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太潮了!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一起老去,死後葬在一起

太潮了!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一起老去,死後葬在一起

太潮了!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一起老去,死後葬在一起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人世間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和愛人,還有最好的朋友,一起慢慢變老。

當你在為養老憂慮時,在中國台灣,一群50歲上下的中年人,已經開始籌劃他們美好的老年生活……

一般人想到養老,多半會想到要存錢,才有安全感。

然而,50多歲的李偉文卻認為,在人生的快樂存摺中,錢不需要太多,「朋友」才是豐富老年生活的泉源。

因此,他從三十幾歲起,就進入準備退休的進行式。

自然,他花最多心思準備的,不是金錢,而是可以一起老去的朋友們。

他還發起了一個「一起變老」俱樂部。

12個家庭,他們相約一起住,一起結伴老去,死後還要一起葬……

太潮了!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一起老去,死後葬在一起

這是某一天,李偉文和朋友們一起旅行時,突然靈光一現的產物,卻一下子擊中了大家的心。

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想法,於是,想法就變成了現實……

前幾年,李偉文與一群老友,一共12戶,做了一個重大決定。

這群大多50歲上下的壯年人,共同集資,在台南市選了一塊地,自建一棟老人公寓,取名為「蝸居」,決定一起實踐老年的理想生活!

太潮了!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一起老去,死後葬在一起

李偉文

1961年生於台北的李偉文,畢業於中山醫學院牙醫系,他是一個相當另類的牙醫,他的牙科診所被他打造成了一個社區圖書館,他每天相當於在圖書館裡給人治牙。

而且他不像一般醫師總是被工作塞滿,因為除了治牙這份工作,他還有許多事想要去做,「一生玩不夠」是李偉文的座右銘。

太潮了!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一起老去,死後葬在一起

在不同人生階段,李偉文有不同的玩法,也因此交到不少好朋友。

他與朋友成立荒野保護協會,上山下海,推動生態保護與環境教育。

太潮了!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一起老去,死後葬在一起

之後他又成立靜態的電影欣賞會,由朋友開放家中場地,一個月相聚看一次電影,一起在電影中分享人生況味。

這讓他感覺到志趣相投的朋友的魅力,他的生活中絕少所謂的酒肉朋友。後來又成立了「夏瓣生聚樂部」。

為什麼叫「夏瓣生」?李偉文笑著說,由於成員們大多年紀來到50歲上下,這三個字的諧音就是「下半生」。人生如果是春夏秋冬,他們希望50歲還像夏天,仍像盛開的花瓣一樣燦爛活著。

太潮了!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一起老去,死後葬在一起

2012年開始,夏瓣生開始實施「蝸行台灣」構想,他們想像蝸牛一樣慢慢地走,以徒步方式,「走進」台灣地區的風景之中,而不像旅行團往往只是走馬看花的「路過」。

李偉文計劃用五六年的時間,將台灣環行一遍。

一次台南蝸行,給參加的成員留下了驚艷的印象,台南的美食、巷弄文化與藝術人文氣氛,令人流連忘返。

與台北、高雄這樣的城市相比,節奏緩慢的台南,是一個宜居的地方。

於是,有人提議:「大家乾脆到台南蓋一棟退休後一起住的房子吧!」

沒想到,真的有許多人響應,大家開始認真起來,一起去看地,還走訪台灣的養生村與老人住宅。

最後,他們決定,在台南買一塊空地,準備自建一棟老人公寓,作為蝸居基地!

太潮了!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一起老去,死後葬在一起

李偉文說,他們選擇在城市,而不是農村,是更為現實的選擇,因為到了七八十歲後,大家不會有體力種田。

此外,也要考慮交通、醫療資源及其他生活便利性,台南是個理想的聚居之地,最重要的是,整棟公寓,住的都是自己的朋友!

太潮了!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一起老去,死後葬在一起

一共12個家庭決定參與進來,他們都是李偉文的知交老友,大多50歲上下,他們給預備建設的公寓取名「蝸居」,決定一起實踐老年的理想生活!

李偉文說,一群老人在一起,有共同的回憶很重要。

他曾看過很多人事業成功,拼上全部時間,老時卻很寂寞。

他希望老了後,能跟有共同記憶的老朋友一起消磨時間「和情侶、和家人在一起,不做任何事情,本身就有意義。」

「我們可以不斷交新朋友,這沒有錯,但新朋友有一個大麻煩——沒有過去共同生命的經驗,會有孤獨的感覺你講過去的經驗別人聽不懂。」

太潮了!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一起老去,死後葬在一起

12家人各司其職,共同建設老年時的共同家園。12家人裡面,

有人是做建築行業的因此他們選擇自己規劃,自己蓋,自己住,自己去想像未來……

負責設計的是建築師李兩成,他在考慮老年住宅時,覺得不應只想到無障礙空間等,重點是人與人的關係。

他設計的公寓,公攤面積大於30%,一樓是一座開放的公共空間。

此外還有共同的書房、食堂,還有晒衣場,能夠每天一起做飯、吃飯、洗衣等,增加人與人交流接觸機會。

蝸居成員卧虎藏龍,橫跨醫界、銀行、出版、建築等領域,有人很懂爵士樂、有人懂網路,未來將集合大家的長才,開不同課程,成為台南一個文化活動新據點。

太潮了!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一起老去,死後葬在一起

「蝸居」設計圖

除了要與朋友老了一起住外,這群朋友也計劃死亡後,還要一起葬!

