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ARM 到底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ARM 到底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1978 年,一家名字叫 "CPU" 的公司,悄悄在英國劍橋誕生。

不要驚訝,這個 CPU,和我們經常所說的電腦里那個 CPU 是兩回事。

這家 CPU 公司的全稱,是 Cambridge Processor Unit,字面意思是 " 劍橋處理器單元 "。

CPU 公司的創始人,是一個名叫 Hermann Hauser 的奧地利籍物理學博士,還有他的朋友,一個名叫 Chris Curry 的英國工程師。

Hermann Hauser 和 Chris Curry

CPU 公司成立之後,主要從事電子設備設計和製造的業務。他們接到的第一份訂單,是製造賭博機的微控制器系統。

這個微控制器系統被開發出來後,稱之為 Acorn System 1。

Acorn System 1

1979 年,在經營逐漸進入軌道之後,這家公司給自己換了個名字,叫做 Acorn Computer Ltd。

Acorn 是什麼意思?橡子。對,就是冰河世紀裡面,那隻松鼠一直在追的那個東東。

Acorn Computer Ltd 公司的商標,裡面就有一個橡子。

之所以叫 Acorn,還有一個有趣的說法,就是因為他們想在電話黃頁里排在 Apple(蘋果)公司的前面。。。

在 Acorn System 1 之後,他們又陸續開發了 System 2、3、4,還有面向消費者的盒式計算機—— Acorn Atom。

Acorn Atom

到了 1981 年,公司迎來了一個難得的機遇——英國廣播公司 BBC 打算在整個英國播放一套提高電腦普及水平的節目,他們希望 Acorn 能生產一款與之配套的電腦。

這個計劃非常宏大,英國政府也參與其中(購機費的一半將由政府資助),電腦一旦採購,將進入英國的每一間教室。

接下這個任務之後,Acorn 就開始幹了起來。結果,很快他們就發現,自己產品的硬體設計並不能滿足需求。當時,中央處理器的發展潮流,正在從 8 位變成 16 位。Acorn 並沒有合適的晶元可以用。

一開始,他們打算使用美國國家半導體和摩托羅拉公司的 16 位晶元。但是,經過評估後,他們發現了兩個缺陷:

第一,晶元的執行速度有點慢,中斷的響應時間太長。

第二,售價太貴,一台 500 英鎊的電腦,處理器晶元就佔到 100 英鎊。

於是,他們打算去找當時如日中天的英特爾(Intel),希望對方提供一些 80286 處理器的設計資料和樣品。然而,英特爾冰冷地拒絕了他們。

備受打擊的 Acorn 公司,一氣之下決定自己干,自己造晶元。(這個橋段是不是很熟悉?)

當時,Acorn 公司的研發人員從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找到了一個關於新型處理器的研究——簡化指令集,恰好可以滿足他們的設計要求。

在此基礎上,經過多年的艱苦奮鬥,來自劍橋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 Sophie Wilson 和 Steve Furber 最終完成了微處理器的設計。

Sophie Wilson 和 Steve Furber

前者負責指令集開發,後者負責晶元設計。

對於這塊晶元,Acorn 給它命名為 Acorn RISC Machine。

嗯,這就是大名鼎鼎的 "ARM" 三個字母的由來。

Acorn 是公司名稱,Machine 是機器,那 RISC 是什麼意思呢?

