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300元的基因檢測,靠不靠譜?

300元的基因檢測,靠不靠譜?

*為配合2019新一線城市排行榜的發布,明天我們的微信將推遲半天推送,同時晨報暫停一天。明天下午見!

記者 | 劉娉婷 張歌

編輯 | 倪妮

如果只需花費不到300元,就能檢測出你的祖源、提前預測未來可能患有的潛在慢性疾病風險,甚至檢驗出你身體內所包含的成功基因等上百個與基因相關的項目,你會嘗試嗎?

23歲的張靜婷的答案是肯定的。去年11月,出於好奇,張靜婷花費了250元在某電商平台上購買了個人基因檢測組與分析服務商微基因的「檢測標準版2.0」套餐。套餐包含祖源分析、運動基因、營養代謝、健康風險等9大項解讀報告,並打出了「全方位探索獨一無二的你」的slogan來吸引消費者。「覺得挺有意思的,價格也能夠接受,就下單了。」張靜婷說。

很快,她收到了品牌寄來的唾液採集器。按照操作步驟,她提供了1毫升唾液並寄了回去。5天後,張靜婷通過微信里獲得了一份長達900多頁的電子報告,其中包含200多條檢測結果。

從內容上看,這更像是一份體檢報告。從報告中,她得知自己不擅長吸收牛奶中的某些成分、對咖啡因較為敏感、未來容易患有骨質疏鬆症,要注意補鈣等等。而這並不是最終結果,她被特意告知,隨著數據量的擴大和數據分析能力的提高,這份報告會不斷更新。

自古以來,人類就熱衷探索關於自身遺傳與進化的奧秘,而基因是解開遺傳密碼的重要載體。如果探究基因檢測的歷史,能夠追溯到1985年由美國科學家提出、於1990年正式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2003年,人類基因組最終版本的完成,預示著人體中95%的基因組能夠被測序,由此,基因檢測的商業化大門也被悄悄打開。

過去20年中,基因檢測的成本在不斷下降。2000年,人類第一個全基因組測序花費了27億美元,到2016年,美國基因檢測公司VeritasGenetic已經將全基因組測序的成本控制在999美元(這個價格包括基本的報告,但並不包含詳盡的解讀和後續服務)。

除了全基因組測序,更適合大眾消費者、針對某些重點項目的基因檢測服務也陸續出現。2006年,當時還是Google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妻子的安妮·沃西基,在矽谷創立了互聯網基因測試公司23andMe,主要為大眾消費者提供99美元的個人DNA檢測服務。

2010年前後,國內也出現了一些複製23andMe模式的公司,例如創立於2008年的iDNA。之後還有華大基因、貝瑞和康等,但它們都更注重於線下的推廣和銷售,比如和一些醫院以及高端體檢中心合作。隨後,更多面向C端、打出「消費級基因」旗號的公司誕生。在資本的加持和助推下,至今,還不斷有新玩家帶著新技術入場。

2018年12月26日,華大基因完成雲南省首個無創高通量基因檢測實驗室建設。

成立於2014年的微基因於2018年1月完成B輪融資,據官方公布,當時其用戶數量已經達到10萬;2015年,23魔方在成都成立,在2018年3月獲得由經緯中國領投的1億元融資後,時隔2個月又獲得了6200萬元的B3輪融資;2018年11月,由貝瑞基因和香港基因檢測公司Prenetics聯合投資的CircleDNA圓基因成立於北京,今年4月中旬,它剛為三款新產品的發布舉行了一場發布會……

它們推出的項目其實大同小異:既有祖源、遺傳特質、營養分析等屬於各個品牌的基礎項,也不乏癌症風險、神經精神疾病風險等看上去頗為專業的檢測項目。從對咖啡因的偏好,到患上某種癌症的幾率,用戶都能通過消費級基因檢測測出來。

至少從數據上看,這是一個存在巨大消費潛力的市場。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中國累計參與消費基因檢測的人數已達到30萬,行業規模達到158億元,同比增長23.4%,而2018年參與檢測的人數已經上升到100萬,預計2018年市場規模在207億元左右。

消費級基因檢測的價格為什麼能這麼低?

