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47年6月,中原野戰軍挺進大別山,為何單獨設立陳謝兵團?

1947年6月,中原野戰軍挺進大別山,為何單獨設立陳謝兵團?

1947年6月,中原野戰軍主力部隊(當時稱晉冀魯豫野戰軍)為配合我軍在陝北和山東戰場作戰,千里挺進大別山區,創建了一大塊革命根據地,對敵人統治區產生了極大的威脅,為解放戰爭從戰略防禦轉到戰略進攻開創了有利的條件,同時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時,在中原野戰軍挺進大別山之後,還有兩支部隊協同配合挺進,一個是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陳粟大軍),另一個是中原野戰軍陳謝兵團(陳謝大軍)。

這樣一來,我軍三股軍事力量同時挺進大別山,就形成了所謂的倒品字形挺進的陣型。或許很多人不明白,中原野戰軍在挺進大別山之時,為何要單獨設立陳謝兵團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

當時,中原野戰軍挺進大別山是出於戰略角度的考慮,目的是趁著敵人對我陝北和山東兩大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的時候,形成中路突破的戰略格局,將戰火引到敵人統治區,一方面可以緩解陝北和山東解放區的軍事壓力,另一方面也為日後發起戰略反攻佔得先機。這是一個非常高明的戰略部署,同樣也是一步險棋。因為採取無後方依託的大挺進,必然會遭受到敵人重兵的圍剿,鬧不好就是白白送死。

所以,挺進大別山必須採取多路分進的形式,一方面各路可以相互支援配合,避免因孤軍冒進帶來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以達到牽制分散敵人兵力的目的,進而迷惑敵人並對其逐個殲滅。就當時我軍在中原地區的軍事力量來看,有劉鄧率領的中原野戰軍(居中)、陳粟(居東)率領的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如果僅僅只有這兩股軍事力量,很難完全達到牽制分散敵人的目的。

這樣一來,就迫切需要另一股軍事力量,出現在中原野戰軍的西邊,配合挺進。於是,1947年7月,中原野戰軍陳謝兵團應運而生,軍事任務是南渡黃河,由晉南挺進豫西,依託伏牛山作戰,與敵人展開周旋,並伺機殲滅敵人有生兵力。當時,陳謝兵團由中原野戰軍第四縱隊、第九縱隊、第八十三軍組成,總兵力約計三萬多人左右。

後來,陳謝兵團在挺進豫西的過程中,依託伏牛山成功牽制了敵人李鐵軍第五兵團將近七萬多兵力,牽著敵人在山區團團轉,使得敵人疲於奔命,最終在敵人師老兵疲之際,將其殲滅。這就是解放戰爭中著名的「豫西牽牛」。陳謝兵團在豫西伏牛山一帶的戰鬥,打亂了敵人在中原地區的軍事部署,有力地配合中原野戰軍主力部隊進出大別山,為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作出了突出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姑娘講歷史 的精彩文章:

邱清泉第二兵團的五個軍長都是誰?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時期,中原野戰軍殲敵最多的縱隊是哪個?司令員是誰?

TAG:丁姑娘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