前面說過,他們是基於 " 簡化指令集 " 技術做出的晶元。RISC 的意思,就是簡化指令集計算機,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注意!前方灰色字體高能預警,非技術控請直接跳過。。。

這裡解釋一下,到底 " 簡化指令集 " 有什麼意義。

它是相對於 " 複雜指令集(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的一個概念。

早期的處理器都是 CISC 架構(包括英特爾的處理器),隨著時間推移,有越來越多的指令集加入。由於當時編譯器的技術並不純熟,程序都會直接以機器碼或是組合語言寫成,為了減少程序的設計時間,逐漸開發出單一指令,複雜操作的程序代碼。設計師只需寫下簡單的指令,再交給 CPU 去執行。

但是後來有人發現,整個指令集中,只有約 20%的指令常常會被使用到,大約佔了整個程序的 80%;剩餘 80%的指令,只佔了整個程序的 20%。(典型的二八原則)

於是,1979 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 David Patterson 教授提出了 RISC 的想法,主張硬體應該專心加速常用的指令,較為複雜的指令則利用常用的指令去組合。

簡單來說,CISC 任務處理能力強, 適合桌面電腦和伺服器。RISC 通過精簡 CISC 指令種類,格式,簡化定址方式,達到省電高效的效果,適合手機、平板、數碼相機等攜帶型電子產品。

當時研發出來的第一款處理器晶元的型號,被定為 ARM1。

我們來對比一下 ARM1 和當時 Intel 的 80286 處理器(也就是常說的 286):

可以看出來,ARM1 和 80286 各有所長。

但是,就在同一年,1985 年 10 月,英特爾發布了 80386。在 80386 面前,ARM1 就只有被吊打的份了。

Intel 80386

32 位,27.5 萬個晶體管,頻率為 12.5MHz,後提高到 33MHz

讓 ARM 直接在性能上和 x86 系列硬杠,顯然是不現實的。ARM 有意無意地選擇了與 Intel 不同的設計路線—— Intel 持續邁向 x86 高效能設計,ARM 則專註於低成本、低功耗的研發方向。

扯遠了,繼續回來說 BBC 要的那款電腦。

前面說了,BBC 在 1981 年就提出需求,如果等到 1985 年 ARM1 出來,那豈不是黃花菜都涼了?

所以,在 ARM1 問世之前,Acorn 其實已經提供了解決方案給 BBC。

當時,Acorn 的電腦,臨時採用了 MOS 6502 處理器(由 MOS 科技研發的 8 位微處理器)。

MOS 6502 處理器

這款電腦一開始取名 Proton,後來被改名為 BBC Micro。

BBC Micro

到了 1984 年,大約 80% 的英國學校都配有這款電腦。Acorn 公司徹底在大英帝國老百姓面前刷了一把存在感。

後來,ARM 處理器被研發出來之後,用在了 BBC Micro 的後續型號中。

BBC Micro 電腦裡面的 ARM 晶元

在 ARM1 之後,Acorn 陸續推出了好幾個系列,例如 ARM2,ARM3。

時間又繼續往前推移。

1990 年,Acorn 為了和蘋果合作,專門成立了一家公司,名叫 ARM。

LOGO 可以說是相當簡潔了

注意,這裡的 ARM 是公司名稱,不是晶元名稱。這個 ARM 的完全拼寫也不一樣,是 Advanced RISC Machines。

前面的晶元名稱:Acorn RISC Machine

現在的公司名稱:Advanced RISC Machines

ARM 是一家合資公司,蘋果投了 150 萬英鎊,晶元廠商 VLSI 投了 25 萬英鎊,Acorn 本身則以 150 萬英鎊的知識產權和 12 名工程師入股。

儘管如此,ARM 的起步還是比較寒酸。他們最開始的辦公地點,是一個穀倉。。。

不過,穀倉的內部環境還算不錯。

在成立後的那幾年,ARM 業績平平,工程師們也人心惶惶,害怕隨時都會失業。

在這個情況下,ARM 決定改變他們的產品策略——他們不再生產晶元,轉而以授權的方式,將晶元設計方案轉讓給其他公司,即 "Partnership" 開放模式。

沒想到正是這種模式,開創了屬於 ARM 的全新時代。

注意!下面這段是重點!