在雲呼科技CEO陳小兵看來,想要創辦一家基因測序公司並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某種程度上,大家的技術都能做,關鍵在於數據的分析能力」。雲呼科技是一家基礎醫療產業資源互聯網平台,能夠同時為醫院和消費者提供基因檢測和數據分析服務。

簡單說,大眾消費級基因檢測通常由一張晶元完成,晶元上分布的位點限制了用戶能夠解讀哪些項目。這些晶元決定了產品的內容,並且不能夠二次使用。

因此,各家公司使用的標準晶元決定了品牌的技術壁壘。讓基因檢測費用降低到大眾門檻,最為重要的就是測序儀器成本和晶元成本的下降。而目前國內消費級基因所使用的晶元,位點的分布通常在5000個左右——這是晶元經歷過本土化改造的結果。

23andMe使用的標準晶元是由iiiumina公司提供的,上面有90萬個位點。2012年,360基因公司CEO趙偉在上線第一代產品時,完全複製了23andMe的產品模式,甚至包括報告的展現形式。

但其市場反應並不好。趙偉再次仔細研究了23andMe的模式,包括它與用戶之間發生交互的地方在哪裡,哪裡可能會是用戶的興趣點。最後發現,將這樣一個產品模式完全複製到中國是不合適的。

問題就出在那張標準晶元上。首先,其成本比較高,儘管上面有90萬個位點,但解讀時用到的位點也就幾千個。趙偉發現,在她之前,包括很多基因檢測公司的思路都是實驗室模式,「也就是說,實驗室有什麼,我們就向用戶推廣什麼產品,但其實我們應該真正從用戶角度出發。」比如孕期女性,其實更想知道的只是關於自己和小孩的信息。

趙偉意識到,在目前的科研成果的基礎上做延伸,把需要的位點植入到晶元中去,做一個定製化晶元,才是市場化的產品思路。2013年3月,360基因推出的二代產品就是與iiiumina公司定製的晶元,它只設置了幾千個位點,檢測成本也隨之降下來。

雖然消費級基因檢測本身的技術門檻不高,但關鍵的問題在於如何在獲得大規模用戶後依然能夠保質保量地完成基因檢測。為了保證檢測周期、控制質量與成本,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自建了檢測中心。該檢測中心實用面積超過600平方米,且能夠實現年處理樣本45萬人的能力。

總之,早期一批公司的摸索,奠定了消費級基因最初的產品模型以及自建實驗室的嘗試。但市場擴大的另一面,也帶來了一個新興市場在爆發期不可避免的問題——高度同質化。

如何在基因檢測領域樹立「品牌」?

為了大規模獲取用戶,2017年8月8日,23魔方將全套檢測「祖源 遺傳健康」的價格從999元降到了499元。一半價格的壓縮迅速引發了同行的跟進,WeGene也將原本999元的基因檢測產品降至499元。

雲健康首席技術官兼全球業務拓展負責人郭大成曾在接受《第一財經》YiMagazine採訪時表示:「目前消費類基因測序的價格普遍比較低,一方面是技術本身的發展使得基因檢測成本下降了,同時也是越來越多的同類公司不斷競爭,從而壓低整體市場價格。」郭大成的博士論文就是對基因組學技術做基準測試。

在圓基因CEO嚴峻看來,2018年年底到2019年年初,是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真正意義上價格戰的開始」,他認為,同質化的根源在於檢測技術相似,導致大家產出的內容無法差異化,必定引起價格戰,而大家想要去爭搶市場份額,只能把價格往下拉,尤其現在還不斷有新玩家入場。