由於荒野保護協會的背景,這些朋友大多愛好自然,曾經一起踏過許多森林溪谷,未來希望選擇樹葬,將骨灰回歸於自然中。

李偉文說,樹葬是最環保的方式,過去不合法,現在政府已積極推動。

他與好朋友們,打算把葬禮的錢省下來,一起合買一塊自然棲地,只要把地買下來,當地就不會開發,能保留住美麗的大自然。

李偉文還認為,倘若祖先都葬在相同地方,子孫就自然會來這個地方祭拜。將來孩子們也可以和他們的父母一樣,

互相成為老朋友,才是名副其實的「友誼長存」。

太潮了!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一起老去,死後葬在一起

李偉文說,他三十多歲時就設想過,如何才能讓過去有共同生活經驗的朋友,老了之後,住在一起後來發現,這不困難,很簡單啊。

坐在綠意盎然的大自然里,披著金色的陽光,

李偉文說:「人跟人的互動,是幸福感的來源。你很有錢,家財萬貫,可是你周邊只有聽不懂你話的外佣,很凄慘!」「你沒什麼錢,可是你想吃小吃可以去吃,周圍有很多好朋友,每天可以東聊西聊,每天有人跟你抬杠好快樂!」

太潮了!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一起老去,死後葬在一起

現在許多中老年人的子女不在身邊,養老靠子女成為一種奢求。很多中老年人在外面搞聯誼活動時熱熱鬧鬧,回到家卻冷冷清清,「因為都是空巢老人。」

作為一種新的養老模式,老人們結成夥伴,彼此照顧,既減輕了兒女的負擔,也消除了老人晚年的孤獨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養老模式。

太潮了!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一起老去,死後葬在一起

最近,一個中國抱團養老樣本被刷屏。

浙江餘杭的王阿姨老兩口,住著 200 多平的三層農家小別墅,子女們工作忙,平時感覺很冷清。今年 5 月,她看到媒體對「抱團養老」的報道,也想親自試一試。

經過交流、面試和相互選擇,目前王阿姨的農家小別墅里一共住著7戶人家(包括王阿姨夫婦),大家互助互愛,生活和諧。

這可能是中國首個「抱團養老」的成功案例。一石激起千層浪,消息一出,一下子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很大關注。

抱團養老6+1成員名單——

房東:朱大伯 77 歲,中學教師;王阿姨 73 歲,化工廠廠長。

房客:周大伯 73 歲,電信行業職工;金阿姨 62 歲,工人;葉大伯 67 歲,首飾匠;俞阿姨67歲,工人;趙大伯(小)67歲,做外貿;許阿姨62歲,工人;趙大伯(大)73歲,醫生;胡阿姨73歲,醫生;張大伯61歲,木匠;高阿姨51歲,工人;王阿姨(小)68歲,工人,丈夫已過。

太潮了!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一起老去,死後葬在一起

農家小別墅有三層樓高,屋前小院別有洞天,大門口綠意盎然,中間有巨石作為照壁,院子里的停車場,能停 4 輛車。

院子有院前、院後,有菜園子,有小花園,有看院大狗,環境優雅。

太潮了!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一起老去,死後葬在一起

院子里有兩條小狗負責看家護院,其中一條前幾天剛當了媽媽

晨練有院,下棋有伴。

陽光和煦,小別墅的大門關著。門口一個大伯在專心看報紙察覺。屋子很安靜,只有一隻小狗在汪汪叫。

大伯姓趙,67 歲,他說自己年紀大了,在家裡也沒什麼事情,抱團養老人多熱鬧,就來了。

再仔細一看,裡頭一樓靠東的窗戶邊,還有兩個大伯借著陽光,安靜地下象棋。他們分別是房東朱大伯和房客周大伯。

棋下了半個鐘頭,勝負未分。

問到為什麼參加抱團養老?周大伯笑笑說,「主要是我老太婆,她喜歡打麻將,要過來,我就陪她一起過來了。我們有一個女兒,嫁在廣東。」

他說,房子是 2010 年兒子造的,建築面積 200 多平方米,他們請了搞別墅的人設計,總共花了 200 萬元,採用大量落地玻璃,房子裡面明亮通透,哪怕是朝北的房間,採光也一樣好。

