時候免不了妖魔化這家公司,同時也誤解著任正非。

從軍人到商人,再到通信帝國的霸主,任正非作為華為的領導人有著非同一般的大局意識和思想高度。

以下是任正非幾次公開講話摘要,可以管中窺豹,領略一位企業家的智慧和胸懷:

1998年2月20日《我們向美國人民學習什麼》:

美國在這種創新機制推動下,風起雲湧、層出不窮的高科技企業叱吒風雲,企業不論誰死誰亡,都是在美國的土地上,資產與人才仍然在美國,破產只是拴住了法人,員工又可投入新的奮鬥。這種從國家立場上來講的宏觀力量,永恆地代表美國的綜合國力。

我們在IBM整整聽了一天管理介紹,對他的管理模型十分欣賞,對項目從預研到壽命終結的投資評審、綜合管理、結構性項目開發、決策模型、篩選管道、非同步開發、部門交叉職能分組、經理角色、資源流程管理、評分模型……

我們訪問的所有公司都十分重視研發,而且研發要對行銷、技術支援、成本與質量負責任,與我國的研發人員僅注意研發有較大的區別。

企業縮小規模就會失去競爭力,擴大規模,不能有效管理,又面臨死亡,管理是內部因素,是可以努力的。規模小,面對的都是外部因素,是客觀規律,是難以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必然抗不住風暴。

IBM明確技術領先戰略,貝爾實驗室更是如此。所有美國高科技公司的宗旨無不如此,沒有一個公司提出跟在別人後面,模仿的戰略是不會長久的。我們訪問的所有公司都十分重視研發,而且研發要對行銷、技術支援、成本與質量負責任,與我國的研發人員僅注意研發有較大的區別。

世界著名公司,他們是靠研發創造出機會,引導消費。他們在短時間席捲了"機會窗"的利潤,又投入創造更大的機會,這是他們比我們發展快的根本原因。尋找機會,抓住機會,是後進者的名言。創造機會,引導消費,是先驅者的座右銘。

美國由於私人風險投資基金的推動,使得一批一批的志士,如痴如狂地去追求成功。拚命奮鬥是美國科技界普遍的現象,特別是成功者與高層管理者。是由數百萬奮鬥者推動的技術進步,管理進步,服務網路的優良服務,而取得的。不帶有成見去認識競爭對手,認真向他們學習好的東西,才有希望追趕上他們。

《要敢於超越美國公司,最多就是輸》—— 2013年5月17日在片聯開工會上的講話:

福布斯和美國幾個著名雜誌評價,華為對美國的威脅是什麼?為什麼美國這麼怕華為?因為美國企業謀取短期利益,華為能控制人的慾望和貪婪,所以能長遠發展。

我們要敢於超越美國公司,最多就是輸,華為已做出這麼大貢獻了,垮了也無怨無悔。只要努力奮鬥就能瀟洒走一回,我們要敢於拼搏。大時代變化太快,華為這種後發的優勢已開始體現出來,我們要敢於領先、超越、駕馭這個時代。美國怕是有道理的,因為他真正了解華為。

2019年1月17日任正非萬字訪談,回應關於華為的一切》:

如果我們把知識產權當成物權,可能國家的科技創新發展會更加好一點。就是知識產權法若是物權法的一部分,侵犯知識產權就是侵犯物權,這樣的環境有利於原創發明。沒有原創發明,哪有未來的「高通」呢?我們應該認識到,知識產權保護是有利於國家長遠發展的,而不是西方拿來卡我們的借口。因此,我們國家首先要不支持假貨、不支持山寨,而是要支持原創、保護原創。有可能今天經濟發展速度會慢一些,但質量就會更好一些,就會出現越來越有競爭力的公司。

關於網路安全問題,要把信息安全和網路安全區分開來,現在混淆在一起了。華為30年來在170多個國家、為30多億人提供了網路服務,有良好的安全記錄。但是我們還需要不斷進步。我們現在要重構軟體架構體系,朝著「網路架構極簡、網路交易模式極簡、網路極安全、隱私保護遵從GDPR」這四個目標的要求。我們在未來五年大量投入研發費用,做全世界最好的網路。五年以後,年銷售收入可能比今年多一倍多。

因為半徑越大,問題越多。如果我們縮到小小的一點,像農民種地一樣,只有土豆這麼大,外界都看清了,那誰也不會質疑。半徑越大,越看不清,未來10-20年之後的探索我們更加看不清,所以大家的質疑會多一些,但是質疑並不等於有多大問題。另外,質疑也是有價值的,科學家天生就喜歡懷疑,要不他們怎麼會發現新東西呢?他不相信,就會有新發現,所以質疑本身也是前進過程中必然伴隨的副產品。

我們為什麼要走在前面?新技術進入時代的周期變短了。過去是等到科學家做方程,經過五、六十年,終於發現這些方程有用。從電磁理論,又經過五、六十年,發現電磁理論可以用於無線電;又經過了幾十年……今天已經不可能了,這個過程縮短非常厲害,即使不能叫毫秒級,也是極短級。如果我們還是等著產業分工,不進入基礎研究,就有可能落後於時代。

在技術研究上,我們有一個說法叫做「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幹啥?就是我們向谷歌學習,谷歌的母公司賺了錢就去研究很難實現的東西,還研究長生不老葯,它也是為人類社會貢獻,把財富轉移到探索人類社會的未來去,我們也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講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就是向谷歌學來的。就是把錢投出去,探索人類未來。我們支持給大學教授做基礎研究,他就像一個燈塔一樣,既可以照亮我們,也照亮別人。但是我們理解比別人快,所以做出的東西比別人快,僅此而已。

歷史|人文|觀點|思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文讀史 的精彩文章:

毛澤東為啥不同意老同學周世釗入黨?
印象中,我最深刻的三次哭泣

TAG:談文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