ARM 所採取的是 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授權的商業模式,收取一次性技術授權費用和版稅提成。

具體來說,ARM 有三種授權方式:處理器、POP 以及架構授權。

處理器授權是指授權合作廠商使用 ARM 設計好的處理器,對方不能改變原有設計,但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調整產品的頻率、功耗等。

POP(processor optimization pack,處理器優化包)授權是處理器授權的高級形式, ARM 出售優化後的處理器給授權合作廠商,方便其在特定工藝下設計、生產出性能有保證的處理器。

架構授權是 ARM 會授權合作廠商使用自己的架構,方便其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設計處理器(例如後來高通的 Krait 架構和蘋果的 Swift 架構,就是在取得 ARM 的授權後設計完成的)。

所以,授權費和版稅就成了 ARM 的主要收入來源。除此之外,就是軟體工具和技術支持服務的收入。

對於半導體公司來說,授權費和版稅到底有多少呢?一次性技術授權費用在 100 萬 -1000 萬美元之間,版稅提成比例一般在 1%-2% 之間。

正是 ARM 的這種授權模式,極大地降低了自身的研發成本和研發風險。它以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模式,形成了一個以 ARM 為核心的生態圈,使得低成本創新成為可能。

當 ARM 提出這種合作模式之後,開始了嘗試——

1991 年,ARM 將產品授權給英國 GEC Plessey 半導體公司。

1993 年,ARM 將產品授權給 Cirrus Logic 和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TI)。

與德州儀器的合作,給 ARM 公司帶來了重要的突破。而且,也給 ARM 公司樹立了聲譽,證實了授權模式的可行性。

此後,越來越多的公司參與到這種授權模式中,與 ARM 建立了合作關係。其中就包括三星、夏普等公司。

在此基礎上,ARM 堅定了授權模式的決心,並著手設計更多性價比高的產品。

1993 年,蘋果公司推出了一款新型掌上電腦產品—— Newton。ARM 公司開發的 ARM6 晶元被用於該產品之中。

Apple Newton Message Pad

現在被認為是 PDA 和智能手機的鼻祖

但是很遺憾,因為 Newton 技術過於超前,加上一些用戶體驗上的缺陷,所以未能被市場接受,後來以失敗告終。

但 ARM 積累了經驗,繼續改良技術。沒過多久,ARM 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機遇——行動電話時代來臨了。

ARM 首先迎來了一個大客戶——諾基亞 Nokia。

當時,諾基亞被建議在即將推出的 GSM 手機上使用德州儀器的系統設計,而這個設計是基於 ARM 晶元的。

因為內存空間的問題,諾基亞一開始對 ARM 是拒絕的。

為此,ARM 專門開發出 16 位的定製指令集,縮減了佔用的內存空間。

就這樣,諾基亞 6110 成為了第一部採用 ARM 處理器的 GSM 手機,上市後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Nokia 6110,相信有不少人用過或見過

