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發明家馬鈞造了一件新武器,諸葛亮如果見了也會又氣又怕

三國發明家馬鈞造了一件新武器,諸葛亮如果見了也會又氣又怕

蜀漢丞相諸葛亮,堪稱一位全才。論起治國安邦,他是一位稱職的宰相之才,蜀漢在他治理下國富民強,物阜民豐。論起用兵打仗,他一手為劉備制定「隆中對」的基本戰略,幫劉備奠定三分天下之基業,還親自領兵上陣六出祁山,以小打大以弱擊強,打得司馬懿龜縮不出,使得小小的蜀漢一度完全奪取了對強大魏國的軍事優勢。

在治國用兵之餘,諸葛亮還潛心研究武器裝備改進,並且做出了很大成果。他的主要發明有兩項:一是木牛流馬,為蜀漢軍隊後勤糧秣供應提供了極好的運輸工具,使得蜀軍不再為後勤供應發愁。

第二則是一種攻擊性武器:諸葛連弩。作為一種遠程攻擊武器,連弩的可怕之處在於完美解決了古代弓弩的射擊效率問題。弓弩雖然是一種良好的遠程攻擊武器,但實際應用中卻有一個難以解決的頑疾,每一次只能射出一支箭,射完之後需要重新拔箭、開弓、瞄準、射出,程序冗雜,效率低下。

因此古人說過:「然張遲難以應卒,臨敵不過三發、四發」,當兩陣對圓,敵兵發起衝鋒時,弓弩手往往只能射出三四箭,敵軍馬隊就已經衝到面前,開始近身肉搏。弓弩手們要麼參與肉搏,要麼只能撤出戰鬥,對戰爭的貢獻與作用極為有限。普通弓弩的這種使用模式,極大制約了弓弩的實用價值。

諸葛亮有感於這種情況,費盡心思,研製出了赫赫有名的連弩。這種武器完全顛覆了傳統弓弩手的作戰模式,擊發一次就可射出十支弩箭,所謂「一弩十矢俱發」,大大提高了弓箭手的作戰效率,使得弓弩的威力增加十倍,一個弓弩手頂過去十個人,一張弓弩能頂過去十張弓弩。

可以想見,如果蜀軍大規模裝備這種連弩用於實戰,只要一千個弓弩手出陣,就能造成名副其實的「萬箭齊發」的效果,形成令人瞠目結舌的龐大覆蓋火力。而如果有一萬個弓弩手,同時射出十萬隻弩箭,恐怕沒有任何軍隊能頂住這種鋪天蓋地的攻擊。

然而令人迷惑不解的是,諸葛亮發明了連弩之後,卻並沒有用過,已知史料記載中,沒有提到蜀漢運用連弩作戰的記錄和戰績。有一種說法,認為木門道之戰中,魏國大將張郃就是被連弩射死的,這種說法純屬想當然,《三國志》關於此事的記載,只有「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哪裡有一個字提到連弩。

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立刻投入到實戰運用之中,他的連弩為什麼被束之高閣了呢?正史《三國志》中,還真為此事給出了答案。魏國當時出現了一件山寨版連弩,威力更為強大,足以讓諸葛亮相形見絀。

原來,諸葛亮發明連弩之後不久,就發生了嚴重的泄密事件。諸葛亮苦心鑽研的連弩,居然落到了蜀漢的死敵魏國人手裡。魏國給事中馬鈞,是三國時代著名的發明家,以心靈手巧、聰慧過人聞名。他對歷史記載中失傳已久的指南車產生興趣,不久之後果真造了一輛,令人大為嘆服。

馬鈞還曾對當時的織布機、灌溉水車都進行了大膽改進,大大提高了它們的生產勞動效率,被譽為「天下之名巧」。魏國當時與蜀漢連年征戰,馬鈞又把研發重點轉移到武器上來,曾經發明過「發石車」,可以連續擊發石塊攻擊敵軍,博得一致讚譽。

《三國志》記載,「鈞見諸葛亮連弩,曰:巧則巧矣,未盡善也」。他認為諸葛亮的連弩還沒有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於是下了一番苦功加以研究。結果他識破了連弩的機關,在連弩的基礎上「作之可令加五倍」,連弩一次能射十支箭,威力增加五倍應該一次能射出五十支箭,威力比之諸葛亮的連弩有了翻天覆地的提升,簡直是鳥槍換炮。諸葛亮如果在戰場上遇見馬鈞的連弩,只能又氣又怕,氣的是自己的發明被人山寨,怕的是馬鈞的連弩威力遠勝自己的原版。

魏國方面造出了增強升級的山寨版連弩,殺傷力和實戰價值可以完全壓制諸葛亮的連弩,蜀漢大批裝備連弩用於實戰已經毫無意義。而馬鈞研發的連弩,因為製造程序複雜、成本高昂,也難以大批列裝部隊,連弩最終在三國曇花一現就退出歷史舞台。

參考史料:《三國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文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140多個國家向明朝俯首稱臣,為什麼說這是明朝之恥
明明是諸葛亮干過的一件蠢事,卻被《三國演義》放到司馬懿頭上

TAG:小文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