而在決定進入市場時,如何尋找差異化的價值點是他首要考量的問題。「如果不能差異化,這時候進入市場完全沒有核心競爭力。而只是在不斷的價格戰中,讓公司在營運層面產生很大的問題。而能夠產生差異化還是要回歸技術層面,用與其他公司完全不同的檢測技術,更加專業和全面。」嚴峻說,同時,他認為目前的基因檢測市場上還不存在像其他消費市場上那樣的「品牌感」——「比如提到咖啡,大家第一時間就會想起星巴克」。

找到差異化是在基因檢測領域樹立品牌的關鍵。

圓基因在引入WES全外顯子組基因測序方法後,選定從「專業」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切入,同時在新產品發布會上,邀請明星背書,通過這種方式建立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度。「現在很多品牌更多是滿足消費者的好奇心和娛樂功能,但消費者其實不會在意自己到底購買的是什麼品牌,使用了什麼樣的技術,消費者對基因檢測的認知也需要被教育。」嚴峻說。

而雲呼科技的CEO陳小兵也關注到同質化的問題,他的解決方法是,選擇繞開基因檢測已經相對普及的大城市,直接從基因檢測未來的增量市場進入,將目標市場下沉到三線及以下的城市。

據陳小兵統計,目前市場上大約有1000多家從事基因檢測生意的公司,但基層醫療機構佔比達到93%以上,是最大的潛在市場,覆蓋用戶人口數在8億左右。「創業公司總是要找捷徑,不能說其他公司扎堆的地方,你再去創業,根本沒有機會。而且我們產品本身只要幾百元,低線城市的年輕人可以接受。」他說。

在「基層城市」推廣時,雲呼科技採用的也是滲透力較強、精準度高的地推和專家推介的方式。例如,在婦女節、兒童節、重陽節等特殊節日,雲呼科技會有團隊滲透到社區中擺展架向當地居民介紹產品,也有商務拓展團隊與醫院的醫生溝通,通過醫生引導消費者關注基因檢測的重要性等。

除了報告,基因檢測公司還能提供什麼?

2015年,23andMe曾以60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用戶的基因組數據給Genetech(美國基因工程技術公司)。其實不難理解這家公司的做法——基因數據與微信和支付寶背後的數據潛力類似,屬於生命的數據化,而當生命數據可以被運算後,將會產生很大的想像空間。並且,接受我們採訪的基因檢測公司都坦誠,這是一門復購率較低的生意。目前,他們都在探索除了基因檢測報告之外的產品價值,即一家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商業模式。

23魔方CEO周坤認為,售賣數據並不會成為23魔方的商業模式。「賣數據除了會受到大量輿論質疑外,關鍵從商業利益來講,這個生意太小了。」在他的規劃中,這部分數據的運算可以提升藥物研發效率,也可以通過提升疾病預測率提高保險控費效率等。

圓基因的嚴峻也同意這點。「目前行業中用晶元檢測出的數據,本身質量沒有那麼高,因此即使拿到用戶數據,到底數據存在多大的價值也是要打問號的。」

他將「報告後的市場」瞄準為消費者提供後續與健康相關的服務。據他觀察,很多消費者在收到報告後,對於報告中的建議不會太在意。針對此,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除了提升報告的專業度外,也需要加強與用戶的互動,產生用戶價值的衍生。「ta可能不會再購買基因檢測服務,但拿到基因數據後,可以購買我們更多的增值服務,這與傳統意義上的復購率不太一樣。」

而與B端接觸更為密切的陳小兵,更看好基因檢測未來在臨床醫學中的應用。他發現,目前醫院中採用的檢測方法都較為常規,例如測量血液,但隨著消費級基因檢測的專業化,未來會有可能代替許多現有的臨床檢測。

總之,從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的現狀來看,對於數據的使用還處於早期階段。張靜婷的使用體驗就說明了問題,「有些內容和我的實際狀況還挺符合的,但不會特別按照上面的提示去做,可信度大約70%吧。」

(應採訪對象要求,張靜婷為化名)

本文版權歸第一財經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周刊 的精彩文章:

穿洛麗塔裝的人,背後有一個怎樣的世界?
引爆市場的產品,都這樣成長

TAG:第一財經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