「別墅一共 8 個房間,這幾戶住進來,剛剛好。」朱大伯說。

吃飯AA制,菜肴豐富,不對付

大伯帶記者進屋參觀,先去了一樓餐廳。

「我們吃飯就在這張大桌子上,新買的!」大伯指著桌子說,大家吃飯都在一起吃的。

大伯走進一樓一個房間,掏出一張紙,寫著 12 月份「抱團養老伙食費」,每個名字後面的空白處都打了很多鉤。有幾天有幾個人會空著,表明那天他沒吃。紙上面記了每個人用餐金額。

據統計,半年來每人平均每月伙食費 400 元左右。

太潮了!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一起老去,死後葬在一起

12月份 1~16 日抱團養老伙食費 2271.7元(13 位老人)

「一個月下來,一個人吃了幾天,每天吃多少,我老太婆都記在這張紙上。」

「我們魚肉鴨什麼都吃。螃蟹過節的時候也吃。他們的小孩也來看過,他們的小姐妹、朋友、同事、同學都來,他們朋友來吃飯,記賬記在各自身上,大家沒什麼異議。」

打牌、游泳......愛好有伴兒,不孤獨

記者問大伯,您老伴怎麼沒看到!大伯頓悟:「忘了介紹了,她呀,正在樓上打麻將呢!」

走上二樓,一下子熱鬧起來——麻將碰撞的聲音不絕於耳,打麻將的人用杭州話開心聊著家常事。

四位女士在打麻將。除了王阿姨,還有周大伯的愛人金阿姨、趙大伯的愛人許阿姨、葉大伯的愛人俞阿姨。

太潮了!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一起老去,死後葬在一起

四位女士在 2 樓的棋牌室打麻將,這一局是73歲的房東王阿姨(右2)和了

葉大伯怎麼沒看到?「他去倉基新村游泳去了!」朱大伯說,另外,有一對醫生夫婦旅遊去了,有一對到諸暨喝喜酒去了,還有一個是單身的(老公去世了),到小姐妹家玩去了。

原來大屋子裡有 7 個人在家:3 位男士先前都在一樓,4 位女士都湊在一起打麻將!

生病了,互相照顧。

關於抱團養老,女士們聊起來滔滔不絕——

房東太太王阿姨說:「先前有 100 多報名嘛,只挑了 4 戶,有幾戶一定要報名,就讓他們來了。

有一個人,愛人走了,比較孤單,到我這一看一定要來,我就把棋牌麻將移到別地,讓她住了。但是衛生間要跟別人拼的,那一家同意,入住人數就這樣增加了。」

金阿姨說自己腿摔斷了:「我下樓滑了一跤,因為搞衛生的水沒擦乾淨。腿斷了在這裡一點都沒有問題,大家都幫忙的,送我到醫院去,吃飯又送到房間,送了兩個月,我住在三樓的。」

俞阿姨犯過心臟病:「也不是突發情況,當時就是心裡有點不舒服,大家都幫忙了,去醫院檢查一下沒什麼事情。大家都很好的,他們都爭著要送我去,最後兩個人送去了……」

太潮了!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一起老去,死後葬在一起

下午,房東朱大伯和葉大伯、趙大伯一起,在院子里打香泡

7個老年家庭是怎樣快樂生活在一起的?

從每個大伯、阿姨的笑容上,從他們放鬆的肢體語言上,顯然可以印證朱大伯發來的那句話:「我們大家都過得很開心……我們融合在一起,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半年下來,他們為什麼能成功?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答案。

房客趙大伯:這裡具備了最好的硬體條件和軟體條件

一開始是在門口看報的趙大伯說抱團養老,硬體軟體缺一不可,而朱大伯這裡兩者都有!

軟體指的是房東。

趙大伯說:「我們房東(朱大伯)原來是學校里的英語老師退休,浙大外語系畢業,他太太(王阿姨)原是化工廠的廠長,有一定管理能力。他們孩子都已經長大了,在外面工作,一個星期回來一趟。他們是當地人,造這麼大房子對我們城裡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房東需要一定的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你想,大家四面八方湊在一起,互相都不認識,性格脾氣習慣都不一樣,有的時候,嘀嘀咕咕的事情就很多呢,你不讓我、我不讓你怎麼辦?需要他們(房東)出面的!房東是主心骨。」

