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紀念馬希文先生誕辰八十周年:跨越邏輯、語言、計算的靈魂,集異壁之大成者

紀念馬希文先生誕辰八十周年:跨越邏輯、語言、計算的靈魂,集異壁之大成者

雷鋒網按:你可能聽說過北大數力系1954級,那個誕生了王選、張恭慶、張景中、周巢塵、劉寶鏞、胡文瑞、朱建士7位院士的神奇班級。這個大班級的兩百餘名同學公認,他們當中最聰明的是馬希文,在中國人工智慧的發展歷史中,馬希文也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我國著名數學家、計算機科學家、我國人工智慧奠基人之一馬希文教授誕生於1939年5月23日,今天正是他的八十周年誕辰紀念日。近日,北京語言大學聯合商務印書館共同舉辦了「紀念馬希文教授八十誕辰暨《邏輯·語言·計算 馬希文文選》出版」座談會。參會專家們共同追憶了馬希文教授的生平,並回顧了他在多個領域內所作出的具有開創性、先驅性及前瞻性的學術貢獻。本文謹節選記錄與馬希文先生相關的若干片段,以紀念馬希文先生。

紀念馬希文先生誕辰八十周年:跨越邏輯、語言、計算的靈魂,集異壁之大成者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馬希文先生)

北京神童

馬希文高中就讀於北京最有名的中學之一北京四中。北京四中有多牛?1995年高考,四中300名畢業生中有160餘人被清華北大錄取,比當年整個海淀區還要多。馬希文則是北京四中尖子生中的拔尖者,在中學的時候就被報紙稱為「北京神童」,他考上北大的時候只有15歲,被後來的北大校長丁石孫教授譽為「最有才能的學生之一」。

北大數力系54級一二年級不分專業,200多人分成9個班,其中有兩個班是考分高的,即6班和9班。馬希文在尖子班9班,這個班成績最好的是他和後來成為中科院院士、中國數學界的領軍人物之一的張恭慶,兩人畢業後一道留校在北京大學任教,同住一個宿舍,張恭慶對馬希文廣博的知識和興趣頗為折服,但也正因為興趣太過廣泛,馬希文雖然取得了不少成績,但與其才華相比,這些成績是不相匹配的。

在大學期間馬希文上課很輕鬆,餘下的時間就按自己的愛好發展,他學過蒙古文,用德文寫過詩,更大的精力放在音樂和語言上,「文革」期間成為北大樂隊的作曲。他1979年赴美國斯坦福大學做訪問學者,在人工智慧之父、圖靈獎獲得者麥卡錫手下從事研究。麥肯錫有一公理系統長期以來有毛病,但始終找不出原因,馬希文只用兩周時間就發現了問題所在,麥卡錫大為震驚,逢人便說「北京來的馬解決了我的問題」。後來馬希文回國的時候,麥肯錫對馬希文還寄予很大厚望,稱「中國的人工智慧未來在馬先生」。

紀念馬希文先生誕辰八十周年:跨越邏輯、語言、計算的靈魂,集異壁之大成者

對於聰明絕頂的人來說,最困難的就是讓他去干平凡的事。但馬希文卻甘為人梯,去幹了很多相當基礎但具有啟發性的工作。最典型的莫過於對數學的科普,在馬希文編寫的《數學花園漫遊記》一書中包含了他撰寫的關於考試的問題、地圖上的數學、四色問題、偵察員的策略、模糊數學等近三十篇文章,這本書面向小學生讀者,以簡明清晰的描述,激發起了一批又一批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深受廣大青少年讀者的歡迎;他還曾擔任第30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國隊總教練,取得了團體總分第一、金牌總數第一的好成績;此外在與朱德熙教授組建北京大學計算語言學研究所期間,擁有良好數學基礎的他沒有受當時流行的喬姆斯基思想的影響,而是默默做了很多本來應該是文科出身的語言學家們應該做的工作,這樣的奉獻精神值得敬佩。