ARM 後來又跟著推出了 ARM7 等一系列晶元,授權給超過 165 家公司。隨著移動手機的井噴式普及,ARM 賺得盆滿缽滿,不亦樂乎。

1998 年 4 月 17 日,業務飛速發展的 ARM 控股公司,同時在倫敦證交所和納斯達克上市。

ARM 在納斯達克上市

在 ARM 公司上市之後,處於後喬布斯時代的蘋果公司,逐步賣掉了所持有的 ARM 股票,把資金投入到 ipod 產品的開發上。

鑒於蘋果研究人員對 ARM 晶元架構非常熟悉,ipod 也繼續使用了 ARM 晶元。

Apple ipod

眾所周知,在喬幫主的帶領下,ipod 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

這還沒完,2007 年,真正的劃時代產品出現了。

那就是 iPhone。

蘋果 iPhone 的出現,徹底顛覆了行動電話的設計,開啟了全新的時代。

第一代 iPhone,使用了 ARM 設計、三星製造的晶元。

Iphone 的熱銷,App Store 的迅速崛起,讓全球移動應用徹底綁定在 ARM 指令集上。

緊接著,2008 年,谷歌推出了 Android(安卓)系統,也是基於 ARM 指令集。

至此,智能手機進入了飛速發展階段,ARM 也因此奠定了在智能手機市場的霸主地位。

同年,ARM 晶元的出貨量達到了一百億顆。

2011 年,就連傳統 Wintel 聯盟(windows intel)的微軟,也宣布 Windows8 平台將支援 ARM 架構。

想必英特爾一定是連腸子都悔青了。

其實,正是英特爾一步一步將 ARM 送上了如今無法取代的位置。90 年代,高通想和英特爾合作,英特爾認為手機市場太小,拒絕了合作。後來,蘋果的第一代 iPhone 一開始也想和英特爾合作,英特爾還是以相同的理由拒絕了。結果,移動設備市場被英特爾拱手讓人,現在想追也追不回來了。

2010 年 6 月中,蘋果公司向 ARM 董事會表示有意以 85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ARM 公司,但遭到 ARM 董事會的拒絕。

2016 年 7 月 18 日,曾經投資阿里巴巴的孫正義和他的日本軟銀集團,以 243 億英鎊(約 309 億美元)收購了 ARM 集團。

孫正義

至此,ARM 成為軟銀集團旗下的全資子公司。不過,軟銀集團表示,不會幹預或影響 ARM 未來的商業計劃和決策。

最後,小棗君覺得有必要和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ARM 的產品體系。這一塊確實有點亂,很多業內人士都容易混淆。

ARM11 晶元之前,每一個晶元對應的架構關係如下:

實際的晶元型號並不止這些

ARM11 晶元之後,也就是從 ARMv7 架構開始,ARM 的命名方式有所改變。

新的處理器家族,改以 Cortex 命名,並分為三個系列,分別是 Cortex-A,Cortex-R,Cortex-M。呵呵,發現了沒,三個字母又是 A、R、M。

Cortex-A 系列(A:Application)

針對日益增長的消費娛樂和無線產品設計,用於具有高計算要求、運行豐富操作系統及提供交互媒體和圖形體驗的應用領域,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汽車娛樂系統、數字電視等。

Cortex-A 系列

Cortex-R 系列 (R:Real-time)

針對需要運行實時操作的系統應用,面向如汽車制動系統、動力傳動解決方案、大容量存儲控制器等深層嵌入式實時應用。

Cortex-R 系列

Cortex-M 系列(M:Microcontroller)

該系列面向微控制器領域,主要針對成本和功耗敏感的應用,如智能測量、人機介面設備、汽車和工業控制系統、家用電器、消費性產品和醫療器械等。

Cortex-M 系列

其實,除了上述三大系列之外,還有一個主打安全的 Cortex-SC 系列(SC:SecurCore),主要用於政府安全晶元。

好啦,講了那麼多,來做個總結!

總之,ARM 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地位,既有外部的機遇因素,也有內部的戰略因素。

他們選擇了一條和英特爾截然相反的道路。英特爾一直以來堅持的是重資產的、封閉的全產業鏈商業模式,而 ARM 是輕資產的、開放的合作共贏模式。

對 ARM 來說,合作夥伴的成功就意味著自己的成功。與 ARM 開展業務往來的每家公司均與 ARM 建立了 " 雙贏 " 的共生關係。

ARM 合作社區包含 1200 多位夥伴

ARM 在低功耗方面的 DNA,剛好趕上了移動設備爆髮式發展的時代,最終造就了它的輝煌。

在即將到來的萬物互聯時代,可以預見,ARM 極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不知道大家從 ARM 的故事裡學到了什麼,我有幾點體會如下:

1 人被逼急了,什麼都幹得出來。

2 你一直自以為的弱點,很可能是你的優點。

3 如果你干不過你的對手,就想辦法團結更多的朋友。

來源:鮮棗課堂 小棗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砍柴網 的精彩文章:

售價11800元的小米MIX3 5G手機,你會買嗎?
中國手機征戰印度十年史

TAG:砍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