二樓的婦女麻友們對房東太太也是讚譽有加。

金阿姨說:「我們這個大姐(王阿姨)哦,對我們挺好的,跟對家裡人一樣,就好像我們的大姐姐一樣!」

王阿姨臉紅彤彤的:「我只是小區裡面的樓道支部書記……還沒下!他們不願意給我下,我說明年改選的時候換下吧,我要養老了!」

王阿姨短髮銀白,舉止就像鄰家老太,很謙和;而朱大伯戴著雷鋒帽和眼鏡,既斯文又親切。

太潮了!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一起老去,死後葬在一起

每個房間都有的衛生間

太潮了!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一起老去,死後葬在一起

許阿姨的化妝品整齊地放在衛生間的洗手台上

硬體便是指設施條件。

趙大伯說,房子很大,每一戶房間都帶有衛生間,各人隱私得以保障,「硬體設施很重要,否則,你要上廁所、我要洗澡怎麼辦?」

另外,每個房間都有空調、網線、電腦,和酒店差不多。

太潮了!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一起老去,死後葬在一起

周大伯在自己房間玩電腦

他們菜園裡種了些蔬菜。「對面還養了幾隻雞,吃剩不要的東西,餵雞!」趙大伯捂嘴樂了,「院子也比較大,每個人有活動空間,散散步,打打拳,互不衝突。」

每個人都可以互不干擾,但吃飯大家必須在一起。因為相處融洽,大家很珍惜每頓吃飯時光。

太潮了!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一起老去,死後葬在一起

能曬被子的露台

房東朱大伯:全靠大家支持啊!

房東朱大伯聽了大家的話連說不敢當,「全靠大家支持啊!」

「能做到的我盡量做,比如說,網線,原來的效果很不好,網速慢,後來換了一個品牌,一百兆流量的,一個月100多塊錢。

這些費用大家都分攤的。他們電視機要怎麼樣的,我都可以搞來。吃飯桌子不夠大,重新搞來一個大的。」

朱大伯說,如果房東給力房客不給力,事情一樣辦不成。「比如有些人的要求我就做不到了,超出能力範圍時,大家也能體諒。」

他說,特別幸運能認識這麼多房客,他們都是不同行業的專家。「比如上網方面,我這裡有個專家,很內行的,就是跟我下棋的那個周大伯。他以前在電信行業干過,大家拜他為老師。

「有個小張老師,修修補補的比較懂,他以前是木匠。他看到我三樓晒衣服的露台地板破了好多,拎起榔頭就幫我敲,敲了好幾天才修好呢!

「還比如洗衣服,有一戶人家帶了洗衣機過來,誰身體不好了,他說你放在那邊,我來洗!洗衣服這一點,幾個老太婆都蠻好的。」

所有人:入住前簽署協議,強調隱私、包容。

趙大伯是個筆杆子,房東朱大伯便讓他擬了 11 條抱團養老協議。

協議書對衛生綠化、不打聽個人隱私、房屋租金、伙食費、值日等方面做了規定,所有參與抱團養老的人都有簽字,落款時間:2017 年 11 月 1 日。

朱大伯說:「我們有協議,其中有一條是說,住在這裡要跟大家都包容在一起,如果大家對你們意見很大,大家要請你出去,作為房東也無能為力。」

協議要求,不要講人閑話。

協議中強調了隱私。就連病史,房東在房客入住的時候也只是大致了解了對方病歷,細節不怎麼在意。

一周值日一次。

大家一起想出了值日制度,每戶人家一個星期值一天班,包括房東。

做什麼呢?朱大伯說:燒早飯,燒開水,去買菜,幫廚,洗碗,晚上把垃圾倒掉。其他人願意幫忙的可自願。

「比如買菜,星期一輪到你們兩夫妻,前一天晚上吃飯的時候,大家商量好明天吃什麼菜啊,你們值日的時候就去買。「買菜的籃子放在一個地方,我老太婆提前一天給籃子里放好200塊錢,多退少補。」

用房租雇了3個工人。

這次抱團養老,朱大伯夫婦向房客收取一定的房租,他們用這些房租雇了 3 個工人。

「很多鄰居不理解,說你造房子,自己不住,叫人家來住……他們以為我們賺錢了,但我們都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他交 1200,你交 1500,收來一共六七千。剛好夠 3 個人的工資。」周大伯說。

「我通過親戚去找了 3 個附近農民。一個是做飯的,月工資開 2000 元,每天中午、晚上給我燒幾個菜。

請來一個園丁,負責種菜和修剪、打掃院子,月工資 2000 元。內室也請來 1 個人打掃,一周來搞兩次,工資 1200 元。剩下的錢,我另外還要為他們添置東西。」

「還有人說,現在外面在拆遷,房子租很多錢呢。我說錢我夠了,我和我老太婆都有退休工資的。」

不過,吃飯另算,按吃的天數算,平均每個人四五百元一個月。「這個大家都能承受,自己在家吃這點錢還不夠吧,這裡人多,伙食是人越多越好搞,豐富。」房客趙大伯說。

你身邊有沒有很好的朋友,你有沒有打算和他們一起養老,一起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速讀 的精彩文章:

社會丨網傳圓通快遞員猥褻女顧客?警方:已經抓了!

TAG:環球速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