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海外經濟學家眾議中國經濟:看好未來發展潛力

海外經濟學家眾議中國經濟:看好未來發展潛力

對於中國經濟,全球經濟學家均認為,雖然也面臨一些「逆風」,但整體將繼續向好。

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4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WEO)中,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獨上調了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

與此同時,海外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的潛力和資本市場、科技發展多有褒評。

調升對中國經濟增速預期

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4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WEO)中,調升了對中國2019年經濟增長的預期至6.3%,比1月的預期上調0.1個百分點。

IMF副總裁張濤稱,中國是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一個被上調經濟增速預期的國家。對於6.3%的增速的含義的理解,至少包括兩方面。其一,6.3%的水平是IMF對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中2019年增速預測中最高的,亦即中國繼續領跑全球五大經濟體。其二,從經濟總量的增加量來講,若中國2019年能夠順利實現6.3%的增速,那麼2019年中國經濟從增量上來講,將創造一個歷史的新高。

綜合上述兩方面,他指出,中國經濟將繼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

IMF研究部副主任吉安(Gian Maria Milesi-Ferretti)此前在IMF和世界銀行春季年會期間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依舊看好中國今明兩年的表現。中國採取了比IMF此前預計的更多的刺激政策,有助於其短期內的增長。

具體而言,他稱,中國已採取了不同以往的財政措施,更加依賴IMF一直以來建議的旨在促進消費的財政措施。

「綜合上述因素,我們傾向於上修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速預期。」吉安稱。

中國今年以來公布的一系列數據也佐證了這一看法。

中國2019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長6.4%,超出預期。進入4月份,從中國整體的生產、需求、就業、物價和企業生產預期等方面的指標綜合變動趨勢來看,經濟運行總體繼續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

IMF財政事務部主任加斯帕爾(Vitor Gasper)也在此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個稅改革有利於可持續增長。

去年以來,中國為深化稅收改革,推出了一系列個人所得稅和增值稅改革措施。個稅改革優化調整了稅率結構,降低了適用3%、10%、20%稅率納稅人和部分適用25%稅率納稅人的稅負,還增加了對於子女教育和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等專項扣除。

緊隨其後,2019年4月1日,四項增值稅改革舉措又同時推出:一是降低稅率。將製造業等行業16%增值稅稅率降至13%,交通運輸和建築等行業10%增值稅稅率降至9%;二是進一步擴大抵扣範圍;三是全面試行期末留抵退稅;四是對生產、生活性服務業進項稅額加計抵減。改革預計可帶來一萬億減稅額。

「這能夠對中國可持續增長做出貢獻。」 加斯帕爾稱,「財政擴張應促進(中國經濟)轉型,並有助於經濟再平衡,包括有利於一直在進行的、目前已初見成效的去槓桿過程。」他還稱,我們歡迎通過財政擴張來支持消費,中國的消費增長是增長模式重新平衡的一部分。

除IMF外,此前,亞行首席經濟學家澤田康幸也曾表示,儘管近年來經濟增速放緩,但中國經濟發展勢頭依然強勁。中國年初宣布的財政改革,特別是個人所得稅和社保改革等利好消息,將有助於緩解預期工資增速疲軟的不利影響,並刺激國內消費增長。他預計,未來幾年,消費仍將是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經合組織(OECD)在上月發布的最新一期《《中國經濟調查》中更預測,到2030年,中國在世界GDP中的佔比將高達27%,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將超過OECD國家。

「儘管增速放緩,中國將繼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持續追趕發達經濟體。」OECD副秘書長盧德格·舒克奈希特指出,預計中國經濟仍將在今明兩年保持6%以上的增速,中國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高級經濟分析師何天婕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中國第一季度工業和房地產數據的意外上漲,我們上個月將中國2019年GDP增長預測從此前的6.2%上調至6.3%。 但全球保護主義再度升級給未來幾個季度帶來更多下行壓力,我們將中國2019年GDP增長預測重新調回6.2%。

她並指出,中國最有可能通過調整其宏觀政策立場來抑制保護主義的影響,特別是通過增加基礎設施支出和整體信貸。

中國資本市場、科技發展潛力大

在整體看好中國經濟的同時,海外經濟學家還普遍認為,中國資本市場與科技發展潛力巨大。

近年來,中國陸續推出了一系列進一步開放資本市場的措施,使得中國的資本市場呈現出雙向開放、擴大開放的格局。

2018年,首批234隻A股正式納入明晟(MSCI)指數,富時羅素(FTSE Russell)也宣布將A股納入其全球指數體系,滬深港通的每日額度分別擴大了4倍,中國證監會首次允許外方在合資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中擁有51%的股份,原油期貨上線交易。

進入2019年以來,MSCI決定將A股大盤股納入因子由5%提高至20%,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被正式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備受市場關注的科創板正式落地,新通過的《外商投資法》傳遞出中國金融領域擴大開放的積極信號,將在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IMF中國團隊負責人、亞洲及太平洋部助理主任詹姆斯·丹尼爾(James Daniel)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指出,「我認為金融開放能給中國經濟帶來很大前景。」

他同時表示,中國的股市和債市雖然規模是全球最大的,但與中國的經濟體量相比,還是相對「欠發達「,仍有增長空間。

「通過讓中國的股市、債市進一步增長,中國可以多元化其融資渠道,並獲取更多(資本市場)專業知識和能力。」他稱,這也意味著中國需要吸引更多外資,為此,中國需要——事實上也是中國目前正在做的——採取更多國際最佳實踐,提高透明度,提升外國投資者信心。

「我們認為中國的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有很大的(進一步)開放的潛力。」他總結道。

上述OECD報告預測稱,「中國進一步放開國外直接投資至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將為其在10年內帶來人均GDP3.9%的增長、長期(累計)可達10%的增長。」

舒克奈希特表示,新外商投資法的落地與中國的進一步開放密切相關。隨著更多外資企業的進入,中國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這將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的好處,比如,引入更多專業化人才,刺激本土企業提高效率,為中國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等。

瑞士再保險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安仁禮(Jerome Jean Haegeli)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預測稱,到2030年中期,中國會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和保險市場。

「發展保險市場和經濟改革是中國進一步提升經濟韌性的關鍵。」他並稱。

除了資本市場,中國近年來在科技領域取得的成就及未來發展空間也為海外經濟學家和機構有目共睹,並吸引了不少海內外投資。

翼迪投資(Idinvest)亞洲企業發展主管穆索隆(Solomon Moos)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包括法國企業在內的外企對投資中國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其中一個原因即是,「如今中國擁有例如支付寶、微信支付等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創新技術,而這只是中國目前在某些產業擁有引領全球的創新技術的一個小例子。海外投資者可以從中國獲得能夠擴展至全球的強大的創新解決方案。」

漢領資本(Hamilton Lane)香港辦公室的董事總經理夏明晨也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坦言,過去10年,全球在科技領域圍繞著互聯網以及相關應用、互聯網消費、互聯網經濟投資很多,孕育了一批很好的獨角獸企業和新的商業模式。而這點在中國特別明顯。

此外,他稱,「中國的很多行業,包括製造業、服務業的生產效率還較低。而如今,已湧現出很多全球美元私募股權基金(PE)的投資,試圖利用科技技術,包括軟體、人工智慧、自動化機器人、大數據等來改變或者提升企業的效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2019浦江創新論壇近期舉行,致力打造科技創新重要信號釋放地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