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芬蘭多維推進人工智慧教育

芬蘭多維推進人工智慧教育

■國際觀察·人工智慧與教育變革③

根據麥肯錫報告,到2030年,芬蘭約15%的工作崗位將受到人工智慧衝擊。與以往不同,人工智慧技術對就業結構的衝擊作用將更大,即使受過良好教育的高收入群體也會受到負面影響。研究發現,如果芬蘭消極應對人工智慧帶來的發展機遇,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只有0.8%,到2030年就業率會削減0.5%;如果芬蘭在新的領域積極開展基於人工智慧的創新發展活動,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將達到3%,而且到2030年就業率將增加5%。

面對人工智慧對就業帶來的挑戰,芬蘭人將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看作一種能夠藉以取得更大發展的機遇。

2017年芬蘭經濟與就業部發布的報告中,就提出了人工智慧的5年發展願景——5年後,人工智慧將成為每個芬蘭人日常生活的積極元素,芬蘭將在健康、製造等各個領域廣泛應用人工智慧,芬蘭將成為人工智慧時代提供最好公共服務的、安全民主的社會,芬蘭將更加宜居和適合創新創業,人工智慧將改善就業並促進健康領域創新發展等。

近年來,芬蘭正在多維推進智能教育,助力國家戰略。智能教育大概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人工智慧作為教育內容角度,加強與人工智慧知識和技能相關的教育;二是從人工智慧作為教育手段角度,運用人工智慧技術助推教育創新發展。智能教育是芬蘭國家人工智慧戰略達成的重要支撐要素,芬蘭從搭建平台吸引匯聚人工智慧專家資源、大力推進人工智慧全民和終身學習、中小學編程教育進國家課程、加強人工智慧實際應用教育與培訓、在大學增設人工智慧學位課程等方面推進智能教育。

搭建平台,匯聚人工智慧專家資源

芬蘭認為,世界一流的人工智慧專家對其在人工智慧時代的順利過渡至關重要,未來要高度重視吸引匯聚該領域專家。芬蘭計劃建立國際性的人工智慧中心,該中心需要具備充足資源及有效運轉流程,與國內企業、公共部門開展廣泛合作,並與國際上的研究機構及商業客戶開展合作。

人工智慧中心充分展現芬蘭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優勢並逐漸形成國際影響力和號召力,構建虛擬大學,專註於人工智慧及數字化革命,增強芬蘭對世界頂級專家的吸引力。此外,芬蘭還積極營造鼓勵人工智慧解決方案開展試點試驗的包容性環境,加強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協作創新,注重面向國際一流人工智慧專家的技術諮詢。

大力推進人工智慧全民和終身學習

芬蘭經濟與就業部2018年發布的報告預測,芬蘭有100萬人口需要在未來掌握人工智慧知識與技能。目前,芬蘭正努力推動人工智慧成為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重要內容。

作為芬蘭國家人工智慧戰略項目內容之一,「人工智慧基礎」課程旨在通過「慕課」形式為儘可能多的人提供接觸與學習人工智慧基本概念和知識的機會。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人工智慧基本知識與用途,注重理論知識與實際練習相結合,學習者不需要具備複雜的數學與編程知識。目前,該課程在全球已經吸納13萬註冊學員,瑞典也計劃和芬蘭開展合作。

芬蘭認為,人工智慧會影響到所有人,每個人都應具備基本的人工智慧素養。今後各級各類學習者和在職人員都應獲得合適的高質量的人工智慧相關教育和培訓,如芬蘭2017年已成功舉辦過「國防中的人工智慧」課程培訓。不僅年輕人,老年人也需要學習相應技能以應對日常生活帶來的挑戰,並從新的機會中獲益。終身學習將變得更加自然和重要,並且將採取更多創新形式,人工智慧是使終身學習變得更加個性化和趣味化的重要方法與手段。

將編程教育寫入國家課程標準

據有關研究,編程能力是包括問題解決、邏輯思維、計算思維與設計能力的一種綜合能力。芬蘭中小學在人工智慧教育方面的重要舉措,是將編程教育的要求寫入了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標準。芬蘭於2013年啟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並於2016年在中小學全面實施新課程。根據芬蘭奧爾託大學相關研究,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芬蘭在新的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標準中對編程教育要求較高,早至一年級就開展這方面教育。

芬蘭新國家課程標準提出七大核心素養,包括思考和學習素養,文化理解、交往和自我表達素養,自我照顧和日常生活管理素養,多模態識讀素養,信息技術素養,就業和創業素養,社會參與和構建可持續未來的素養等。其中,信息技術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即學生的編程素養。

