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凝聚教育力量推動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

凝聚教育力量推動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

2019年5月15日開啟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向世界展現一個光彩動人的亞洲、活力澎湃的亞洲、和平進步的亞洲。

在開幕式上,作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首倡者,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站在人類命運與亞洲前途的高度,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的四點主張,即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教育作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尤其實現文明永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既可助力亞洲命運共同體大廈永固,亦可推動今日之中國成為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

文明多樣促學子交流

黃河—長江、印度河—恆河、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這片廣袤而富饒的亞細亞大陸,是星羅棋布其間的1000多個民族共同的家園,孕育了古代三大文明,承載和滋潤絢爛多姿的亞洲文明。勤勞智慧的世代亞洲先民譜寫了一篇篇壯麗的文明史詩,把《論語》鐫在竹簡上,把《梨俱吠陀》印在民間記憶中,把《漢謨拉比法典》刻在玄武岩里,把《塔木德》寫在羊皮卷中,為人類保存著最久遠的文明記憶和波瀾壯闊的文明圖譜。古老而璀璨的亞洲文明既獨樹一幟、各領風騷,又和諧共生、交相輝映,鮮明昭示著,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

作為本屆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系列項目之一,亞洲文明聯展「大道融通——亞洲藝術作品展」正在熱展中,其序廳正中陳設一座青銅雕塑《孔子問道》,寓意亞洲文明因多樣而互為問道。

人是文明交流互鑒最好的載體。公元608年,日本天皇派出的遣隋使開留學生來華學習之先河,由此誕生的「留學生」概念沿用至今。大唐盛世,長安呈現「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之壯觀。貞觀元年,科舉對來華學子開放。異域才俊紛至沓來,入唐留學蔚然成風。登科及第之來華學子被授予賓貢進士。如德宗年間來自愛州(今越南境內)的姜公輔及其胞弟姜公復先後進士及第。

亞洲文明的多樣性盡顯於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標誌所呈現的七彩。這個標誌將抽象的人融入表徵亞洲六大地區的六片牡丹花瓣之中,形成手牽手的視覺效果。

人是教育走出去與請進來最好的動力。漢代名臣錫光與任延駐守交趾(今越南境內),廣設學府以育儒生階層,史稱「嶺南文風,始二守焉」。明成祖開辦的四夷館設韃靼(蒙古)、女直(女真)、西番(藏)、西天(印度)、回回、百夷(傣)、高昌(維吾爾)、緬甸、暹羅(泰國)、八百十館,邀周邊各國學者來華執教,如外籍教師雲清等六人在緬甸館執鞭終身。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古往今來,中國與亞洲各國的教育交流為文明交流互鑒的對等性、平等性、多元性、多向性提供絕佳例證。因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亞洲各國教育交流,既能讓本國教育充滿勃勃生機,亦能為他國教育發展創造條件,亞洲教育百花園由此群芳競艷。

學子交流鑄民心相通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民相親即人文交流。文明只有奼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故而,深化人文交流互鑒是消除隔閡和誤解、促進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徑。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就是順應亞洲合作發展大勢和亞洲人民對文明交流互鑒的期待,為不同文明共同發展搭建一個交流互鑒的平台,共賞文化多元之美、共話民心相通之道、共謀文明發展之計。作為民相親的一種形式,師生交流可為人文交流互鑒注入磅礴的青春力量。

盛唐留學生阿倍仲麻呂來自奈良,更名為晁衡,入太學,高中進士,官至三品,在中土客居五十四載之久,謚從二品潞州大都督。「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李白這首感天動地的《哭晁卿衡》以及阿倍仲麻呂回敬的那首《望鄉》,書寫了一曲中日民相親的千古美談。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19世紀中期,以玄奘留學途中所撰《大唐西域記》為參照,西方考古學家按圖索驥對其挖掘,早已堙沒的那爛陀得以重見天日。2009年第四屆東亞峰會發表《東亞峰會關於重建那爛陀大學的聯合新聞聲明》,由印度總統親自挂帥總督察。因玄奘留學那爛陀,中印實現跨越喜馬拉雅的民相親。親望親好,鄰望鄰好。由相遇而相愛,須經由相知。教育之功效即在於,跨越民族、穿透心靈、溝通思想,把文明對話做實、做深、做細、做好,讓亞洲文明之花在世界舞台上絢爛綻放。

民心相通謀天下大同

當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交融,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疊加。面對人類發展處於十字路口何去何從的抉擇,利益交融、安危與共、命運相系的亞洲各國應該具備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

亞洲人民熱切期待一個和平安寧的亞洲,期待一個共同繁榮的亞洲,期待一個開放融通的亞洲。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戰勝文明衝突,唯有文明對話、文明交流、文明互鑒。世界文明的魅力在於多姿多彩,人類進步的真義在於互學互鑒,天下大同的秘訣在於相知相愛。

作為文明的重要支柱,教育務必在開放中交流、在包容中互生、在創新中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為推動亞洲教育發展,我國啟動與亞洲各國的教育交流合作機制,如2008年開啟的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形成立足東盟、輻射全球的「10+1+N」合作模式,又如2003年發起的亞洲教育北京論壇奉行「架起亞洲教育合作橋樑」的宗旨。

進入新時代,「一帶一路」為文明交流互鑒拓展新途徑,一系列亞洲教育交流合作機制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如絲綢之路大學聯盟。2016年,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成為中國大學第一所海外分校,由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開辦的中國首個海外「魯班工坊」落戶泰國。秉承睦鄰、安鄰、富鄰,踐行親、誠、惠、容理念,亞洲教育交流合作可完善亞洲教育治理,進而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樑、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以培育亞洲青年一代實現美美與共。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這是文明對話的真實寫照。青少年學生是文明交流互鑒樂章中最躍動的音符。最近發布的2018年來華留學統計數據顯示,亞洲學生占來華留學生總數的59.95%。人數最多的15個生源國中,大多數為周邊國家,其中韓國、泰國、巴基斯坦、印度位列前四。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9月7日在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發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通過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最終要依靠青年一代的接續奮鬥。

教育可助力青少年學生擦亮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敞開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以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亞洲及世界各國文明的養分。循著「一帶一路」,讓教育沐浴於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種子必將在亞洲各國青少年學生的心中生根、開花、結果,在美美與共中走出一條互利共贏的康庄大道。

(作者單位:上海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中國教育報》2019年05月24日第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北師大舉辦「2019亞洲鄉村教育、文化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學術沙龍
尋找中國課程的基因與根源點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