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為什麼男孩子越來越「柔弱」,「假小子」卻很多,三大原因很普遍

為什麼男孩子越來越「柔弱」,「假小子」卻很多,三大原因很普遍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為什麼我兒子膽子這麼小,明明是自己的玩具,就看著被別人拿走了都不敢吭聲,這是秒變小女孩兒嗎?白生了個兒子!」

「哎,你就知足吧,我家閨女淘氣得像個假小子,上幼兒園第一天就打了兩個小朋友,上躥下跳的搞的老師都頭疼,說男孩兒都不像她這麼作,我正發愁呢……」

很多寶媽覺得自己的兒子非常膽小,像個女孩子,而有的寶媽覺得自己的女兒太霸道,活脫脫一個男孩子!在孩子幼年的時候,家長對此多半是秉承著一種調侃的態度,也並不擔心。可是等到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時候,家長才發現問題變得很嚴重,自家娃並不接受自己的性別,總朝著相反的方向在努力,這就尷尬了。

如果小的時候孩子就不接受自己的性別,家長一定要引起注意了。2到6歲是孩子的性別認同期,如果娃在此期間有任何「異樣的舉動,父母先不要慌,用對方法,我們還是有很多機會去培養和引導孩子性別認同的。

當小孩子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性別,並接納、喜愛自己的性別時,他自然而然就會按照這種狀態去成長。如若不然,就很容易出現性別認同障礙,為成年的自我認同埋下隱患。

什麼原因造成孩子性別認同偏差?

除了天生的生理結構性原因影響,孩子的性別認同出現偏差,多半是和父母有關。

1、父母教養不當

有的爸媽喜歡女孩兒,偏偏生出來的卻是男孩兒,傷心之餘乾脆把男孩當女孩養,在顏色選擇上以紅、粉色居多,甚至還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他穿裙子,更有甚者,乾脆給兒子取名「薇薇」、「安安」。

也有的家長圖好玩,喜歡將男孩兒打扮成女孩兒的樣子,還拍照留念。這些女性化特徵明顯的暗示,會在無形中影響到孩子的性別認同。讓他認識到女孩兒的衣服就是好看,女孩兒才得爸媽喜歡,並在心中質疑「我為什麼是男孩兒?」,從而出現偏差。

與之相反的,是喜歡男孩兒而不得的家庭,習慣性稱呼女兒為「兒子」,不僅如此,還從穿著打扮、性格培養上向異性靠攏,時間長了也容易讓女孩兒變得「男友力十足」。

2、性教育缺失

談到性別認同,就避不開「性」這個話題。性啟蒙教育在中國,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是諱莫如深的,家長多半是秉承「自學」的態度,認為到了孩子該知道的時候自然就知道了。但是「自然」之前如果孩子產生偏差了,怎麼辦呢?

通常孩子問相關的問題,家長都會顧左右而言他,敷衍了事;要麼就是大聲訓斥孩子,認為孩子不該問,家長也拒絕回答。讓孩子感到委屈的同時,更增加了性別的神秘感,由此可能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誤會和恐懼。

而母子間、父女間在共同洗澡,以及何時分床睡時的表現,也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展。如果沒能體會到孩子細微的心理變化,不及時糾正,也會讓孩子產生性別認同偏差。還有的人愛拿孩子的生殖器官開玩笑,這也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陰影。

3、原生家庭影響

重男輕女的家庭中,女孩兒因為受到輕視而努力地想證明自己,積極上進是沒有錯的,但是就怕孩子從小會對自己的女性身份感到厭惡,從心理和行為上都更加趨向於男性化。

在嚴厲型家庭中,父母對兒子的要求可能更為嚴苛,希望能讓兒子成才,這也是「窮養兒子、富養女兒」的心理。如果兒子長時間得不到父母的認同,尤其是代表著家庭權威的父親的認同,可能會陷入自我懷疑中,變得敏感、柔弱、心理趨向於女性,渴望得到更強大的人的保護。

喪偶式家庭中,缺席的通常是爸爸。由於父親的角色長期缺失,男孩失去了模仿的對象,也可能變得懦弱,性別異化。在母強父弱的家庭組合中,男孩子耳濡目染,也會變得軟弱,依賴性強,更趨向於女性特徵。

離異或單親家庭中也會有類似的影響,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性別認同影響非常巨大。

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性別認同期?

在孩子的性別認同期期間,家長要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來幫助孩子順利過關。

1、按照階段特點教孩子區分性別

前文講過,2到6歲是孩子的性別認同期,這其中2到4歲是孩子的性別認同關鍵期,家長一定要根據娃階段性成長的特點,來教會孩子區分性別,認識到兩性之間的差異化特徵。

孩子在2歲時自我意識啟蒙,開始意識到自我力量。男孩子更崇尚「武力」,女孩子在表現上會更鐘情于洋娃娃之類的玩具,父母應依據孩子的性別特點讓孩子玩耍,不要強塞布娃娃到男孩手中,也不必突然將女生推到激烈對抗的環境中「練膽量」,讓他們順著自我意識的軌跡正常發展就可以了。

深入發展在3歲,寶寶開始與媽媽從身體、情感以及認知精神方面進行分離,很多家長和孩子的分床行為也正在進行當中。如果決定了分床的決定,就讓孩子做個獨立的寶寶吧,還要告訴寶寶,「你是大人了,不該和爸媽在一起睡了」,既培養其堅強的品格,又給予其性別成長的獨立空間。

4歲開始,孩子會通過模仿特定的偶像,比如動畫片里主人公,來塑造自己的人格品質——勇敢、正義、善良……這個時候家長可以適時地引導,將符合孩子性別特徵的品質安放在自家娃身上。

2、家長正確引導孩子的行為舉止

寶爸有一次出浴,不小心讓女兒給看到了,女兒追問爸爸捂住的是什麼?為什麼我和媽媽沒有?寶媽在一旁哈哈大笑。這個時候家長不妨就正面回答孩子,給孩子上一堂生理衛生課,讓她了解到男女的差異,對孩子的性啟蒙教育不必遮遮掩掩。

在穿著打扮上,要按照孩子的性別特點去選取合適的搭配,不要因個人喜好而隨意給孩子往相反的性別狀態上帶,這樣才不容易「跑偏」。

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在性別認同期時都特別期待自己得到性別上的認同,這個時候的家長就要不吝表揚,尤其強調一下孩子的性別特徵,比如你可以說「妞妞這支舞跳的真好,就像小公主一樣,媽媽感到很驕傲。」或者說「兒子你真堅強,男子漢就該這樣!」通過讚賞孩子的性別使娃得到性別認同。

3雙親「缺失」及時補位

在「喪偶式」家庭中,呼籲消失的一方能及時回歸,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特別是爸爸的作用非常重要,因為孩子從小到進入學校,接觸的幼兒園老師、大部分教師都是女性,很容易造成娃陰柔有餘,陽剛不足。所以強調家庭教育中爸爸參與的重要性。

在離異的家庭中,如果雙親的缺失已經造成,那就要依靠外部力量來增援了。可以是親戚朋友,也可以是老師。通過不同性別的補位,來彌補孩子由於父母性別上的缺位教育造成的偏頗,從而健康成長。也可以帶領孩子參加各種聚會,來增加孩子的見識,打開心胸和眼界。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糖果媽媽 的精彩文章:

世界知名的三個虎媽教育出的孩子怎麼樣了?比起形式,方式更重要
別再說為母則剛,十張圖帶你看看當媽的「難言之隱」,有點難過

TAG:糖果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