「金門馬祖」

馬希文的弟子、與馬希文合作在1983年的IJCAI上發表中國人工智慧頂級學術會議第一篇論文的郭維德(1983年的IJCAI共收錄來自中國的三篇文章,除了郭維德、馬希文外,還有蔣新松的一篇文章和張鈴、張鈸合著的一篇論文,在《中國人工智慧簡史》中會有詳細描述)曾提起這樣一件趣事:某年社科院舉辦了一場紀念著名哲學家、邏輯學家金岳霖的活動,托郭維德給馬希文一份請帖。馬希文頗為奇怪,問到:「這是社科院的活動,為什麼會給我發請帖?」

郭維德解釋說:金岳霖的大弟子是沈有鼎,我是你和沈有鼎聯合帶的研究生,所以馬老師你也算是「金門弟子」啦。

馬希文便幽了一默:那我可是地地道道的「金門馬祖」啊。

在場的人一齊大笑,馬希文的急智和對文字的把握能力可見一斑。

馬希文畢業後留校後在數學力學系概率教研室工作,主要研究資訊理論和編碼理論。他是我國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第一批研究生導師之一,在教學中一直把創新擺在第一位,包括數力系第一門數學資訊理論、新式語言與自動機等全新的課程,自己動手做LISP語言的動態編譯、定理證明系統等。他的學術思想和治學方法使學生們終身受益,他樂於分享自己的智慧,在他的身上,體現了一種真正的學者風範。1983 年,他從斯坦福進修回國後在北大開設了計算語言學課程,1986 年與朱德熙教授一起組建了北京大學計算語言學研究所,並參與創辦北京語言大學語言信息處理研究所,在國內計算語言學領域開山立派。他在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北京信息工程學院、黑龍江大學、中軟公司等單位指導課題研究,涉及漢字輸入、文本編輯、機器翻譯、語言理解、自動文摘、漢語計算機輔助教學等方面;他曾撰寫多篇文章論及兩個學科的關係,並熱情洋溢地為他的研究生的著作作序,鼓勵用計算機科學的方法輔助語言學研究。幾十年教學中桃李無數,為後來者指明了許多研究新方向,稱為「馬祖」當之無愧。

馬希文與《集異璧》

除了上文提及為青少年讀者編寫的《數學花園漫遊記》,馬希文還參與了一本被譽為「神書」的科普著作《哥德爾、埃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簡稱《集異璧》)的翻譯工作。《集異璧》一書是由哥德爾的好友、人工智慧研究華人第一人王浩先生在馬希文訪美期間向他推薦,而王浩當年字西南聯大的邏輯學的老師,就是馬希文弟子郭維德的另一位導師沈有鼎。當時的王浩因1959年用計算機證明了《數學原理》中的數百條數理邏輯定理而聲名大噪,在華人圈中是影響力能與楊振寧、李政道相提並論的人,即便如此,他還是以很謙遜的態度與郭維德同輩相交。

王浩晚年致力於哥德爾思想的研究。據說哥德爾被認為是個怪人,他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只有兩個人能和他聊天,一個是愛因斯坦,另一個就是王浩。王浩每次與哥德爾聊完天后就用紙記錄下來,後來他將從哥德爾這位偉人這裡取得的啟迪寫成了一本書就叫《哥德爾傳》。王浩後來和郭維德說,他們和馬希文聊完天后也要把聊天的內容記錄下來,可見馬希文在王浩心目中評價之高。

