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大運汽車產品嚴重違規屢被通報 信息披露或重大遺漏

大運汽車產品嚴重違規屢被通報 信息披露或重大遺漏

文/《號外(北京號外科技旗下)》 文子,發自南京

摘牌新三板的大運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運汽車」)於2018年12月28日向證監會遞交了招股書申報稿,意欲叩開創業板的大門,顯示了其欲在資本市場求得發展的「勃勃野心」。

然而隨著IPO大幕的拉開,大運汽車背後的「偽高新」、產品嚴重違規、官司敗訴列被執行人等諸多問題也讓人大跌眼鏡。

研發投入不達標涉嫌「偽高新」

成立於2007年的大運汽車,主營商用車製造相關業務。

2015-2017年,大運汽車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3.33億元、57.95億元、88.42億元,2016-2017年分別同比增長73.86%、52.59%。同期凈利潤分別為0.42億元、0.4億元、5.48億元,2016-2017年分別同比增長-5.42%、1,276.18%。

2018年上半年大運汽車的營業收入為 43.17億元,同比增長-11.14%,同期凈利潤為1.25億元,同比增長-45.59%。

近年來大運汽車業績增長較快,尤其2017年凈利潤激增,從負增長到近13倍的爆髮式增長猶如坐過山車。然而在2018年上半年,營收凈利卻雙雙跳水,似有業績不穩跡象。

值得一提的是,頭頂高新技術企業光環的大運汽車,或名不副實。

2015-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大運汽車的研發投入分別為7,181.25萬元、11,659萬元、15,317.08萬元、9,558.7萬元,占同期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2.15%、2.01%、1.73%、2.21%,均低於3%。

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規定,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2億元以上的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同期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不低於3%。

由此看來,連續多年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大運汽車,似乎徒有虛名,讓人懷疑其所謂高新技術企業的含金量。

而大運汽車涉嫌「偽高新」,或將面臨補繳巨額所得稅的風險,並且一旦未來不能繼續享受高新技術企業帶來的稅收優惠,其業績也恐將受影響。

產品嚴重違規屢被通報、約談

不僅研發實力備受質疑,大運汽車旗下子公司還曾屢次因產品嚴重違規問題被通報、約談。

據工信部官網信息,2017年6月2日發布的《關於對2016年嚴重違規的20家車輛生產企業的通報》中,大運汽車子公司成都大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大運」)因未安裝防抱死裝置、外廓尺寸與《公告》不符、改變車輛結構及用途,被工業和信息化部予以通報並進行約談。

雖被通報約談,但成都大運似乎仍不知悔改,時隔一年再次上榜,不禁令人驚詫。

同樣據工信部官網信息,2018年8月24日發布的《關於對2017年存在生產一致性問題的18家車輛生產企業的通報》中,成都大運因存在生產一致性問題較多再次被通報和約談。

而讓人大跌眼鏡的還不止於此,成都大運不僅因產品違規問題屢被通報約談,還曾多次因吃官司敗訴列為被執行人。

據(2015)甬鄞執民字第3720號、(2016)川0112執1037號、(2016)川0112執1039號文件,2015-2016年間,成都大運曾先後三次被列為被執行人,被執行標的分別為262.72萬元、34.84萬元、35.05萬元。

據(2019)鄂0302執1269號文件,2019年4月30日,成都大運十堰分公司也被列為被執行人,被執行標的為13.02萬元。

根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管理辦法》,大運汽車對上述信息特別是產品嚴重違規問題未在招股書中予以披露,此舉或信息披露重大遺漏。

作為國內重卡十強中唯一的民營企業,大運汽車抓住了高新企業這根「救命稻草」,可研發投入不達標準,讓這根稻草顯得搖搖欲墜。旗下子公司不僅因產品嚴重違規被通報、約談,還多次成被執行人等,實在令人唏噓,或成為大運汽車上市路上的「絆腳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砍柴網 的精彩文章:

甲骨文「撤退」,雲計算承擔巨頭跨越「不連續性」的增長點
全球創投風投大會圓滿落幕,海爾資本交互發聲

TAG:砍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