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犍陀羅藝術的殿堂: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館的浮光掠影

犍陀羅藝術的殿堂: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館的浮光掠影

有這樣一種藝術,它由軍事征服帶來,卻表達和平;它融合東方的思想,西方的手法,表達了對於崇高理想的追求;它通過柔和的線條,將頑石變成了具象的美。這種矛盾又和諧的藝術就是犍陀羅(Gandhara)雕塑。

白沙瓦(Peshawar)是巴基斯坦邊境的一座古城,距離阿富汗僅40千米,距離中國400多千米。自古以來它便是商貿和文化重鎮,連接著南亞和中亞之間的貿易往來。

古梵語中,白沙瓦的意思為「百花之城」,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述了在公元6世紀,西行至犍陀羅國的所見所聞,稱這裡「谷稼殷盛花果繁茂」,但同時「僧伽藍千餘所,摧殘荒廢蕪漫蕭條。諸窣堵波頗多頹圮……」

白沙瓦曾是犍陀羅國的首都,作為犍陀羅藝術的發源地,白沙瓦博物館保存了世界上最多的犍陀羅藝術造像和藏品,這些難能可貴的雕刻作品,全都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珍寶。想要明明白白地欣賞這種上乘的藝術品,首先得了解犍陀羅的含義。

犍陀羅的歷史犍

陀羅雕塑,顧名思義,來自犍陀羅,這是一個湮沒在歷史中的古國,在中國史書中,它被稱為「乾陀羅」「香風國」等。

公元前1500年左右,犍陀羅人就生活在喀布爾河與印度河之間的廣袤土地上,後來犍陀羅人渡過印度河,擴張到旁遮普西北一些地區,此後他們佔據了東西要衝,成為了波斯和印度交通的中轉站。

公元前五世紀,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將古波斯的領土擴張到中亞和南亞,犍陀羅成為阿契美尼德王朝領土的一部分。

公元前三世紀,由於地處絲綢之路的交通節點,犍陀羅國力日漸強盛。

公元前327年,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大帝開始向阿契美尼德王朝進攻,由此展開了長達十年的東征。亞歷山大擊敗波斯後,一路向東,並在他征服的每個地區都留下了大量的希臘人,這些來自愛琴海的異鄉人,與當地人通婚,將基因、文化和手藝留在了亞歷山大走過的每一個地方。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希臘人開始和犍陀羅王族通婚,犍陀羅開始了希臘化過程。與此同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遣佛教僧人到犍陀羅國傳道,希臘文化和佛教文化在犍陀羅國得以融合。

從公元前二世紀開始,犍陀羅不斷受到帕提亞人、斯基泰人的影響,後來貴霜帝國開始統治犍陀羅,直到公元241年,薩珊波斯擊敗貴霜,犍陀羅又成了波斯帝國的附庸。

在數百年的歷史長河中,犍陀羅不僅成了各族群混居的地方,當地文化也糅進了古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古波斯文明,以及其他較小的文明。犍陀羅雕塑、建築、繪畫中保留了多種文化的痕迹,這種融合了數種文化元素的藝術風格,最終被定名為「犍陀羅藝術」。

犍陀羅藝術的特點

犍陀羅藝術的系統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貴霜王朝統治時期,也就是公元前一世紀左右,至公元八世紀時逐漸消失。

早期佛教藝術的形式大多為高塔、菩提樹、腳印等,沒有擬人化的形象,由於受到希臘造像的影響,擬人佛像開始出現,並可以看出佛陀造像的創作多有模仿希臘藝術的痕迹。

這一時間以阿波羅雕塑為範本的深目高鼻、身披波紋狀布衣的佛陀造像,不僅身形健壯,姿態端正,五官特徵明顯,具有較強的立體感,而且在雕刻主題中,還加入了頭背部的光環、地中海風格的捲髮和髮髻等細節,這與中印度佛陀造像有明顯區別。

犍陀羅藝術對中國的影響

犍陀羅地處文化交融的要衝之地,憑藉地緣優勢和古代成熟的商道線路,犍陀羅藝術成為影響四鄰的跨區域文化現象。

尤其是通過絲綢之路,將其藝術形式傳入中國西域的龜茲、焉耆、高昌等,甘肅地區的武威、麥積山、炳靈寺等。我國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的佛教造像也表現出犍陀羅式風格。

關於犍陀羅藝術起源的爭論

早期的犍陀羅造像,面部僵硬,線條生澀,很難看出西方美學中的自然主義觀念。因此,是西方文化的注入,觸發了犍陀羅佛陀造像的初創,還是犍陀羅造像在不斷完善中融入了西方元素,還值得商榷。

文中圖片全部拍攝自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館。拍攝者馬雪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廁讀大歷史 的精彩文章:

英國發現隋朝時國王墓,隨葬品豐富,跟中國帝陵對比耐人尋味
歐洲發現七具原始人殘骨,全部被啃過,考古學家:人類乾的

TAG:廁讀大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