紀念馬希文先生誕辰八十周年:跨越邏輯、語言、計算的靈魂,集異壁之大成者

言歸正傳,馬希文回國後便於北大的另一位數理邏輯與計算機科學的大家吳允增先生一道組織《集異璧》的翻譯。吳允增一生的最後十年也是改革開放之初的十年,他為促進我國與國際計算機界的學術交流和國際合作做出了重大貢獻,在1979年的「中國的達特茅斯會議」、第一次將人工智慧作為重要內容的學術會議——吉林大學計算機科學暑期討論會上,吳允增是四位大會報告嘉賓之一,他就數理邏輯方面的內容進行了演講,算起來他也是中國人工智慧的早期探索者之一。為體現中英文兩種語言在構成形式上的根本差異《集異璧》一書的翻譯耗費了很大精力,原作者侯世達(Douglas R. Hofstadter)還讓其友人莫大偉(David Moser)來到中國加入翻譯小組,幾經周折和修改甚至重新翻譯,才有了今天這本中譯文依然能很好表達原著思想的神書《集異璧》。

計算機不能做什麼

隨著近年來深度學習浪潮的興起,「人工智慧」一詞又再度火熱起來。毫無疑問,人工智慧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對於未來人工智慧的對人類的影響,以霍金、馬斯克為代表所表達的「警惕人工智慧」觀點也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人工智慧」可謂是一個討論的門檻足夠低、但研究起來門檻又相當高的一個領域。這也造成了大眾眼中的人工智慧與研究者眼中的人工智慧的差異,而很多人所討論的人工智慧,不是AI,而是科幻(Science Fiction)。而作為中國第一批人工智慧的研究者和開拓者,馬希文眼中的人工智慧更接近於用計算機按照一定的形式化方式、替代人類思考的過程,在《邏輯·語言·計算 馬希文文選》中,他曾用類似「黑白帽子」(註:黑白帽子是經典的邏輯推理問題,限於篇幅不再展開)的推理過程來描述人工智慧所起的作用,在他組織翻譯的另一本書《計算機不能做什麼——人工智慧的極限》(註:該書的作者Hubert Dreyfus在1965年就發表了一篇《人工智慧與鍊金術》的文章,這也是最早關於人工智慧是不是鍊金術的討論)一書的中文序言中,馬希文提出了如下觀點:


計算機不應是也不會是最終的智能機器。人工智慧要向前邁進,就不應把自己局限於計算機的應用。這裡指的是以圖靈機和可計算理論為背影的現代通用數字計算機。應該開創一門新的學科,研究思維活動的更深入的具體規律,提出新的概念、新的方法和新的機制,比信息處理更為廣泛、更為深入地描述思維的某些功能,並把這些與某種機器模型相聯繫以其最終得到工程實現。

他認為:


對思維的認識是一個不斷前進的無窮過程。每推進一步,就更加接近于思維的本來面目。盲目的樂觀固然不對,盲目的悲觀也沒有根據。因為兩者都使我們停止不前,而我們不能總停留在一個水平上。

馬希文進行人工智慧研究的時代正是數理邏輯大行其道的時代。但馬希文從哲學的角度,進一步論述了未來人工智慧發展的可能方向:人工智慧的突破口一定會轉到人機交互的領域,包括圖像、聲音以及其他方面的人機交互,將使計算機系統得以演化,最後能夠達到智能的水平。不得不承認,在1980年代中國人工智慧還是很模糊的概念的時候,是他天才般的想法真的「看」見了今天;而在人工智慧第三波浪潮達到拐點之時,再去看馬希文當年的相關論述,對於今日的人工智慧研究,或許會有著啟示性的靈感。

本文是《中國人工智慧簡史》系列的第三篇致敬文章。為更好回顧與總結中國人工智慧研究發展的歷程,從去年十月起,雷鋒網已經拜訪和採訪了數十位中國人工智慧研究的老、中、青三代代表人物,作為致敬中國人工智慧四十周年之作,《中國人工智慧簡史》的後續採訪和寫作正在進行中,本書也將於年內出版,在今年7月份雷鋒網承辦的CCF-GAIR大會上會對本書的進度做更詳盡的介紹,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無監督AI引擎下「摸瞎」的黑產「十八般武藝」
蘋果稅要亡?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