作為對信息技術教育慣用模式的延續,編程教育在芬蘭新一輪國家課程標準中也不是一門單獨的學科課程,而是融入數學、手工等不同學科的具體教學以實現落地。與其他一些歐洲國家將編程作為單獨的專門的課程相比,芬蘭更傾向於將其融入不同學科來開展,這也是其中小學編程教育進國家課程的模式獨特之處。

加強人工智慧實踐教育與培訓

有關人工智慧實際應用的教育與培訓成為芬蘭未來發展智能教育的主要關注點。根據芬蘭對本國的項目調研,芬蘭的普通大學、應用技術大學以及職業學校,目前已經有大量與人工智慧領域相關的教育與培訓課程內容,包括機器學習、深度神經網路、數據分析處理等。尤其是技術類大學和普通大學中的計算機科學系更是如此。另外還有一些聚焦於與人工智慧相關的倫理和歷史發展等研究項目。

今後,芬蘭應用技術大學將獲得500萬歐元的投入開展研發活動,這部分資金將向人工智慧領域、機器人、數字化方嚮應用研究傾斜。「慕課」等在線課程方式將被芬蘭更多地應用,更加靈活地為在職人員等提供靈活化、模塊化的人工智慧培訓課程。這方面目標的實現需要大學、應用技術大學、綜合學校、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成人教育中心等機構共同合作。

在大學增設人工智慧學位課程

芬蘭某些大學正在探索創設人工智慧碩士學位課程,課程申請者和學習者既可以是在職人員,也可以是普通學生。這種學位課程將是模塊化的,在職人員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像醫護、物流等領域的人員都可申請獲得相應的學習機會。諸如人工智慧研發與應用企業的產品與運行模式等,將成為這種學位課程的重要學習內容和資源,目標在於滿足學習者在人工智慧時代不斷變化的職業能力發展需求。這種學位課程的順利開展,需要適切的經費機制保障,如不同利益主體合理分配和共同承擔經費責任,芬蘭正努力進行頂層設計。

規劃人工智慧時代教育系統變革藍圖

芬蘭認為,人工智慧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可能與對經濟和就業的影響同步顯現。因此,教育系統如何變革以應對日益推進的人工智慧應用發展,需要提前謀劃。為應對將來可能發生的高結構性失業,芬蘭在未來將確保每個人至少擁有中等教育水平,考慮將義務教育年限延伸至中等教育階段。

除此之外,芬蘭還描繪了更多人工智慧時代教育系統變革藍圖:加強數學素養和能力教育,鼓勵更多女性學習數學和技術;進一步加強教育系統的靈活性、模塊化、選擇性和流動性,學生可根據需要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實現學習的個性化和定製化;增加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生進一步獲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職業教育與培訓通過現代學徒制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繫,擴寬職業教育的專業口徑,讓學生掌握更廣泛的包括溝通與社會交往等在內的知識和能力;有效增加高等教育投入產出效率;教育系統為勞動人員提供更加靈活、高效、高質的模塊化學習機會,使終身學習立交橋更加完善;所有勞動人員都將擁有一個「技能賬戶」,他們可以通過這個賬戶購買需要的職業能力培訓服務,而所需經費由勞動人員、僱主和社會部門共同承擔等。

多元主體合作推進智能教育生態圈

芬蘭人工智慧戰略提出的八大關鍵行動,每一項都需要多元主體參與才能開展。從芬蘭總理辦公室到芬蘭科技部、經濟與就業部、交通部、社會和健康事務部、商務部、教育與文化部、外交部和移民局等國家部委,從芬蘭科學院、信息技術中心等研究機構到不同地市政府部門、企業和基金會,還有大中小學、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以及成人教育中心等,都需要積极參与,共同確保國家人工智慧戰略目標達成。

比較典型的多元主體推進人工智慧產學研合作模式,即芬蘭提出的「人工智慧催化器」。每個「人工智慧催化器」,都由企業、科研機構、計算機科學中心、專家技術顧問等共同組成。組合模式為,約10—15家芬蘭企業以匿名方式提供企業數據並提供相應資金用以支持催化器運轉,2—3所芬蘭大學或研究機構對這些數據提供研究專業支持,計算機科學中心等相關機構提供數據安全和存儲等技術支持,專家顧問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另外一些小型企業參與其中並從中獲益等。

此外,赫爾辛基大學、奧爾託大學、奧盧大學等合作成立國家人工智慧中心。一些大學還合作開發在線人工智慧培訓課程,並為中小學機器人和編程教育提供支持。

(作者單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中芬教育創新研究中心,本文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院級青年專項「主要國家人工智慧教育發展戰略下中小學編程課程教學研究」[GYD2019009]成果)

《中國教育報》2019年05月24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木工坊的快樂天地
劉本培:講台上的「胡楊」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