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定都大戰:哈爾濱率先出局!北平如何成為最後的王者?

定都大戰:哈爾濱率先出局!北平如何成為最後的王者?

文|游天嬋

1949年9月27日,北平正式成為即將成立的新中國的首都,即日改名為北京。

不過在此之前,究竟要以哪裡為首都,中共進行了慎重且全面的考量。

01、眾多候選者

1948年3月下旬,毛澤東率領黨中央機關東渡黃河,進入晉綏解放區。早在這時,毛澤東就已經在考慮定都的問題了,而在可能的未來首都名單上,北平、洛陽、南京、西安等都是待選城市,哈爾濱一度也上了待選名單。

1948年4月30日,中共正式提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的主張。這時候因為還未定都,所以毛澤東的想法是在哈爾濱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

1948年9月8日-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會議,毛澤東明確提出要在1949年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並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至於地點,可能在哈爾濱或者華北。毛澤東還說「最好北平不要打」,希望能保全首都候選之一的北平,以備未來。

解放軍跑向西直門接收防務

02、競爭者出局

1948年11月,戰遼瀋戰役以中共的勝利告終,毛澤東估計再要一年,國民黨反動政府就能從根本上打倒了。政治協商會議的計劃開會地點也從哈爾濱變成了毛澤東更傾向的北平,哈爾濱在首都候選中出局。

11月8日,毛澤東與薄一波的談話中說:「蔣介石的國都在南京,他的基礎是江浙資本家。我們要把國都建在北平,我們也要在北平找到我們的基礎,這就是工人階級和廣大的勞動群眾。」定都北平被明確提出,同時南京Out。

03、定都北平

不過提出定都北平是一回事,真在這裡定都是另一回事,北平那會兒還沒解放呢。

11月底,平津戰役打響。參與指揮平津戰役的聶榮臻為了和平解放北平下了很大力氣。這一方面是為了保護這千年文化古都和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一方面是為了日後中共的順利接管。他在與毛澤東的接觸中,已了解到中共很可能會在此定都,所以要儘可能把損失降到最低,不然「如果黨中央決定定都北平,再把它打個稀巴爛,到時候連個住處都沒有」。

解放軍入城儀式

不止是聶榮臻,其他的主要領導人也認識到了北平的重要地位。12月,葉劍英和彭真率領接管人員抵達北平西南的良鄉,教育訓練幹部,在講話中葉劍英明確告訴同志們:「北平是中外聞名的歷史文化古都,將來有可能成為新中國的首都。」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布和平解放,這座老城被保住,給之後的首都建設創造了必須的條件。同在1月,東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長王稼祥去往西柏坡參加七屆二中全會,也去拜訪了毛澤東,詳談了定都的問題,使毛澤東下了最後的決心。

毛澤東在交談中希望聽聽王稼祥的意見:「歷史上,歷朝歷代不是定都在西安,就是開封,要不就是南京、北平。我們的首都定在哪裡合適?中央雖然有個考慮,但還沒有最後的答案。」

王稼祥對此做出了細緻分析,首先是南京:「凡建都金陵王朝,包括國民黨政府都是短命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南京離東南沿海太近,從當前的國際形勢來看,這是一個很大缺陷,我們定都最好不選在南京。」

接下來是西安:「它的缺陷是太偏西,現在中國的疆域不是秦漢隋唐時代了,那是長城就是邊境線,現在長城橫卧於中國的腹地。因此地理位置上已不再具有中心的特點。」

至於開封、洛陽等古都,因為經濟落後,短期難以改善,且黃河水患嚴重,因此也都不合適。

王稼祥

毛澤東很贊同王稼祥的看法,問道:「那麼,哪裡可以定都呢?」

王稼祥堅定地Pick了北平:「北平位於沿海地區,屬於經濟發達圈內」,而且還扼守咽喉地帶,臨近蘇聯與蒙古,無戰爭之憂,離海近,但不至於太近,「渤海是中國內海,有遼寧、山東兩個半島拱衛,從戰略上看也比較安全,一旦國際上有事,不至立即使京師震動。」

以上是政治地理的考量,還有考慮民眾心理的方面。北平是明清兩代帝都,這裡的人都會說自己是「天子腳下之臣」,所以從心理和感情的角度來看,民眾也會樂於接受。

王稼祥的分析使毛澤東深感欣慰,連連贊同,最終下定了定都北平的決心。

3月中旬,中共中央領導機關從西柏坡遷往北平。9月21-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全體代表一致舉手通過,確定新中國的首都設在北平,其名從此改為北京。

參考文獻:

王建柱:《毛澤東下決心定都北平》,《福建黨史月刊》2010年第13期。

李自華、王蕾:《毛澤東與新中國定都北平的重要決策》,《北京檔案》2012年第8期。

王聚英、張迎潮、尤秀斌:《定都北京是人民與歷史的選擇》,《文史精華》2009年第8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曾經的發達國家南非,怎麼就衰落了呢?

TAG:明清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