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是如何做到「不用百姓一粒粟,養出百萬驍勇軍」的?

朱元璋是如何做到「不用百姓一粒粟,養出百萬驍勇軍」的?

朱元璋是一位有著傳奇經歷的開國皇帝,祖上三代都是貧農,到自己父親這一代,已經是無立錐之地,只能勉強靠為地主種田維持生活。父母去世朱元璋連給他們定製一個實木棺材的錢和葬身之地都沒有,無依無靠的朱元璋十餘歲就吃百家飯,常為了吃頓飯受盡苦頭。最後能成為億萬神州百姓的主宰,朱元璋完全是憑藉自己的意志和才能。正因為崛起於微末稱王於巔,經歷傳奇,朱元璋的想法奇特,出乎他人的意料,許多其他皇帝幹不了幹不成的事,朱元璋都能搞定,例如這件「不用百姓一粒粟,養出百萬驍勇軍」。他到底是如此做到的呢?

「不用百姓一粒粟,養出百萬驍勇軍」,這事擱誰身上受得了,何止傳奇,簡直是神話。皇帝為了治理天下、統治四方,就安排下政府向民間百姓徵收賦稅,明清以前百姓大部分是用家裡中的糧食交稅,有些時候沒有明確規定多少石糧食,只是劃分多少銀兩,那麼百姓也是直接交家中所產糧食,不然拿出去販賣太費人力。不過當交銀兩和交糧食所需付出的東西不平等時,百姓會根據實際情況變換所交之物。

官府給官吏發俸祿用的是百姓所交的賦稅,官府打仗所需要的糧餉也是百姓所交的賦稅;官吏越多,百姓所要交的賦稅越多;兵士越多,百姓所要交的糧食越多。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朱元璋卻得意說道:「不用百姓一粒粟,養出百萬驍勇軍」,前朝皇帝知道一定會驚詫不已。

其實朱元璋所用的方法說簡單不簡單,說困難不困難,早在西漢時期就出現,不過像朱元璋執行的這麼好,實在少見。軍屯制正是朱元璋的秘訣,軍屯最早出現在西漢初年,最初只指駐屯的軍隊。歷代延續使用,大大減輕了百姓和官府的負擔,在明朝時期得到非常大的發展。

東漢末年的曹操也將這一制度運用到實際,解決開荒和增糧的問題。明代的軍屯和衛所是相搭配的,衛所士兵就地屯田,由官府規定配給一定數量(最初為80畝)的田地,自耕自種自收,自己留一部分,無償交一部分到官府。有點像地主佃戶,這地主變為官府,佃戶變為軍卒。

軍屯的實行節省了轉運軍糧的損耗和困難,還大大減輕了百姓負擔。軍士們輪流守城衛戍和屯種田地,十分之三的守城衛戍,十分之七的屯種田地,另外還按土地貧瘠情況劃分出交糧比例數目。朱元璋把全國軍隊(一百八十萬左右)屯駐的地方分成四百餘衛所,軍隊編入軍戶,世世代代為兵,非大事不能更改,他們平時耕作可以鍛煉身體,戰時參戰可以勇猛無敵。

軍戶所耕種的田地是國有資產,並非軍戶個人私有。明朝朱元璋執政的初期,參軍的百姓大多數是窮苦子弟,吃不飽飯,穿不暖衣服,能分配到一份自己的土地是很開心很好的事,能得多少糧食全憑自己本事。並且軍戶子弟可免官府其他徭役,只需要好好耕種得到的土地便可(收割糧食時還有人義務幫忙一起弄)。軍戶這一群體,在明朝初期是很吃香的,有點「一人從軍,全家幸福」的感覺。

不可否認,朱元璋費勁功夫完善出的軍屯制,當時年均產量達2300萬石以上,完全實現了軍隊的自我供給和官府的收蓄糧食。不得不說的是:雖然軍屯制沒像朱元璋說的那麼誇張,但仍舊在一段時間發揮了巨大作用。可在後來的短短几十年時間裡,軍屯制和衛所制快速崩潰,軍戶們被自己上級壓榨,完全淪陷為上級軍官的私人佃戶,種出的糧食一大半上供給他們。而且大量軍屯土地被王公貴族侵佔,許多軍戶逃亡,當軍戶所種糧食不足維生時還需要中央調發糧食過來。

另外,軍士們逃亡了(軍戶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殘,不堪一戰),上級將官不會將其從名冊中划出,繼續領空餉。朱元璋的做法是一時之利,後世之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人說古啊 的精彩文章:

由王轉帝再變平民,後封侯成傳奇:在位27天,干下千件荒唐事
細數戰國特種部隊:魏武卒、韓材士、齊技擊、趙飛騎,如今成絕響

TAG:今人說古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