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身外涼,心裡熱,這是燈籠病,血府逐瘀湯4劑可告愈

身外涼,心裡熱,這是燈籠病,血府逐瘀湯4劑可告愈

導讀:

《醫林改錯》里,心裡熱(名曰燈籠病)就在「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病項目列舉中。「身外涼,心裡熱,故名燈籠病,內有血瘀。認為虛熱,愈補愈瘀;認為實火,愈涼愈凝。三、兩付,血活熱退。」本文作者在臨床遇此病例,用血府逐瘀湯4劑即告痊癒。

燈籠熱

作者/趙作偉

醫案

史某,男,65歲,縣建行退休幹部,2004年6月30日初診,主訴夜間周身發熱10年,加重一年。(由於職業習慣,患者將10年來診治經過詳細記載,使筆者得以完整了解其病史。)

10年前無明顯誘因夜間覺周身發熱,且漸加重而求治於中醫,謂「陰虛發熱」治以滋陰退熱,初服稍效再服無效。易醫,先予滋陰降火,後予引火歸原,幾乎無效。再次更醫說其「氣虛發熱」,予甘溫除熱劑,服後不但烘熱益甚,更加胸悶急躁。

亦曾去外地大醫院求治。多曰「沒病」而不予治療。近一年來夜熱加重:輕時如在爐邊烘烤,熱氣逼人;重時像在火鏊上焙,徹夜難眠。

詢知自覺烘熱時別人觸摸其皮膚不熱,口不甚渴,飲水適量。飲食可,二便調。查:T 36.5°C,精神一般,舌體大小正常,質潤,舌質暗,有數處瘀斑,脈沉細。

細思之,夜間發熱多陰虛,然經滋陰清熱或滋陰降火治療不效,說明葯不對證,認證不準。氣虛發熱,多見於虛嬴之人,發熱多在下午,勞累後加重,查體時體溫升高。與此患顯然不符,難怪葯後胸悶急躁。此患該怎樣診治呢?

憶及《醫林改錯》之「血府逐瘀湯」下有「燈籠熱」之記載:「身外涼,心裡熱,故名燈籠熱,內有瘀血。認為虛熱,愈補愈瘀;認為實火,愈涼愈凝。三兩付血活熱退」。對照患者,病已10年,符合「久病入絡」「久病必瘀」之謂,舌暗有瘀斑便是明證。予血府逐瘀湯原方:

當歸9g,生地9g,桃仁12g,紅花9g,枳殼6g,赤芍6g,柴胡3g,甘草3g,桔梗4.5g,川芎4.5g,牛膝9g。2劑,水煎服。

7月2日二診,患者喜告曰:服藥一劑烘熱感則明顯減輕。時感口渴,兩目昏花。效不更方,原方加枸杞子12g,菊花12g,菖蒲12g。2劑。

7月15日三診,熱未再發,睡眠良好,自認為病已愈。查舌上瘀斑仍在,囑服復方丹參片和腸溶阿司匹林以資鞏固。追訪至今未再複發。

此例之特點是六旬老人,夜來周身烘熱十年不愈,其熱似從外來,與陰虛從內發之骨蒸潮熱、五心煩熱、渴不欲飲、舌紅苔薄或無苔、脈細數之特點迥異;更與氣虛發熱不同(已如前述)。

多方治之,因治不對證,當然不愈。思患者工作時常久坐少動,氣血周流欠暢;今年近古稀,氣力衰微,鼓動無力,血瘀乃成,舌面瘀斑可證。然瘀之為病多見疼痛、麻木、青紫、不仁;自感烘熱者實屬少見。正因為少見,才使醫者沒有思及,致使一誤再誤,十年不愈。

怪病的思考

臨床少見,又表現怪異之病證,醫者稱之「怪病」。所謂「怪病」,即按一般醫理難以解釋之病。因其醫理不明,所以治療常常無從下手,療效欠佳。

想必前賢們也常遇到「怪病」,對其辨治也頗動腦筋,從而總結出診治「怪病」的經驗,即所謂「怪病多痰」「怪病多瘀」。是以遇到怪病,多從「痰」「瘀」處思考,進行論治。

該患正是找到了血瘀這個癥結,辨證準確,用藥精當,理法方葯絲絲入扣,故能效若桴鼓,使十年痼疾藥到病除。

血府逐湯乃清末名醫王清任所創之名方,載於《醫林改錯》中。王氏治學嚴謹,主張著書立說要親臨其證,敢於對古醫籍中某些論述提出質疑。為求甚解便親臨義冢和刑場實地觀察屍體和內臟,歷時十二就寫成《醫林改錯》,糾正了古人關於臟腑記述的一些錯誤。

他在數十年的行醫生涯中審證仔細、用藥嚴謹,尤重療效。創「三逐瘀湯」治頭面四肢、胸中血府、肚腹血瘀之症;立「補陽還五湯」治氣虛血瘀之半身不遂,實開活血化瘀療法之先河。以上四方因療效確切為後世醫學家所喜愛,並對醫學之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養生正道

版權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養生正道 的精彩文章:

2019年地壇中醫藥健康文化節今日開幕啦!

TAG:養生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