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的孫嘉淦為官清廉,告老還鄉時,為何要拉幾車磚頭回家?

清朝的孫嘉淦為官清廉,告老還鄉時,為何要拉幾車磚頭回家?

中國歷史上的傳統士大夫,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重情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以諸葛亮、范仲淹為代表;

第二種是重富貴,這類佔據了大多數,他們「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為的就是能夠讓自己和家族飛黃騰達,至於天下蒼生,與他們風馬牛不相及;

第三種是重名,部分人往往視金錢如糞土,寧願自己清貧也不貪朝廷一文錢,為的就是樹立自己的清廉形象,以便謀取更大的名,將來還可以流芳百世,海瑞就是這類代表。還有部分人是以直言敢諫而出名,比如魏徵。而清朝的孫嘉淦,可以說將清廉和直諫發揮到了極致。

孫嘉淦是清朝的著名清官,也是《雍正王朝》中孫嘉誠的原型。在劇中的人物個性刻畫上,與真實的歷史相似,都是直腸子。歷史上的孫嘉淦,在康熙朝沒機會出頭,到了雍正即位之初,便上書言事,要求雍正停止捐納、善待兄弟、西北罷兵。

當時的孫嘉淦僅僅只是七品的翰林院檢討,根本沒資格管閑事,然而卻找皇帝的麻煩而且說的都是皇帝不愛聽的,談論的都是國家戰略。這就好比一個剛剛入職華為的應屆生,直接給任正非上「萬言書」,對公司戰略指手畫腳,無異於自取其辱。

但是,孫嘉淦通過這種非常規的工作方式,取得了一舉兩得奇效,雍正當時雖然很生氣,事後又覺得他是可塑之才,升了他的官。而且通過這個事,孫嘉淦聲名鵲起。以後孫嘉淦繼續提意見,雖大多未被採納,然而名氣越來越大,官位也節節攀升。雍正對其高度評價:

「朕自從繼位以來,敢於直言進諫者,只有孫嘉淦一人。」

《雍正王朝》中的孫嘉誠也是如此,一個小小的六品主事,家裡窮得揭不開鍋,還公開與堂官廝打,跑到雍正面前說理,指著新鑄銅錢影射親王;彈劾得勝回朝的年羹堯。很明顯,他不是為了錢,是為了名。果然,孫嘉誠名聲大噪,一下就成了清流的領頭羊。

人物個性直接影響了人物的行為,孫嘉淦告老還鄉時,拉了幾車磚頭回家也就好理解了。他為了名,犧牲了利,當了一輩子清官,回家時沒錢。

在古代,士大夫榮歸故里,許多都是滿車的金銀珠寶,如果一個人在朝堂打拚一輩子,最後顆粒無收,會被人取笑。孫嘉淦也丟不起這個人,而且這也是打皇帝的臉,這給人感覺就是朝廷太摳搜了,讓人老無所依。

孫嘉淦思來想去,身為朝廷命官,名聲賺到了,還能平安落地,一定要維護朝廷的顏面。於是打腫臉充胖子,買了幾十口大箱子,裡面裝著磚頭,大搖大擺地回家,給人感覺就是裡面裝著金銀,大富大貴。

本質上,孫嘉淦還是在作秀。他平時勇於直言進諫,得罪不少人,裝著磚頭高調回家,會讓平時得罪的人也感覺裡面是金銀。這些人看到後,肯定會彈劾孫嘉淦是假清官。他可以借對手之口,將這件事傳給乾隆,傳給天下人。

乾隆接到彈劾孫嘉淦的奏摺後,下令檢查。一經查明,乾隆都感動了,不僅磚頭換成了真金白銀,孫嘉淦又借勢自我營銷了一次,留下一段退休佳話。

孫嘉淦不貪財,但是他貪名。這也是明清官場的一大特點,為了名氣寧願挨板子、餓肚子,為了名垂千古寧願犧牲自我,為了皇帝的高度讚揚寧願上下其手,為了揚名天下寧願不走尋常路。許多官吏過度追求名,忘了士大夫的理想而斯文掃地。貪名與貪財,本質上大同小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秋媚 的精彩文章:

貝聿銘與蘇州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南宋和東晉都組織過北伐,為何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

TAG:陳秋媚 |