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氣溫≥35℃,猝死風險上升!6件事幫心腦血管降降溫

氣溫≥35℃,猝死風險上升!6件事幫心腦血管降降溫

5月21日,中央氣象台發布高溫預警,京津冀等8省市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將達37℃~39℃,局地突破40℃,北方多個城市開啟「燒烤模式」。

面對熱到懷疑人生的天氣,網友紛紛留言:

@ing曹雅妮-:石家莊人民成功奔四

@枸櫞酸:我現在真的明白了,哪涼快哪待著去,這話真不是罵人的

@秋天ye:山東不熱,真的不熱,也就是自來水能泡速食麵而已吧

@王者榮耀代打小哥哥丶: 我們這的天氣,一會穿貂,一會露腰[doge]

@禿頭使我頭禿-:站著像生煎,走著像油炸,我們是奔跑的五花肉……

@儀原來是噥哦:就知道入春這麼難,後面一定憋著大招

或許你還沒有意識到,隨著高溫天的來臨,心腦血管疾病引發的意外也開始出現爆發期。

有研究顯示,氣溫達到35℃以上,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就會明顯上升。其中,氣溫超過32℃,腦卒中(又稱中風)的發生率就會較平時高出66%,而中風是猝死的重要元兇。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權威專家,教你給心腦血管降降溫,平安度過夏天。

受訪專家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中國卒中學會執行副會長 王擁軍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 張澍

北京同仁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王吉雲

為什麼意外扎堆在高溫天?

臨床數據顯示,每年夏天(尤其是七八月份),都是腦血管疾病發作和死亡率的一個小高峰。

高溫天氣出現的中風,又稱為「熱中風」,大多屬於缺血性腦卒中,跟下面幾個原因有關。

身體為了散熱,會使體表的血管擴張,更多的血液循環到體表,大腦、心臟等器官的血流量銳減,易引起缺血。

人體大量出汗,血液相對濃縮,黏稠度增高,血流緩慢,易出現凝血,造成血管栓塞,誘發意外。

氣溫升高,血流速度、心跳會加快,心肌耗氧量也會隨之增加,加重了心臟負擔。

一眼識破「猝死」信號

醫學界普遍認為,中風和心梗是猝死的重要元兇,而高溫很容易引起血液黏稠度升高、心率加快,引發心腦血管意外。

區分中風與中暑

中風有一個重要的早期表現,就是頭暈,而中暑也有這個現象。如果沒能及時區分和發現,很可能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要判斷頭暈是不是中風的前兆,不妨用以下「5S法」鑒別,在家就能操作。

1.Strength(力量)

平行舉起兩隻胳膊,是否單側無力;照照鏡子看自己有沒有口眼歪斜;有沒有一側或某一側肢體不自主地抽動。

2.Sense(感覺)

感覺一下胳膊腿、面部,特別是口唇和舌頭,是否有麻木或無力感。

3.Swallow(吞咽)

咽口唾沫或者少量喝點水,試試有沒有嗆咳,或咽不下東西的情況。

4.Speak(說話)

是不是說話費勁,總含糊不清。

5.Seeing(看東西)

看東西有沒有重影,有沒有閃電一樣,有沒有眼前發黑,看東西模糊不清等。

如果有頭暈的癥狀,且伴隨上面5S的一個或幾個,中風的風險比較大,應儘快送往醫院。中風搶救有個「黃金3小時」,搶救及時可避免腦組織壞死。越早送去醫院治療,恢復越好。

胸部不適,警惕心梗

識別心梗,胸部不適的癥狀相對更明顯。

如果出現突發的胸悶、胸痛且不能緩解,或癥狀雖不持久,但發作頻繁,要高度警惕心肌梗死。值得提醒的是,中暑也會出現胸悶,但癥狀往往較輕,而急性心梗是突然發作胸痛,痛感劇烈。

如胸悶、胸痛伴有大汗、噁心、嘔吐甚至瀕死感,或合併咽部不適、緊縮感等,更是發生心梗的預警,最好就地休息,及時撥打120。

在等待急救車到來時,家屬要解開患者衣領,切忌搖晃,保持口腔清潔,有假牙者應取出。

6件事給心腦血管「降溫 」

高溫天對心腦血管不太友好,不妨用以下方法,給它們「降溫消暑」。

1

不要猛用力

臨床數據顯示,頸動脈狹窄、斑塊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誘因。

一旦頸動脈內不穩定的斑塊,受到刺激脫落,堵在腦血管里就會引發中風,堵在心血管里就會引發心梗。

建議:

生活中不要做 「猛回頭」動作,尤其是頸動脈狹窄或有斑塊的人,以免意外發生。

避免需要突然發力的動作,比如打羽毛球、打籃球、突然起床等,血壓不穩的人更要小心。

2

溫差別太大

如果空調溫度比較低,室內外溫差太大,進門或出門時,很容易導致血管急劇收縮或擴張,引起血液循環障礙,誘發心梗或腦梗。

建議:

空調能降溫除濕,但溫度不要太低,與室外的溫差在8℃以內為宜。如果氣溫過高,室內溫度最好也不低於26℃,同時,隔幾個小時要開窗通風。

3

晨練別太早

夏季天亮得早,但過早晨練可能帶來致命風險。

清晨人體處於交感神經興奮狀態,血壓上升,心率加快,血液黏稠度上升,增加發病風險。

建議:

上午4~10點,稱為心腦血管病的「魔鬼時間」,很多心腦血管病猝死發生在這個時段。炎熱的夏季,不妨將鍛煉時間改到晚飯後

高溫天減少不必要的外出,少去溫度高、濕度大、人多的地方。必須外出時,最好穿淺色、透氣、寬鬆的棉質衣服,注意防晒。

4

保證飲水量

夏季出汗較多,且體內的水分被大量蒸發,如果這時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就會導致血液濃度增加,血液變得黏稠,極易突發中風。

建議:

夏季每天飲水量一般不少於2000毫升。晚上睡覺前和早晨起床後,也應喝一杯水,若半夜醒來也可適量補點水,既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又能預防血栓形成。

5

飲食要清淡

天氣熱會導致人的食慾下降,但最好堅持清淡的飲食。吃得太油或太咸,會使血脂和血壓升高,不利心腦血管健康。

建議:

飲食多以新鮮蔬菜、水果、豆製品等為主,還要經常吃些瘦肉、魚類,保證蛋白質攝入。

血管不好的人要特別注意飲食衛生,少吃大排檔、冷飲,以免發生腹瀉,導致體內電解質紊亂,誘發心臟不適。

6

房顫趕緊治

臨床數據顯示,每6個中風的人,就有1個是房顫患者。

房顫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脫落,就可能隨著血液進入腦血管,堵塞在血管狹窄處,造成中風。夏季出汗增加,水分流失快,導致血液黏稠,更容易發生血栓類疾病。

建議:

房顫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評判中風危險因素,如果結果顯示有中風風險,無論有無癥狀,都應每天堅持服用抗凝血葯,不可隨意停葯。

本期編輯:鄭榮華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時報 的精彩文章:

上萬的「癌症篩查」到底值不值?一份適合中國人的癌症早篩攻略
急診科教授40年的臨床經驗:猝死常發生在10個時刻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