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籍數字化,既是保護更是賦予新生

古籍數字化,既是保護更是賦予新生

古籍數字化,既是保護更是賦予新生

上個月,有800餘年歷史的巴黎聖母院遭遇大火,火災中,高達93米的尖塔和大面積的屋頂坍塌,著名的玫瑰花窗也被燒毀。令人欣慰的是,巴黎聖母院已經有了一份精確可靠的數字檔案,將在未來的重建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據悉,國內也有許多博物館已經開啟了數字化建設,如故宮博物院建立了「數字博物館」,觀眾可在數字地圖上了解故宮內1200棟古建築的信息,還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走進」養心殿、三希堂等。

元人張養浩曾在一首《山坡羊》中寫到那些消失在歷史煙塵中的建築——「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古往今來,無數的建築都以如此的命運作為終結,只能由後人憑藉想像去憑弔。與建築有著相似命運的,還有比建築更加脆弱的古籍。

我們常用浩如煙海形容文獻、資料、書籍之多,孰不知,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古籍,它們也只是曾經存於世上的浩繁古籍中的驚鴻一瞥而已。翻開史書「經籍志」「藝文志」,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很長很長的目錄,在這些被收錄進史書的卷冊之外,也一定有更多的卷冊存在,但令人遺憾的是,絕大多數古籍也只是留下一個書名而已,作為實體的它們,早已如煙雲般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讓今天的人們徒嘆奈何,唯余哀嘆與感傷。

這些沒能流傳下來的古籍,或毀於戰亂,或毀於水火,或毀於蟲蛀鼠咬,或毀於人為破壞,不一而足。一千多年前,隋人牛弘就有書籍「五厄」,即書籍自古至隋所遭遇的包括秦始皇焚書在內的五次厄運之說,而自隋以降,類似的大大小小的「厄運」更是不知凡幾。

古籍所記,皆為人類智慧之結晶。為了讓書籍逃脫被毀的厄運,古人想到的是增加備份、分開保存,如四庫全書被分藏於全國七座藏書樓即是一例。但是,即使到了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仍然無法將無情水火完全屏蔽於古籍之外。因為,幸好有了數字化的手段,我們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古籍文獻進行加工處理,使其轉化為電子數據形式,通過光碟、網路等介質讓古籍得到保存和傳播。數字化無疑給了古籍以新的生命。

從信息承載介質演進的歷史來看,古籍的數字化其實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上古時期,文字、圖書被記錄於龜甲上,後來又被記錄在竹木簡和布帛上,而在造紙術出現之後,它們又被記錄在了紙張之上。數字化技術出現後,隨著越來越多的出版物以數字的形式呈現,古籍的數字化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古籍數字化的意義,不僅表現在古籍的保存上,更表現在古籍的使用與傳播上——在不對古籍原件造成任何損害的情況下,使其作為知識載體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促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從這個角度來說,古籍的數字化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古籍保護歷史和文化傳播歷史上的大事。

古籍數字化的工作一直在進行。比如,早在2016年,國家圖書館就向社會正式免費發布了「中華古籍資源庫」,供公眾閱覽和學術研究。巴黎聖母院的這場大火,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古籍數字化的緊迫性。我們不知道意外與明天哪一個會先到來,但加快古籍數字化的進程卻是我們能做的,也是我們能夠做到的。(張楠之)

來源:光明網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彭林:怎樣讀《禮記》
1947年以來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文善本書的收藏及著錄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