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座狼」般的掠食者被發現,其化石塵封博物館三十年

「座狼」般的掠食者被發現,其化石塵封博物館三十年

本文由《Nature 自然科研》授權轉載,歡迎訪問關注。

原文作者:Riley Black

擁有2200萬年曆史的骨骼化石被鑒定為屬於一種食肉動物。遠在大型貓科動物出現之前,它曾是地球上的「王者」。

在民間,獅子享有「百獸之王」的稱號,但是最近發現的一種來自古代非洲的食肉動物可能是獅子王位的有力挑戰者。

「座狼」般的掠食者被發現,其化石塵封博物館三十年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非洲巨獅鬣獸(Simbakubwa kutokaafrika)有三排能把皮肉撕裂的利齒,它的體型可能比北極熊還龐大。

來源:Mauricio Anton

這個巨型掠食者的名字叫做非洲巨獅鬣獸Simbakubwa kutokaafrika),在斯瓦希里語里的意思是「來自非洲的巨獅」。4月18日,《古脊椎動物學雜誌》(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發表了一篇論文,介紹了這種動物。2200萬年前,它曾經在現在的肯亞遊盪,它的體型很有可能比北極熊還大。

但別被它的名字搞混了,Simbakubwa並不是貓科動物,而是一類被稱為鬣齒獸(Hyaenodon)的動物。在地球上最大的食肉哺乳動物中,不少都屬於鬣齒獸。在鬣狗、貓科動物、犬科動物和熊科動物出現之前,鬣齒獸曾是地球上的頂級掠食者

這項研究所描述的Simbakubwa化石在1978年至1981年間出土,但是在2013年之前一直沒人發現它的真實身份。那年,來自杜克大學狐猴中心(Duke Lemur Center)的古生物學家Matt Borths前往肯亞的內羅畢國家博物館研究哺乳動物化石館藏,結果發現了一種史前巨型食肉動物的下頜骨。這塊骨頭十分巨大,因此只能被放在特製的架子上。

Borths說:「當我第一次拉開抽屜的時候,我驚呆了。」他認出這是一種鬣齒獸的下頜骨,但是很明顯它比他見過的大部分其他鬣齒獸的樣本都要大,並且更為完整,保存得更好。他說:「樣本被美美地保存著。」他指的是這個食肉動物牙齒鋒利的邊緣。

他和俄亥俄大學的古生物學家Nancy Stevens聯合起來開始研究起這個巨型食肉動物,後者曾在發現了Simbakubwa的地方做過化石研究。

來自北卡羅來納州高點大學(High Point University)的古生物學家Heather Ahrens也認為「Simbakubwa的許多特徵」使其區別於其他已知的大型鬣齒獸,這讓Simbakubwa成為鬣齒獸這類已滅絕的食肉動物下的一個新物種。

可怕的發現

Simbakubwa和其他鬣齒獸(如偉鬣獸)與現代食肉動物大相徑庭。現代食肉動物只有一排可以咀嚼肉類的後牙,但是鬣齒獸卻有三排。Borths說:「這些額外的刀鋒般的牙齒讓它們的下頜變得相對較長,讓它們的頭顱相對於身體看起來特別大。我猜它們長得有點兒像指環王里的座狼。」

「座狼」般的掠食者被發現,其化石塵封博物館三十年

非洲巨獅鬣獸(Simbakubwa kutokaafrika) 和人類體型的對比。

來源:Mauricio Anton

這套牙齒讓鬣齒獸得以從非洲登陸歐亞大陸,並成為生境中的頂級掠食者。不過,這個王位並不那麼穩固。

Borths認為,鬣齒獸的滅絕並不是它們的生理結構使然,而是突如其來的氣候變化的結果。大型鬣齒獸可能以大型食草動物為食,比如早期的象、河馬的近親石炭獸(anthracothere),還有大型蹄兔。大約1000萬年前,旱季和雨季越來越劇烈的交替使得草原變得分散,鬣齒獸的獵物可能變得稀少,甚至完全消失

化石堆里的寶貝

但是,Ahrens認為古生物學家無需同情鬣齒獸,「我認為這項研究突出了一點,那就是在研究已經滅絕的古代生物的成功時,要意識到自己作為現代人的偏見。」

要知道,大型鬣齒獸在地球上生存了1500萬年,它們所屬的鬣齒獸科動物的存在時間更長,最早出現在5600萬年前。Simbakubwa 可能長得像托爾金小說里的怪獸,但它卻是地球上最成功的食肉動物家族的一份子。

Borths認為,這項化石發現也有其他貢獻。它提醒我們,博物館館藏里有好東西。比如在3月份的時候,另有一個團隊從加州西部科學中心(Western Science Center)收藏的化石里發現了一個新的北美洲乳齒象物種,而在此之前,它已經默默無聞地躺在那裡快20年了。

Borths說:「博物館館藏里可能藏著成噸的新物種化石。」

原文以Fearsome ancient carnivore discovered after fossil lingered for decades in museum drawer為標題

發布在2019年4月18日《自然》新聞上

?

Nature|doi:10.1038/d41586-019-01279-3

版權聲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辦公室負責翻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郵件 Chinapress@nature.com。未經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 2019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part of Springer Nature.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由《Nature 自然科研》授權轉載,歡迎長按下方二維碼訪問關注。點擊「閱讀原文」獲取英文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